山水行人 发表于 2017-3-23 11:30

笔会作业《行走五尺道》

本帖最后由 山水行人 于 2017-4-1 12:51 编辑

行走五尺道何卡林
    南广河从乌蒙山深处滚滚流出,在嘉乐镇的鲤鱼窝转了一个大弯后调头北去,最终在南广汇入长江。在南广河沿岸众多水码头中,鲤鱼窝显得尤为重要,据说这里是秦汉五尺道川南陆路的起点之一。    去年我去过一次蕉村的凌云关,回来后为完成作业查阅了一些与五尺道有关的资料,凌云关的前世今生慢慢地在脑海中清晰起来,但这条古道又是怎样进入蕉村的却不甚了了。今年春日一个晴好的日子,我们一行去嘉乐采风,去看一看那里的新农村建设,两天前,那里的火把山上刚举办过桃花节,有大片的桃花。谁知今年闰月,春日来得迟,桃花尚未完全开放。花没看到多少,却有了更多的时间一步步地走完了嘉乐境内保存下来的两段秦汉五尺古道。    嘉乐街道不远处的小山上,有一个面积不大的观景台。台上有花木,有路灯,还有一应的健身器材,是镇上居民休闲的好地方。因为观景台是居民们集资政府补贴建成的,所以被嘉乐人骄傲地称之为“我们自己的公园”。站在公园的不锈钢栏杆边望去:远方,峰峦起伏,青山如黛;林木苍翠的河谷中,南广河在这里转弯形成的湖面,水域开阔,河水碧绿;足下,一弯飘带般的梯田至下而上层层叠加,春耕时节,旋耕机在梯田里轰隆隆地工作着,新翻出的泥土呈现出清新的赭红色,金黄的菜花和长满青草的田块穿插其间,共同绘就出一幅清新而灵动的山村画卷,给人以想走下去与之亲近一番的冲动。这时我才明白,这里果真算得上是一个公园,而且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原生态公园。从山顶公园下到河面,看上去有两三公里的路程,垂直落差在两百米上下,需要一定的体力,但我们一行人还是忍不住一定要下去看看,去看看河边的古老水码头是什么样子。    下山的路很陡,大家小心走完小路,又转入乡村公路,然后来到山腰的青石古道上。这石板路有五尺来宽,一直铺到了河边。看看山顶的观景台,再看看山下的河面,这里差不多才走了一半。我等几人兴致正浓,坚持继续前行,一定要亲水河边一看究竟。往下的山路更陡,但全由青石板呈“之”字型铺成,保存完好;途中有几十米已被荒草覆盖,这野草从石逢中长出,足有一尺来高,但好在中间被人踏出一条窄缝来,勉强可以通行。林下的石径上密布青苔,一个个深浅不一的骡马蹄印依稀可见;道路两边林木繁茂,偶现野花一片,下行走其间,很是舒服。我们不知转了多少个弯拐,这才下到河边。抬眼望云,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汪开阔的湖面,这湖水清纯碧绿,纤尘不染,波光粼粼;远处的湖面上,一只小鱼船轻轻划过,惊起一行水鸟。这水鸟吱吱呀呀地一路欢叫着在空中盘旋了几圈,又轻轻地落回了水面上,湖面又恢复平静。从同行的一位镇领导口中得知,这里原来是一个很大的回水沱,水流较缓,因鲤鱼较多被人们称做鲤鱼窝。新中国成立不久,古道的交通功能被川滇公路所取代,这里就成了当地村民乘船出入的口岸。后来油罐口水电站建成关水,水位上升,这个千年水码头终于沉入河底,形成了眼前这一片开阔的湖面。沧海桑田,如今,乡村公路已通到有村民的家门口,这个曾经是舟楫林立,商旅往来,船工号子和骡马吆喝声响彻了上千年的热闹码头,彻底地结束了它的历史史命,慢慢从人们视野中淡出,只有那铺向水中的一块块斑驳青石,还在静静地守望着这一汪碧水,向难得到此一游的客人们讲述着它那昔日的辉煌。    朋友们还在山腰等着,不能停留太久,于是我们作别古老码头,沿着斑驳的石梯上行返回,不一会便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大家不由得感叹道,我们空手尚且如此,当年那些挑夫和背儿客们肩负着上百斤的货囊一步步地往上爬行时,那该是何等的艰难!一路喘着粗气,我们终于回到半山,这里有一棵胸径两米上下的古榕树,此树粗大的树杆从低处一分为二,呈“V”字型分岔开来伸向天空,树冠把古道给严严实实地罩了起来;它粗壮的盘结虬根向四方铺展开去,然后深深地扎入地下的石缝中,抓住地面吸吮养份,任凭狂风暴雨肆虐,屹立百年而不倒。这古榕树,见证了五尺道的兴衰,见证了多少情男怨妇的离合悲欢。寒冷的冬天,它给远到的游子遮风挡雨;炎炎夏日,它给南来北往的客人带来一席清凉。风景很美,大家决定在此休息片刻再走,女士们随及摆出各种姿势照像留念。镇领导看着大家高兴的样子,又告诉说,原来的嘉乐场就这里,叫“沙老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幺店子”。这里地方虽然不大,但曾经很是繁华,就客栈就有数家。我们一边听着,一边汇合众人,踏上了另一段五尺道的行程。    嘉乐有座火把山,那里保存着五尺道的另一段石板山路。这段古道先是绕着山腰弯弯曲曲地舒展,虽然平缓,但一边却是陡峭的山崖,很是险要。再往前就是蛇行而上的斑驳石梯,这石梯有五百多级,一直沿伸到神龙坳上。我们艰难地爬上山坳,眼前不觉一亮:开阔的视野,习习的凉风,让人感到攀登后原来是那样的快乐。我四下望去,这火把山就横亘在嘉乐和云鹤村之间,山下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点缀在暗红色的田野上,白色的民舍小楼和翠绿的树林相嵌其间,美不胜收。    行走古道,我思绪万千。要说这五尺道我早有耳闻,但就其走向如何,一直不堪了解。2010年,从一篇名为“四川考古研究院等四个单位联合对宜宾到昭通的五尺道进行了一次考察”的报道中得知,考古专家们在蕉村和筠连交界处发现了一个保存相对完好的凌云关后,作出了权威性的结论:秦汉五尺道其中有一条就是从蕉村通向筠连,再从唐坝出川入滇(另一条从关河到横江入滇)。但遗憾的是那次专家们没有来高县考察,所以,这古道是怎样到达凌云关的,没见到权威性的说法。今天,当我行走完嘉乐的这两段古道后,结合当地人对五尺道相关传说的描述,又在这神龙山坳上打开手机地图定位看了看地形走势,有理由相信,从宜宾到凌云关的这条古通道,经长江转南广河,再从鲤鱼窝上岸转走陆路到蕉村最为便捷。其实,这条古道仅叫“五尺道”的话也并不一定准确,从史料上看,它有多个名头:先秦称“僰道”,秦朝叫“五尺道”,汉代叫“南夷道”,隋唐把它叫作“石门道”,再后来又有人把它称为“南方丝绸之路”。古道因年代叫法不同,或因观点的不同叫法不一,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这条古道就是两千多年来由四川进入云南最重要交通要道。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马帮、挑夫和背儿客们肩负着沉重布匹、盐巴、大米、山货、药材、茶叶、银、铜等物品,络绎不绝地往返于这条古道之上;中原文化、蜀地文化、古滇文化因古道相互交融,进而促进了西南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古道沧桑,情思悠悠。流逝了年年岁岁时光的五尺古道,将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撩拨着四方来客的绵绵情思,令人遐想,令人沉醉。    如今,古道昔日的光环早退去,因古道而兴的沿途村民却因生存环境恶劣而落后于他人。这火把山上,山高坡陡,水源溃乏,村民长期的生活艰难。所以,在国家扶贫攻坚战役打响之时,这里成了扶贫攻坚的重点。近年来,镇政府启动了人饮工程,硬化了山村公路,大力倡导种植林果。如今,这里的村民已发展几百亩优质桃树、李树、核桃和香梨等果树,今年已成片挂果,村民收入得到提高,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在五尺道旁,有一民居的非常显眼:一边是破旧的土坯房,一边是砖混结构新房,新房外贴白色的瓷砖,屋内家什一应俱全,看上去美观漂亮。一位五十来岁的大姐一手扶着拐杖,一手正用扫帚打扫卫生。我们和她交谈后得知:她家有三口人,因她腿脚不方便而导致家庭贫困。于是,政府把她家列为扶贫对象,除生产上给予帮助外,还每人还补助2万元建房款,如今这新房已经建好,桃李也开始挂果。她说到这里又接着笑笑说,前两天这里还举办了桃花节,她家里人还摆摊卖出了一些土特产,这两天都有人来耍,现在的日子好过了许多,说着说着,她脸上浮现出了会心的微笑。
2017年3月

   (以下照片由手机拍摄)


南广河渔家 发表于 2017-3-23 11:30

山水行人 发表于 2017-3-23 17:38

谢谢!

箬妍 发表于 2017-3-24 00:16

山水行人 发表于 2017-3-23 11:30
行走在五尺道上何卡林
    南广河从乌蒙山深处滚滚流出,在嘉乐镇的鲤鱼窝转了一个大弯后调头北去,最终在 ...

赞一个
问好老师

山水行人 发表于 2017-3-24 09:25

谢谢关注!

唯实 发表于 2017-3-25 00:26

图文并茂,赞一个!

心雨 发表于 2017-3-25 17:25

何老师佳作欣赏学习了

山水行人 发表于 2017-3-25 18:50

谢谢鼓励!

观音坡 发表于 2017-3-26 11:30

是爷们的娘们的都帮顶!大力支持

也想流浪 发表于 2017-3-26 11:30

报告!别开枪,我就是路过来看看的。。。

修正 发表于 2017-3-29 11:38

赞一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笔会作业《行走五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