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magic666 发表于 2017-8-22 11:34

宜宾高县罗场古镇 翰笙故里古风犹存

宜宾高县罗场古镇,是一个典型的川南小镇,位于川滇两省筠连、高县、盐津三县结合部,是文坛巨匠阳翰笙的故乡。走进罗场,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串架老屋、青石板老街、阳翰笙故居、文峰塔、岩墓石刻……这一切,无不诉说着深厚悠远的历史文化底蕴。罗场走出的文坛巨匠1902年11月2日,阳翰笙出生于宜宾高县罗场镇的一个丝茶商家庭。他的童年、少年时代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所以,罗场形成薪火相传的翰笙文化。1983年5月,八十高龄的阳翰笙回到故乡,写下《探望故园》、《回宜宾》等诗篇。阳翰笙原名欧阳本义,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共创作17部电影剧本、8部话剧剧本及翻译、回忆录等作品。抗战时期创作的《八百壮士》、《青年中国》、《塞上风云》等多部爱国影视剧剧本,之后创作话剧《天国春秋》、《草莽英雄》,电影《北国江南》至今仍脍炙人口,为人称道。阳翰笙故居坐落在罗场镇南华街,是一个三合头院落,坐北朝南,总体由主体房、院坝、后花园组成,总占地面积1163平方米,属典型川南民居。故居内完整地保留了当年阳翰笙的居室、堂屋、书房等共11间。故居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石刻留下的僰人谜团据《高县县志》记载:晋代前,罗场曾设过僰人居住的德安州,该州于明代洪武27年被战乱焚毁,成为无人区。“碧玉走廊”的岩墓石刻就是最好的证据。“碧玉走廊”的起点是罗场大桥,沿宋江河岸而行,河两岸是茂林修竹。右岸的碧玉走廊一色青青翠翠,倒影在河水里,僰人岩墓石刻就集中在这段“走廊”里。神秘的僰祖先人是如何把棺木悬于峭壁上之上,众说纷纭,因为无一确切说法,至今仍是谜团。“走廊”边的岩石上,可见墓门和墓室,都有浮雕或阴刻的人物图像及卷草图案等,风格粗狂朴实,表现出少数民族独特的艺术特点。墓门右侧阴刻人物雏形,双影,栩栩生然如刚刻的浮雕人物,下有题记“洪武十四年辛酉七月初七……”,表明这座墓建于明代初,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距岩墓遗址约150米长度的岩缝石壁上,零星分布着用铁錾雕刻,用土漆涂饰成黑红色的各式各样农耕、狩猎、杂耍图案。清晰可见的30多处,还有许多被顺岩而下黄泥植被遮蔽。串起来是完整的四维农耕生活图,再现了从古至今,罗场农人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快乐。文峰塔下文风尚存文峰塔,当地人又称为“白塔”,位于罗场镇永新村罗场组,由于该塔建在罗场中学背面的小山顶上,因此有“白塔坡”的称谓。文峰塔始建于清朝道光十四年(公元1835年),据说是高县县官修建。塔高7层,高约22米。据当地80多岁的老人讲,解放前白塔塔身每层六角均有吊铃,遇风吹时会发出不同音律的音响。目前,塔上每层轮角吊钟已被拆除,基脚塔身稍有损坏。1979年12月,文峰塔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重点单位。因侵蚀严重,2003年,高县人民政府拨款对塔进行维修,基本恢复原貌。罗场,作为一代文化名人的故里,濡染了深厚的文雅之风。漫步古镇各个角落,随处可见古朴自然的民间文化。当街的字画店里,满头白发的古稀老人正凝神聚气,为几个年幼的小孩挥毫示范;老旧的茶馆里,川剧老票友们正在为入神静听的茶客们演唱一折折川剧名段。

也想流浪 发表于 2017-8-22 11:34

站位支持

落润振武人 发表于 2017-8-23 16:50

罗场,永远忘不了的地方,我在哪里当了八年的“知青”。现在回想;想吃罗场的醪糟粑粑;想吃公路边上老钟师傅的炒猪肝,想吃场口(往落润)上,老两口做的血旺汤,想喝去焦村路口对面那茶馆的茶---------。甚至还想去看一场免费电影,比如区公所背后的庙堂里,我在那看过《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哦!虽然我知道这些想法已经不再可能,即使可以,也已经是物是人非------可爱的罗场。

流浪在庆符 发表于 2017-8-25 09:57

这个一定得回复!

HOTEL 发表于 2017-8-25 10:29

无论是不是沙发都得回复下

石缸沱 发表于 2017-8-31 13:09

本帖最后由 石缸沱 于 2017-8-31 13:11 编辑

   罗场三街的杨娃哦,小时候和我们丢窠尔折打叭,在罗场宋江河石敦子比J儿大小,后来他出革读书还欠我丢窠尔赢他的5分钱,我就在家帮斗卖豆花饭就一直这样了他还混成文人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宜宾高县罗场古镇 翰笙故里古风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