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标题: 这次停水五天 [打印本页]

作者: 本来不想说    时间: 2013-1-20 10:06
标题: 这次停水五天
两会结束,水司清洗,水,一停就是五天。县城迁庆符这么多年来,又有那个党代表、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关心过水的事情?水司说的是保持低水压。可是,庆符镇的住宅楼上是根本没有水的。就是平时,有些楼层也要用抽水机来抽才有水。在这些楼层,又有谁能储备五天的水呢?县委啊、政府也吧。这么多年了,关心群众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作者: SCGXCG    时间: 2013-1-20 13:29
不是百姓选的官,不会给百姓办事。
作者: 石门兰斋    时间: 2013-1-20 13:52
整个水司太污了,上层管理有问题,下面职工到处吃钱,以水司名义谋取个人私利,捞取好处,钱都到了个人腰包,才有今天三天停水两天清淤,文江、庆符的百姓无水喝的问题出现。
作者: 石门兰斋    时间: 2013-1-20 14:02
整个水司如不彻底改造,文江、庆符无水喝的状况,永远不会改变。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作者: 斌_斌    时间: 2013-1-20 14:24

作者: 好人平安    时间: 2013-1-20 16:18
       前两天在向高县政协的提案中,我也提到高县自来水存在的问题,可是有人还要我提出具体的方案和意见,要有论据和论证。我说,老百姓没有水吃,就是明证!
      还有一个问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是谁选出来的?如果不是群众选出来的,肯定不会为群众说话,肯定也不能代表人民的心声!
作者: 无所为    时间: 2013-1-20 18:11
破烦死了,水是大问题,希望政府引起重视。
作者: 酸伦    时间: 2013-1-20 18:32
它可以随意停水,但你水费交迟了就得交纳滞纳金哟。典型的中国式“霸王条款”。高县水司,全县人民鄙视你。
作者: 小样样    时间: 2013-1-20 20:49
现在关心的是    春节要停水不    春节水司也是不是要放假        该死

作者: 精彩一生    时间: 2013-1-20 21:55
还好我门面上每天还有滴滴水!一天还是能滴一桶!
作者: 黑色曼陀罗    时间: 2013-1-20 21:57
又停水,说是清沙,低压供水,一楼都没水,算什么低压供水,忽悠起老百姓耍好玩啊,麻真想木不仁的水司领导,听不到群众的呼声。没水日子想骂人
作者: 雪中飞    时间: 2013-1-20 22:07
正是因为在政协人大会上提了供水方面的议案,估计水尸才这样收拾大家:“让你提意见,呵呵”如果有两个水尸,竞争一下,可能就不那么猖狂。如果随时面临下岗,估计也不会这么频繁停水,如果重视投入,增强监督,也不会有那么多借口!!
作者: 鸹哥    时间: 2013-1-21 01:26
本帖最后由 鸹哥 于 2013-1-21 01:31 编辑

想不通水司为什么不利用管道破裂在维修被迫停水的时候清沙,好不容易没有管道破损,可以正常供水了,又找借口说清沙来停水,我发现水司的领导真的有问题,至少缺乏谋划,没有领导才能!
还有,就是要过年了,借口清沙虚增生产费用,好透支钱来发奖金或给领导拜年。

作者: 生活不容易    时间: 2013-1-21 10:31
哎····符江的这个水啊····三天两头不来水。要整死几个人
作者: 蓝白合    时间: 2013-1-21 17:42
向高县县委政府建议:引进一家水司,两家水司竞争发展。
想想:如果只有移动公司,没有联通等其他运营商,我们怕还在用5毛钱一分钟的电话资费啊。几家竞争了,市场不但没乱,反而各种优惠都出来了。事实证明:竞争才会有质量。按照市场规律 办事。
作者: 蓝白合    时间: 2013-1-21 17:43
现在高县的水到了民怨沸腾的地步了。
不是多修个水厂的问题,也不是表面看到的管道问题,根子在管理,在垄断经营的衙门作风。
作者: SCGXCG    时间: 2013-1-21 19:28
不满意咋了!人家不是位子照样坐的稳稳的。
作者: 姐姐    时间: 2013-1-21 21:01
      觉得每个人的意见都非常的好,或许县政府会采纳其中一些的。
作者: 本来不想说    时间: 2013-1-26 10:52
到今天我们这里还抽不到水。
作者: 包谷玉米    时间: 2013-1-26 16:10
今天又停了!
作者: SCGXCG    时间: 2013-1-26 19:53
尼妈,高县要让水司整做死城,不宜人居。
作者: 梦回三国    时间: 2013-1-26 23:08
是过分了,10天没水了,如果不是有蓄水池,难以想象




欢迎光临 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http://bbs.cnjxl.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