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标题: 高县乡土故事搜集之(七)庆符县城何氏是由“姒改何”而非“韩改何”而来 [打印本页]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3-8-31 21:39
标题: 高县乡土故事搜集之(七)庆符县城何氏是由“姒改何”而非“韩改何”而来
本帖最后由 久久平安 于 2017-4-1 23:42 编辑





   
高县乡土故事搜集之(七)
庆符县城何氏是由“姒改何”而非“韩改何 而来

      高县原庆符县城何氏的入川始祖何师寄,号大山公,孝廉中举人,元末任重庆巴县教谕,元溃无法归籍,便携在署子弟与胞弟师齐公卜宅,于明洪武初(元年是1368距今645)年入籍庆符(桃城),建祠堂于县署后街,俗叫县城上词堂何氏;何师齐,号小山公,元末任高县知县,与兄师寄同入庆符,其后裔建祠堂于来复渡,俗叫下祠堂何氏。


           一 .何姓起始序言内容何姓始祖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年)姓公孙,娶四妃,有十四子得十二姓,本支得姓姬,经姬昌意到姬禹(前2227-前2213)约490年,禹字高密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姒姓,后舜又禅位禹,经夏商周,(此后紫红色是误传韩改何内容)周文王传周武王,周武王第十七子丰叔被赐姓韩,韩第七世建韩国,都今陕西韩城,传第十世韩王安后,被秦所灭,韩族人避难居颖州郡。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韩人张良以原五世韩相身份募力士欲为韩报仇。一日,始皇东巡阳武县博浪沙中,良令力士持铁椎伏其旁击之,误中副车,始皇惊,令行天下,大搜索十日,韩王安闻之,率子孙散避江湖,知秦甚毒,恐遭其害,遂隐居安徽庐江后更“韩为何”。故何氏祖堂上供曰:庐江世泽,韩国衣冠;又神龛上对联曰:庐江世第垂千古,韩国宗封振万年。                           . 误传原因    1.寄祖公和叔祖齐公因入川做官沒带老族谱。下祠堂何源公在<家乘引跋>里讲:“雖齐公寄公昔年来蜀出仕未携家乘”。《何氏家谱》(42页)“开明字师啟祉公三子明洪武初年携大受谱由齐安迁黔”,齐安是黄州别称。       2.因明末清初蜀乱族谱遗失“原忠义公所遗又有公所记”(树铭谱叙述)即入川后的简易族谱因战乱丢失,正如鼎来公(树铭谱48页)赞先甲公所说:“痛维,高祖生遇大荒,临危失岵,流落滇阳(镇雄),野菜和根,深山避狼。永清大定,思还故乡,归来宅毁,辟地开疆,建宅三峰(三峰山,在文江镇藤龙片先锋村坳上),兼辟清(清水溪,在庆符镇清溪村)黄(黄土田,在庆符镇黄荊村七组),设科取士,身列膠庠,乱后无书,亲手成章,内传祖宗懿德,外记聖贤纪纲,至老常啼祖父,死節之境苦,不自知其避难存嗣之泽长”。        3.新修族谱无老谱参考难免有误。 a.下祠堂何源公于明崇桢十四(1641距今372)年新编族谱;  b.大清初定后上祠堂何先甲于顺治十三(1656)凭对老谱的记忆编修族谱;何先传于康熙十四(1675)年编纂族谱;  c.十八世(树铭谱认定入川代数)鼎来,十九世何德辉于嘉庆九1804)年,何嗣哲,何嗣微,二十世钟兰,钟賦.钟湘.钟英在同治八(1869)年续修族谱;  d.民国九年萃公后裔何佈周誊写族谱;  e.民国十七年下祠堂襄朝公重修宗派记,字辈是:“金国朝熙培 , 钦(锡)鸿模焕奎 , 铭泽枢辉在 , 钧洵楷烈基 , 镇洁本荣坦  ,铨滋植耀增 , 铿涛松炯陛 , 铸海柄焜垣”;   f.民国二十一年上祠堂萃公后裔何习之誊录族谱;民国三十七年,上祠堂何树铭编辑《重修庆符县城何氏家谱》,字辈是:“德钟汝树炳 , 君协模焕奎  ,铭深枢輝在 , 锦洵楷烈基 , 镇洁本荣坦  ,铨滋植燿型 , 铿涛松炯陛 , 铸海极焜垣”。   g.从上下祠堂《原谱宗派记》字辈排列内容来比对,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字词句一样,口吻相同,说明在即距今二百零九年前德辉公他们已理清上下祠堂字辈排行,上祠堂“德”对下祠堂“金”,上祠堂“君”对下祠堂“钦”。          4.谱失后寻谱稽考牵强附会。现在发现上下祠堂,入川后最早的族谱何源公在公元1641(距今372)年,即寄.齐二公入籍庆符273年编辑的族谱。何源公在族谱的《家乘引跋》里讲:“以故政事稍闲,遣使麻城,延问本家父老,接至署内,慇勤致询,懵然不知,只云曩日前辈,有兄弟两人,俱是孝廉,出仕四川,再三详问,又僅告以,祖籍江南,原无谱牒,因遭金变,一支人北直,一支人广东,一支人湖广,至齐公寄公上名讳,亦全然不晓”。照此说明,何源公派遣去的人也未考证清楚,“本家父老”也只说:“有兄弟二人,俱是孝廉,出仕四川”,“本家父老”也没讲此二人叫何师寄何师齐,再说四川有两百多个县,而“本家父老”更未说出仕四川巴渝和高县,但何源公却仅凭自己的《史记》知识,在没有查到寄公和齐公父亲名讳的情况下,认定我族来至麻城孝感乡,并牵强附会地挂靠上庐江那支“韩改何”支何氏。但因源公他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保,在庆符县何氏宗族上下祠堂中官最大,在遗失族谱之后写的谱谍较早,又其他族谱资料,所以,没人说他的不当。当然,如果他遣使去的人寻找到《何氏族谱》,就没有以后“韩改何”的误传了。随后,上祠堂的先传公,先甲公,鼎来公,德辉公,钟兰公,以及何树铭等均便照此抄誊,以讹传讹至使“韩改何”和“来自麻城孝感乡”的传说,误导族人372年。                                                                                                  三.历史真相 .  1.《何氏族谱》 卷三《历代世谱》(41页):“玉明  祉公长子字师寄与弟师齐于明洪武初年自湖南岳州府巴陵县迁四川叙州庆符县光绪间署涪州训导何世熙字介堂(注:来复渡下祠堂人)即其后也介堂出庆符志证其始祖师寄师齐之名; 绍明  祉公次子字师齐洪武初同兄玉明由湖南巴陵县迁四川叙州府庆符县; 开明 祉公三子字师啟明洪武初年携大受谱由齐安迁黔娶唐氏生起赴”。    2.超公何氏族谱》(59页)《补正超公自述何氏本纪》中讲:“賁債时居庐江河上已历二百二十四年之久,时为秦始皇庚辰二十六(既公元前221)年,遂舍姒姓而以居地河为姓,又以河旁有水无以表示人居河之义,因以人易水乃姓何,此何氏之所自起也” 。       3.《何氏族谱》是宋嘉定十七(1224)年由大受公(黄帝126代孙,距今789年),既寄公和齐公的五世祖所撮修,大受公的叙述说明,我支何氏是“姒改何”,是姒姓建杞国被楚灭,而非“韓改何”支建韩国被秦灭;同时指明我们支何氏是来自湖南岳阳市巴陵县,而不是后来误传授的来自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的家史叙述。      4.以上三点说明,我们“姒改何”何氏还比“韩改何”支何氏早两年更姓,所以,庐江“韩改何”支何氏的从“周武王第十七子丰叔建韩国,到秦灭韩至韩王安更韩为何”一段历史,与本支何氏无关。当然,本支何氏与韩改何支何氏, 都是轩辕黄帝以后的姬昌之后裔,只是多间隔年代而也。                          四.甄别《何氏族谱》 。   1.《何氏族谱》历经世代有人续修谱,家法.家规等资料齐备。大受公在《何氏族谱》序中讲:“稽我何氏之谱,创自商(朝)杞(国)惠公,惠公后有定公,靈公及周之钦公,靖公,釐公等为之继迨,杞被楚(杞国从现河南杞县,经数次迁徙至今山东新乐,在楚惠王四十四<前445>,简公之子,禹裔攜之窜处江南庐江河滨,汉文帝时,脩公重为删補编辑”。何大受于宋嘉定十七(1224)年,即师寄公师齐叔公入籍庆符县前144年撮修族谱。大受公后有明洪武十(1378年即师寄公卒之)年的超公于丁巳秋九月九日述于南湖之種菊堂的《补正超公自述何氏本纪》对何氏历史又作补充。超公后有133代旭公于明正统十(1445)年,即师寄师齐入籍庆符县后77年修谱而且旭公在《旭公谱序》中就有“吾父在日,当欲取原籍庐江齐安以及分迁岳阳沔阳......涪陵庆符各房支派,以为合修,遣使屡索未得其志”一句,说明他们也在找我庆符支何氏,只是未联系上旭公后有坦公于清道光十六(1836)年,续修族谱,此支人已迁至四川涪陵,坦公是该支入川十六世,谱上叫“蜀涪十六代”。民国二十六(1937)年,蜀涪十九代孙文钦续修大受谱,在大受谱卷三第41页中也有“光绪间暑涪州训导何世熙字介堂即其后也介堂出庆符志证其始祖师寄师齐之名”的记述。今查光绪版《庆符县志 》,确有对师寄师齐的记载,在下祠堂民国十七年所修族谱的官职表中,何世熙是曾任涪州训导灌县教谕候选知县。      2.《何氏族谱》既大受公族谱流宗清晰,断代少。例:131代何师寄.何师齐.何师啟。130代何祉,宽公次子。129代何宽,顺公长子。128代何顺,候公长子。127代何候,大受公之子。126代何大受,镕公之子,字超儒,宋宁宗嘉定壬午十五年(1222)进士,任安徽颖川府太和县教谕,撮修《何氏族谱》。而我们上下祠堂入川后所修族谱,均述至师寄师齐公以下,以上是段代叙述模糊不详,连师寄师齐师啟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未记载。         3.试想:如不是同宗老谱,在六百多年前湖南双陵县的那支“姒改何氏”,把远隔两千多里地处偏僻的庆符县何师寄何师齐记录上他们族谱去干吗?他们又是怎么知道庆符县何师寄何师齐二人名讳的?          4.在六百多年前的庆符县,不可能同时有两个何师寄何师齐而且各自都是亲兄弟的人,而且,一对兄弟是姒改何,另一对兄弟是韩改何。  所以,综合以上四点所述,《何氏族谱》流宗清晰,师寄师齐祖公名讳列列在目,《何氏族谱》既是庆符县何氏上下祠堂入川前老谱无疑                                                                                            五.代数考证。《何氏族谱》记载,轩辕黄帝是第一代,姬禹是第六代,何师寄和何师齐是黄帝131代(入川一世祖),以上祠堂“熊熙勋烈 泰恒井萃”八大房中萃公房为例,萃公是民国三十七年《重修庆符县城何氏家谱》认定的入川第十五世即黄帝第一百四十五代孙,那么何允中是十六世,何绰十七世,何涟十八世,何文政.何文星.何文斗十九世,何凤翱二十世,何之江二十一世,何国壁二十二世,何尔俊二十三世,何鼎仲二十四世,何德润二十五世,何钟凤二十六世,何汝根二十七世,何树安二十八世,何炳成二十九世,何均涛三十世,何协斌三十一世即黄帝第161代孙。另住高县四烈乡和可久镇的何文星后裔,以及宜宾县凤仪乡何文斗后裔,同样经过“文凤之国尔鼎”六代后才是“德”字辈,但上祠堂其于“七房”无此六代记载,说明记载段代。查萃公房代代有人名,辈辈有坟碑记载,证实协字辈并非入川第二十五世,实第三十一世即是黄帝161世孙也。虽然,此代数也不是十分准确,如:  1.轩辕黄帝至姬禹即大禹是490年,大受谱才记载六代;   2.轩辕黄帝距今4730年,传至协字辈才记有161代,明显不准确,但目前再没有比此谱更详实的史料了,现暂以此谱所述,以后有新史料再补之。                      六.元溃为何寄公齐叔公不归原籍。   原因1.当时明朝已从现华南.华东推翻元朝政权,湖南岳阳早已是大明天下,而寄公和齐叔公是元朝官员,固回籍不妥也;        2.大明于1368年建都南京,军队由东而西由北而南,于1371年从川东和川北入川,1381年入滇,1382年平大理。寄公任职的渝州巴县在川东,比齐叔公任职的高县先失。而寄公这时想东出四川回湖南岳州巴陵县已不可能,只得奔往地处西南偏隅的高县齐叔公,不料高县后来又被明军占领,寄齐二公只得在庆符县卜宅留居,入籍庆符。          3.四川高县和湖南巴陵县相隔甚远,信息不畅,原籍人员情况不明,寄齐二公不可能冒战乱涉险回籍,而此时他俩在原藉的三弟何师啟已迁齐安(黄安)后携大受谱再迁黔,再回无亲人的双陵县原籍已无意义。以上三点乃寄齐二公卜宅留居庆符的原因。      4.至此也说明,入川和入籍庆符县是两个不同的时间概念;入川是指从巴陵县由民赴任从仕,入籍庆符县是指元溃寄齐二公分别从巴县和高县卸任由仕转为民卜宅留居庆符。                                                                                                          七. 寻找老谱的意义下祠堂秘书长何鸿述寻根问祖,正本清源,终找到《何氏族谱》,以此大受谱为依据,为澄清我支何氏是由姒改何而来立下汗马之功!                     轩辕黄帝161代(入川31世)孙  何平于高县庆符镇政府宿舍    电话:15883199258
作者: 小忆1975    时间: 2013-8-31 22:05
支持,楼下的跟上哈~

作者: 也想流浪    时间: 2013-8-31 22:07
发发呆,回回帖,工作结束~

作者: 天大地大我最大    时间: 2013-8-31 22:10
不错 支持下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3-8-31 23:05
小忆1975 发表于 2013-8-31 22:05
支持,楼下的跟上哈~

谢了!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3-8-31 23:06
也想流浪 发表于 2013-8-31 22:07
发发呆,回回帖,工作结束~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3-8-31 23:07
天大地大我最大 发表于 2013-8-31 22:10
不错 支持下

感谢支持

作者: 策马西风    时间: 2013-8-31 23:47
看不懂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3-9-1 00:04
本帖最后由 久久平安 于 2013-9-2 23:23 编辑
也想流浪 发表于 2013-8-31 22:07
发发呆,回回帖,工作结束~

谢谢!

作者: 麻辣烫    时间: 2013-9-1 13:20

作者: 流浪他乡    时间: 2013-9-1 13:31
这个事情真扯不清楚了。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3-9-1 14:07
流浪他乡 发表于 2013-9-1 13:31
这个事情真扯不清楚了。

已经理清了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3-9-1 14:08
也想流浪 发表于 2013-8-31 22:07
发发呆,回回帖,工作结束~



作者: 钱多多    时间: 2013-9-1 22:45
支持!查阅和考证这些资料都十分不易,再过几代,恐怕再没有人知道这些族史了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3-9-2 07:58
钱多多 发表于 2013-9-1 22:45
支持!查阅和考证这些资料都十分不易,再过几代,恐怕再没有人知道这些族史了

是的,

作者: 玩山人    时间: 2013-9-2 16:51
我收藏有民国时的庆符何氏族谱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3-9-2 19:35
玩山人 发表于 2013-9-2 16:51
我收藏有民国时的庆符何氏族谱

谢谢,我都有,感谢关注!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3-9-10 13:00
请族人阅读后传授!
作者: 流浪他乡    时间: 2013-9-10 16:19
久久平安 发表于 2013-9-1 14:07
已经理清了

哦,我也是何姓人,少年时看过民国时期的家谱,觉得说得还很详细,以为是真的,听你这么一说,哎呀,以前的事真难以说清。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3-9-10 17:38
流浪他乡 发表于 2013-9-10 16:19
哦,我也是何姓人,少年时看过民国时期的家谱,觉得说得还很详细,以为是真的,听你这么一说,哎呀,以前 ...

我也是今年才知道的

作者: 泠雪草堂    时间: 2013-9-10 22:01
此事不易,支持
楼主头像“事事平安”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3-9-10 22:39
泠雪草堂 发表于 2013-9-10 22:01
此事不易,支持
楼主头像“事事平安”

谢谢!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3-9-12 21:50
顶让族人都了解。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3-9-21 20:52
再顶,让“姒改何”历史深入人心。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3-9-30 21:28
顶住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3-10-4 11:30
族人知道了的要宣传哟!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3-10-5 10:43
欢迎族人批评!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3-10-7 07:56
又顶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3-10-10 22:28
又顶。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3-10-14 14:22
继续顶
作者: 高师89.2    时间: 2013-10-16 18:27
写得很详细,请何氏族人多多转发。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3-10-16 20:29
高师89.2 发表于 2013-10-16 18:27
写得很详细,请何氏族人多多转发。

谢谢!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3-10-22 08:10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3-10-30 22:32
再顶上去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3-11-13 22:21
顶上去
作者: 三月风    时间: 2013-11-14 12:31
族谱流芳。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3-11-25 20:26
顶上去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4-1-14 12:51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4-2-25 19:13

作者: fujiangxiaozi    时间: 2014-3-2 23:57
话说,庆符镇这个何家,真的出过何源是确有此人吗?我看很多何家的族谱上写到,何源官至吏部尚书(就是天官啦),封太子太保。
可是我将明朝所有当过吏部尚书的人看了一遍,姓何的只有福建永明的何文渊啊。除此以外再无何姓人做过吏部尚书。而所谓的何家36天官,则更是无稽之谈了。
附上明朝所有吏部尚书名单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8%8E%E6%9C%9D%E5%90%8F%E9%83%A8%E5%B0%9A%E6%9B%B8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4-4-12 08:50
fujiangxiaozi 发表于 2014-3-2 23:57
话说,庆符镇这个何家,真的出过何源是确有此人吗?我看很多何家的族谱上写到,何源官至吏部尚书(就是天官 ...

就此一人是天官,有圣旨影印件为证。不是三十六天官,实叫十四块碑,纪念十四人,含何源天官。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4-4-13 01:53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4-4-13 11:56
顶上去
作者: fujiangxiaozi    时间: 2014-4-13 17:24
久久平安 发表于 2014-4-12 08:50
就此一人是天官,有圣旨影印件为证。不是三十六天官,实叫十四块碑,纪念十四人,含何源天官。

原来如此,也就是说何文渊就是何源了哦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4-5-9 20:14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4-5-12 12:45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4-5-15 21:54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4-5-24 10:36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4-6-5 15:14
谢阅读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4-6-13 11:39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5-8-30 20:44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7-4-1 23:34





欢迎光临 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http://bbs.cnjxl.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