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标题: 也谈《石门关题刻》 [打印本页]

作者: 忘年天马    时间: 2014-2-24 22:58
标题: 也谈《石门关题刻》
本帖最后由 忘年天马 于 2014-2-24 23:44 编辑

       我已很长一段时间没浏览《翰韵兰风》了。马年初届,偶成七律两首,想发到家乡网站,赫然看到玩山人先生写的《石门关题刻》,因提到当年拙作《蜀南茶乡·高县》中关于历史文物古迹《石门题刻》一段文字。其中说道:“我在一本地方读物叫什么《蜀南茶乡高县》上看到一个错误,编者将这首五言诗的其中二句“恨不乘天风,倾刻扫尘垢”写成了“恨不埀天凤”和 “层山赛其前,湍流绕其右”写成了“湍流绕其石”。不知是校对上出的问题,还是其他因素不得而知。虽不去追究,但很不应该。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在与一位文人争论时,他都还固执意的说有书为证,却勿视了现实的存在。” 既然有人指出“一个错误”,又“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然“很不应该”。所以,我想借文苑宝地补充说明如下:
       一、《蜀南茶乡·高县》大约是八十年代,在中共高县县委主持之下,组织几个人为四川“热爱家乡丛书”编写的一本地方乡土教材。该书由四川大学付梓出版后,县委宣传部和文教局的确把它作为高县的乡土教材发到了各中小学学生手里。笔者当时忝列文字主编,并承担了高县历史沿革、历史人物、革命烈士及旅游风景、名胜古迹等篇的搜集、整理、介绍的任务。在介绍石门题刻时,先和几位文化人去石门关实地考察。 在历史文献上尚未找到可资校对文字的情况下,只能从上下文意上来反复揣摩少数因风雨剥蚀无法准确辨认的字迹。其中确实将“恨不乘天风”,判断为“恨不垂天风”,因为石刻字迹更像一个“垂”字。如果山人先生有依据,拨正为“乘天风”,甚好。因为“乘天风”理解为借皇朝天威去扫荡被称为“长毛逆贼”的太平军这些“尘垢”,或许更恰当。而“垂天风”,是希望皇威从天而降,以便“顷刻扫尘垢”,在没有史志文字佐证之前,这样理解也无不可。其次,《蜀南茶乡·高县》中,“  层山塞其前,湍流绕其右”是对的,出版后发现“右”字明显错排为“石”字了,确实应当纠正。因为两句分明为五言对偶,前与右,都是方位词相对,所以这样判断没错。 但山人文中却将“塞”字改为“赛”字,这点笔者却不敢苟同(或许是打字笔误?)。以上两处文字,均有待历史文献考证后方可确认,似乎与“很不应该”无关。第三,拙文也并非“忽视了现实的存在”。如前所说,恰恰是依据现实考察作出的判断,如此而已。这里,我们除了感谢玩山人先生旧话重提外,更希望有人能提供更准确的的史乘文献来“资证”。这也是我写这篇杂感的初衷之一。
         二、末了,也跟玩山人先生建议,《石门关题刻》中有好多处的文字都打错了,如将“忽视”写成“勿视”,“百姓皆知”写成“百姓阶知”,将“所谓”写成“所畏”,将“清晰”写成“清淅”等等,那才“很不应该”的哟。难道将来也要让后人来考证一番?!至于刘岳昭、林肇元、曾省吾辈以及明万历年间曾省吾领十万大军征剿、血洗九丝城的文字、史实,早有史家评论。因为对于任何历史遗迹,后人完全可以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的学识予以参悟解读,似乎也与“妄加评论”无关罢?要之,一家之言,见仁见智 ,读者完全可以择善而从,自行取舍。
       再次感谢玩山人先生的短文,引发笔者做上述感言。如果当年读过《蜀南茶乡·高县》一书的朋友能从中受到启发,则幸甚至哉。

作者: zsw123    时间: 2014-2-25 09:17
支持你哈...................................

作者: 玩山人    时间: 2014-2-25 09:44
本帖最后由 玩山人 于 2014-2-25 10:21 编辑

感谢忘年天马的帮助,我的拙文确实没有经过认真校对,有几处错字,立即纠正,特此谢意。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4-2-25 14:16
都在播知识,好!你们作古将无人传授了。
作者: 忘年天马    时间: 2014-2-25 20:10
zsw123 发表于 2014-2-25 09:17
支持你哈...................................

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新年问候!
作者: 忘年天马    时间: 2014-2-25 20:23
玩山人 发表于 2014-2-25 09:44
感谢忘年天马的帮助,我的拙文确实没有经过认真校对,有几处错字,立即纠正,特此谢意。

我们搞文字的人,有时难免有粗疏与失误,但我们都应对读者负责,所以一定要更认真一些的。至于拙文,也只是个人的一点看法罢了。互相交流学习,包括争论都是正常的,只要是善意的,都无妨。金岭文苑的文风如是,是和版主的引导与表率分不开的。所以应当感谢山人版主的真诚与大度!
作者: 忘年天马    时间: 2014-2-25 20:28
久久平安 发表于 2014-2-25 14:16
都在播知识,好!你们作古将无人传授了。

谢谢先生的鼓励。但请相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承与创新都会一直延续下去的。顺问好。
作者: 心雨    时间: 2014-2-25 20:52
玩山人 发表于 2014-2-25 09:44
感谢忘年天马的帮助,我的拙文确实没有经过认真校对,有几处错字,立即纠正,特此谢意。

文友间善意的交流争论或者文学批评是件好事。
作者: 玩山人    时间: 2014-2-26 08:24






这是三张石六关的题刻,大家都来保护。




作者: 小忆1975    时间: 2014-2-27 21:26
看起来不错





欢迎光临 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http://bbs.cnjxl.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