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标题: 禅 悟 [打印本页]
作者: 落叶随风 时间: 2014-3-6 21:43
标题: 禅 悟
本帖最后由 落叶随风 于 2014-3-6 21:48 编辑
禅 悟
拔地而起的可久红岩山,算不上巍峨,那形成的
一堵堵红色石壁,虽有稀疏杂树的衬托,也遮掩不住山
势的险峭,对善于攀援的猿猴也露着愁容。山上的半边
寺,只有比较强健的人,凭借凿在石壁上的石窝,贴着
身体,脚踩手抓,方能爬上爬下。现今,也许是对旅游
的开发,也许是对宗教的信仰,为了方便游人或香客,
沿险峭的石壁,新修了一条上山的石梯道。
我第一次到半边寺,石梯道刚好修成,还没有栏杆。
上了石梯道,望着悬空空的峭壁,露出内心的恐慌,看着
旁人在石梯上悠闲地上下,只好咬紧牙关,手巴峭壁,挪
动着颤抖的双腿,最后那十几级成六七十度的石梯 ,却是
手脚并用爬上去的。
爬上石梯一看,有一个人工整理过的天然平台,外面
是条石切的一道栏杆,里面是离山顶二十多米的垂直的天然
石壁,石壁上三个岩龛内都雕刻着佛教里的一些佛像,没有
重修庙宇,但根据半边寺的称谓及地形的特点,可以猜测出,
曾经的庙宇应是依石壁而建,仅一面滴水。
无穷的碧落下,二夹河绕着山脚蜿蜒而去,淡雾依恋着
远处的山峰。回望山下的梯田和田塍,想象着曾经的高县下二
乡八景之一的《红岩牧笛》中,结队的牧童放牧回家,伴着晚
霞,骑在牛背上短笛横吹的田园美景。 享受着山风拂面带来的
清新,心胸随着眼界的开阔而开阔,上山时所出的虚汗和内心的
恐慌,不知不觉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以上山时的那种感受梭下山后,如猪八戒吃了人生果,十万
八千个毛孔显得十分通泰,心情变得十分高兴,头脑也觉得十分
清醒。在恐慌和高兴的交替中,感叹着山的险峭时,脑袋里跳出
一代伟人的诗句:“万水千山只等闲”。于是,在回家的路上因
步其韵地模仿出一首七律来:
男儿不怕苦和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二夹蜿蜒飘白练, 红岩陡峭带泥丸
云开日出周身暖, 雾散崖悬尽胆寒
幸喜菩萨来保佑, 心轻气爽好开颜
寺内正对石梯的左龛右部“过去”、“今生”、“未来”三
躯佛像端座龛中,“今生佛”指的是释迦牟尼,一般人所说的如
来佛,在对生命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怎样才能解脱众生苦难的
参悟中,悟出只有涅槃成佛,才能脱离在六道轮回中所受苦难。
在参悟解脱众生苦难的基础上,创立了佛教。左龛左部的观音、
地藏,右边的文殊、普贤这四尊菩萨,在佛教中有崇高的地位,却
不称佛,是因为发誓要将众生全都度成佛后,自己才成佛。“未来
佛”,本来是弥勒菩萨,是众生都成佛以后,方能成佛的,但他是
众生成佛后释迦牟尼的继承者,因而称弥勒为弥勒佛或未来佛。
我认为创立佛教的释迦牟尼是为了如何解脱对“生、老、病、
死”的恐怖的基础上,不断地参悟,逐步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宗教,
宣扬的是众生皆能成佛,其实质是人类最终走向灭绝。传到中国
后,再与中国文化的融合,适应中国文化的需求,所以,佛教才在
发源地末落的情况下,在中国光大起来。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在地球上会有消失的那一天,以何
种方式消失呢?佛教提出度一切苦厄,涅槃成佛,到达一个不生不
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没有苦难的永恒的佛国世界。佛国世界,
作为心中的理想归宿,符合一些人死亡前的愿望。但是,即然到了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佛界,为什么几十亿年后,未来
佛是今生佛的继承者呢?也就是说弥勒佛是如来佛的继承者。其提
出的理论不是自相矛盾吗?这里我倒是希望自己不增不减,永远只
有二十多岁,清风明月与我相伴,观看沧海桑田的交替变换。佛教
中演衍出如来从母亲的腋窝里生出来就能走路,而且大声喊道:
“天上地下为我独尊”的神话。如果说涅槃成佛,是人死前的愿望,
那这样的神话,却是迷惑民众的一种手段。为这些,曾经还给在世
时的祖母——一位虔诚的佛教信仰者,提出不同的观点。
祖母在世时,口中时常提到的就是观音菩萨,烧香拜佛,可以
说是老人家的职业,也可以说是老人家的精神支柱,其目的只有一个,
求观音菩萨保佑自己的子孙幸福安康。时常给我们讲,何处的菩萨灵
验,何人因拜了菩萨、烧了香,菩萨就帮他实现了许下的愿望等,将
这些不求自己努力,只求烧香拜佛的事。当做事实来教育我们。
在提出不同观点前,首先左一句老祖宗,右一句老祖宗,叫得巴
巴适适的,然后才说,信仰佛教,精神上找到寄托和安慰,过得愉快,
是好事,我也赞成。等老祖母十分高兴时,话锋一转,随即说,谁都希
望自己的子孙幸福安康,但是,对菩萨烧香许愿,求菩萨保佑子孙幸福
安康,我可不认同,只认同只有自己努力,才能得到幸福安康。
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
埃。”我对此偈表示认同,只要时时努力,修身养性,明白事理,内心才
是一面明镜,看清自己,象清扫尘埃那样,克服自身的不足和错误。神秀
的偈语,可以说是与孔丘的克己复礼是一脉相通的,复礼可通假为服理,
意思是说做人,不仅要讲礼貌、礼节,而且还应明白和尊重道理,克制自
己的私心和欲望。
慧能作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偈语觉得太虚无缥缈了,只是深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的影响。即然什么都是空的,那怎会需要吃粮食来免除饥饿的感
觉呢?为什么要作偈阐明自己的观点,接受弘忍的衣法呢?这只不过是“时
时勤拂拭”的参悟中,涅槃成佛,脱离六道轮回的空想。
即然“本来无一物”,您老人家烧香拜佛,保佑子孙幸福安康,说明您
心中也就有放不下的物。因而还不如孔丘的克己复礼和神秀的偈语实在,那可
是劝导人们要修身养性,明白事理的真理。 说到这里,我对祖母说:“老祖宗,
您求菩萨保佑子孙幸福安康,还不如教育子孙“克己复礼”,“时时勤拂拭”。
这样,您老人家的子孙不就幸福安康了吗!”
祖母在十余年前辞逝时,内心却是希望祖母去西方佛国做观音去了。在跪
送祖母到西方佛国去做观音的路上,我拟了一副对联:“西天路上是谁,如来
座下观音。”但是,我希望祖母是一位普度众生“时时勤拂拭”的观音。
作者: 窗外的微笑 时间: 2014-3-6 22:10
好帖必须得顶起
作者: zsw123 时间: 2014-3-8 14:49
高手云集 果断围观
作者: 我爱你楼主 时间: 2014-3-9 21:11
佩服佩服!
| 欢迎光临 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http://bbs.cnjxl.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