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标题: 向往普陀 [打印本页]
作者: 源上泉 时间: 2014-4-21 15:57
标题: 向往普陀
本帖最后由 源上泉 于 2014-4-21 16:00 编辑
向 往 普 陀
——源上泉
站在佛的祥云里,有一种慈祥的目光徐徐而来,一下沐浴了我的身心。
心灵顷刻为之静寂。忽发情思:我为何而来?
站在菩提树的偈语里,有一种祝福的声音缓缓而至,敲打我的耳鼓。
热血立刻为之沸腾。我再次扪心自问——为何而来?
回头,那不远的观世音菩萨仍在远眺。她在看什么呢?突发奇想,做菩萨真好。终年就在那里静观众生烦恼,忧愁,焦虑,惆怅,痛苦,好不自在!
细细想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天地悠悠,人生才一瞬间。可一个人要走完这一瞬间的人生,道路却是多么漫长,旅途更有坎坷。多少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组成了每个人各自纷杂繁芜的世界。于是,当众生面对观世音时,谁又不祈祷菩萨保佑,逢凶化吉,一生平安?
小时候,奶奶说,菩萨中只有观世音最好。难怪民间观世音的知名度最高,大家都把观世音菩萨作为苦难中的皈依,解救众生苦难。观世音又名“观自在菩萨”。有诗云“内观自在,十方圆明,外观世音,寻声问苦。”
说对了,菩萨与众生最大的不同,是菩萨的自在。因为这种自在,才不会为红尘世俗所缠,不为痛苦而痛苦。人呀人,有时偏偏不懂自在,不会自在,更不会淡泊空灵。正如你不懂得释放,就会产生压抑:你不懂得自控平衡,就易发生偏激倾斜:你不懂得放弃,金钱,欲望的桎梏就容易套住你的精神……因此,学学观世音的自在,即使前方有曲折,有困境,也不畏惧。
自在是一种高度,更是一种力量。
这正如向菩萨朝觐,是一种信仰。失去信仰是可怕的。“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为秋风。”唐人虞世南《咏蝉》不公道出“清”高于“贵”的思想,而且还抒发了“自在”伟大。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独树黄昏,不不,独树观音眺风激动不已。
岩石依然屹立,海水仍旧拍岸。游人如织,观音端坐。我融入到祥云般的目光里,观来来去去的虔诚者跪拜如常。
晚霞仍然很美,落日依旧壮丽。信男信女不知是为烦恼解脱而跪,抑或为幸福而拜,不得而知。
我也拜吧。只是心境与来时大不相同了。
发表于《普陀山文化》(夏之卷)
作者: 高县一把刀 时间: 2014-4-21 21:27
秀起来~
作者: 心雨 时间: 2014-4-23 23:25
禅意深深,让我们哲思。谢谢翟老师的好文!
作者: 可久小强 时间: 2014-4-24 15:54
我是个凑数的。。。
作者: 观音坡 时间: 2014-4-24 15:56
楼主呀,,,您太有才了。。。
| 欢迎光临 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http://bbs.cnjxl.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