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设施齐全——乡村学校少年宫落户
200米长的环形橡胶跑道、标准化的食堂、实验室、图书阅览室、音乐室、微机房……若不是亲见,真不敢相信这是一所乡村小学。
在籁棚小学,图书阅读室已有近1.4万册图书,图书管理员熊小斌告诉我们,这些书箱一部份是由上级部门配发的,另一部份则是由学校老师们捐赠的,其中《动植物百科》、《宇宙的奥秘》等科普类图书较受学生欢迎。
“楼上还有音乐室和绘画室。”顺着楼梯,我们走上二楼,在二楼的音乐室里,孩子们正认真地学习音乐,为了方便教学,教室里还配了电子琴。
周相成说,目前已经有两个项目落户籁棚小学,分别是乡村学校少年宫和到青少年综合性社会活动基地,这两个项目的实施,将给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籁棚小学已经实现“班班通”教学,互联网可直达教室。
“这两年,学校变化非常大,学生在这里学得开心,我们也教得开心。”50多岁的谢家琴已在这里执教37年,是在这里执教最久的教师之一,她说,现在学校条件越来越好,家长们也信任学校,她要在这里发挥余热,把爱给孩子们。
寄宿学校——很幸福 很温暖
与籁棚小学不同,云山小学从今年开始,不再设初中班。学校共有315名学生,寄宿学生36人,年龄最小的7岁,住校生实行大年级学生照顾小年级学生,同时配备生活老师,为住校生提供生活所需。
为解决农村孩子上学远、求学难的问题,云山小学将几间教室改成了学生宿舍,让家远的孩子住校,这也是高县第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

“我们开通了亲情电话,让远在外地打工的家长可以通过电话与孩子谈心。”对于寄宿生的管理,校长何顺义说,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为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学校还建立了代理家长制度,由任课老师担任代理家长,对留守学生和寄宿学生倾注关爱,努力让孩子们找回缺失的亲情。
朱和婷是云山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母亲外出打工,父亲因帮人干活时脚受伤在家,她告诉我们,以前没住校的时候,早上五点多就得起床,还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坐车,从家里到学校,一个单面就需要两个多小时,冬天的时候,还要打着电筒出门。
“现在住校很幸福,晚上还有自习课。”对于晚自习的安排,朱和婷通常会把作业写好,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晚上回宿舍还会带点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看。
“有时候会想妈妈,但很少给她打电话。”朱和婷说,妈妈挣钱不容易,不想让妈妈担心。
张同福的父母外出打工,一年只能见上父母一次面,从学校到家要一个多小时。住校后,这里的同学填补了他心里的空缺,学校老师的关爱更让他心里暖暖的。
何顺义说,云山小学情况较为特殊,大多数孩子父母都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年迈的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缺乏与父母的亲情沟通,有的孩子甚至一年才见父母一次。县教育局、妇联、团县委针对这一情况,在这里建立了“留守学生之家”,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