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标题: 消失了的“高县师范” [打印本页]

作者: 星星的歌    时间: 2016-3-24 23:23
标题: 消失了的“高县师范”
作者:筠连县沐爱中学退休教师 曹取吴
   高县,在1950年代是宜宾通往筠连、珙县、兴文(后来的晏阳镇;即老兴文)的交通枢纽,因为那时叙南只有一条纵贯宜宾、庆符、高县、筠连四县的“宜(宾)塘(坝)公路”,而且这条公路1954年国庆节正式通(货)车只到筠连北门口。
    1955年客车通车后,车站设在中街——后来的老百货公司处(宜宾车站在北较场——今北门车站);每天只有一对30座老式客车往返运行,每人每票3,15元。
    当时宜宾专区除了“宜宾市第一中学”一所专区重点高中外,高、珙、筠、兴(老兴文)这一片有一所完全中学“川南高县中学”就是今天的柳湖中学那里,(南溪、江安、长宁片有一所完全中学“川南江安中学”)。
    全宜宾专区只有一所由解放前的“省宜师”和“县宜师”合并而成的中级师范学校“川南宜宾师范学校”(没有初级师范学校)、而且每年只有一个班毕业。
   旧中国的教师队伍经过“改朝换代”后,好多人因出身和历史等问题被“管”、“关”、“杀”后,造成教师奇缺,解放初经过“川南行政区教育厅”协调,从泸州专区借一个初级师范毕业班才勉强应付。
   为了解决教师奇缺的情况,1956年(当时已经撤销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政区,建立四川省),经宜宾专署文教科请示四川省教育厅后,从“四川省宜宾师范学校”分出袁相仁、郭绍芸、王庆模等部分教师,加上省里分配来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建立“高县初级师范学校”,校址在高县西门坳——原老高县县委会。首批学生除招收部分社会青年外,容入川宜师没有分配的部分师班学生,以及部分中级师范的降级生,与“四川省宜宾师范学校”(原“川宜师”)配套,“宜宾师范”毕业生主要满足完小师资需要,“高县师范”主要满足村初小师资需要。
   那时十分重视实学,当时考入“宜宾师范”和“高县师范”的学生,好多是解放前的高中生、甚至大学生,他们主要是希望毕业后有一个正式工作;他们虽然毕业后只有中师、或初师文凭,文化素质却比今天的好多大学生高得多。而且,1950年代和1960年代各种学历的人才搭配十分合理,符合世界各发达国家的人才配置原则。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乡乡办中学、村村办小学”和开展“大跃进”以后,学校多了,教师——主要是完小教师更缺了,而且这时又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庆符和高县并县后,命“高县师范学校”迁到庆符县政府,原来的“高县师范学校”西门坳校区作为庆、高并县后的新“中共高县委员会”地址。同时把“高县师范学校”升格为中级师范学校(何锡涛就是升格后的第一任校长)在两所师范学校被撤销前两年,“宜宾师范”和“高县师范”分别叫“宜宾市第一师范学校”和“宜宾市第二师范学校”。
  到1990年代后,有一个大混蛋提出“把教育当产业来办”,从此把中国国民教育引入歧途。为了好大喜功和弄虚作假,揠苗助长,开展“大专扩招”和“院校升格”,大部分只能办专科的高等学校被升格为“二本”,听起来好听,实际上不但是欺骗外国人,实际上是欺骗中国人,甚至是祸国殃民。
  从此,只重文凭不重实学的风妖弥漫全国,假文凭满天飞,在这种妖风吹奏下,不但只有几十年历史的“高县师范”、有百年历史的宜宾师范也被撤消了....


作者: 贾村溪    时间: 2016-3-24 23:27
鼎力支持!!
作者: 金线访客    时间: 2016-3-25 20:19
落寞是因为转型迟了的原因,如果有人牵头,可以向师范专科学校转型,然后再转型本科师范院校都有可能。因此落寞啦,这就必须要有个有前瞻性的领头人来做这件事。
作者: 金线访客    时间: 2016-3-25 20:22
如果转型的早的话,现在办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师范学院或者本科师范院校应该是可以的,专门培养农村、乡镇老师。
作者: 文庙坡    时间: 2016-3-28 11:19
咨询了一些师范的“老人”,当时迁到老县委那里是1953年。
作者: 遐想2001    时间: 2016-3-31 05:49
鄙视楼下的顶帖没我快,哈哈
作者: 星星粉丝    时间: 2016-3-31 20:01
顶起顶起顶起
作者: 清风    时间: 2016-4-15 19:29
世间万物,存在或者消亡必有其理由,不要太在意了.
作者: 我爱我    时间: 2016-4-15 20:56
很悲哀的是教育部的大人们,还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啊,,,,,




欢迎光临 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http://bbs.cnjxl.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