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标题: “跑腿经济”从社会跑进了大学校园 [打印本页]

作者: cwrrkdcw    时间: 2017-4-13 14:49
标题: “跑腿经济”从社会跑进了大学校园
时下,“跑腿经济”一词很火,“懒人”们只要轻点鼠标就能在网上找人代劳。特别是在北上广等生活节奏快的城市,花钱买时间的跑腿业务深受欢迎。如今,这股“跑腿风”也刮进了金华。走在街头,时常可以看到一些后备箱体积特别大的电动车,上面写着“跑腿”二字。他们不仅能把外卖、快递送上门,还能帮你送、帮你买、帮你取、帮你办。受此启发,一些高校学生也从中发现商机,开始兼职代取外卖、代取快递等,“跑腿经济”悄然从社会跑进了校园。
跑腿业务在高校里也十分流行
跑腿公司在社会上风生水起,高校里的跑腿族也应运而生。记者走访了浙江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金华广播电视大学等多所高校,发现跑腿成为不少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新方式。
“我是顺路送一下,还能赚点跑腿费,不会影响学习。”作为跑腿族的一员,浙江师范大学大二学生小陈当跑腿小哥已有几个月了。他告诉记者,自己加入了学校里的跑腿微信群,每天都可以在上面发布或者接收跑腿信息。空暇时间,他就奔波于快递点和宿舍楼之间,每个月能赚几百元跑腿费。他说:“除了拿快递,我还可以帮同学带午饭、打开水,跑腿一次收两三元。”

“天气冷,大家都不愿意出门,花点钱让别人带一下外卖或者拿一下快递的情况越来越多了。”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大三学生小马说,特别是“双11”过后,快递数量激增,学校附近的快递站点都出现排长队现象。“快递送达时必须现场拿走,此时正是我们上课的时间,于是只能让一些没有课的同学代拿快递。”“能自己搞定的时候,我都自己做。可有时上课脱不开身,只能找人跑腿。我觉得,这是互利互惠的好事,我不用欠人情,他们也能赚取生活费,一举两得。”金华广播电视大学学生邱少杭表示。
其实早在很多年前,就有高校学生嗅到替人跑腿所蕴含的商机。一些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专门为“偷懒”的同学跑腿。2005年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的胡先生说,当年学校里有不少学生爱看《体坛周报》。他和几个小伙伴专门到各幢宿舍楼接受学生预定,然后从邮局进报纸,进价为1.2元/份,然后将报纸送上门,售价1.5元/份。“或许这是跑腿经济的雏形吧。”
如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人设计了专门的APP,方便大家服务、下单,跑腿俨然变成一种经济现象。记者了解到,“校内达”“乐校”等发布跑腿信息的手机应用软件成为学生发布和接收校园跑腿业务的平台,发布的信息以代拿快递为主,价格在3-5元不等。不过采访中,记者也发现,除了正常的跑腿业务之外,还有一些“跑偏”的业务,比如代点名、代上课、代考试、代义工等等。
跑腿创业可行但千万别“跑偏”
“跑腿经济”从社会跑进校园,是好事还是坏事?对此,社会上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这是大学生根据市场需求的创业行为;反对方认为,这样不仅容易影响课业,还会让一部分学生养成懒惰的坏习惯。
“跑腿的创业方式渗透到校园,应该不是坏事。”市社科联主席吴远龙认为,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跑腿经济”其实是劳动力市场的自我调节。当劳动力紧缺时,自然就需要额外的人手补充。高校是一个小社会,也有相应的市场需求。“跑腿经济”既能方便作为用户的学生,也能给提供服务的跑腿者一定补贴,特别是可以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难题,其存在理应得到包容。
有利自然也有弊。在吴远龙看来,“跑腿经济”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另一方面很可能“跑偏”,比如目前出现的代点名、代上课和代考试等现象,对校园诚信体系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加强规范和引导,让跑腿业务在一个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同城快递,不能让一些消极需求把“跑腿经济”的水搅浑。

“学生通过跑腿来赚取辛苦钱,是一种很好的创业经历,有利于其调整自我定位和人生规划。同时,跑腿的服务对象不只是自己熟悉的同学朋友,这也能让他们更好地学会和陌生人打交道,锻炼社交能力。”浙江师范大学的周老师说,跑腿作为勤工俭学的一种新模式,值得肯定。但是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大学毕竟是求知求学和锻造品格的地方,对于跑腿业务的委托方,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还是应该尽量自己做。




欢迎光临 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http://bbs.cnjxl.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