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古镇:高县罗场镇ffice
ffice" />
高县罗场镇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纯厚的民俗风情,是文坛巨匠阳翰笙的故乡,自古以来为古南方丝绸之路必经要道。位于川滇两省筠连、高县、盐津三县结合部,与云南盐津县兴隆乡、筠连县海瀛乡、高县蕉村镇、加乐镇、落润乡、可久镇、羊田乡接壤。川云中路纵贯全境,距高县县城14公里,离筠连县城ffice:smarttags" />
全镇幅员面积73.16平方公里,辖18个村,1个社区,127个村民组,3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3万人,场镇人口1万余人,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20元。
一、悠久的历史沿革
据县志记载:晋代前,这里曾设僰人德安州(今罗场西郊宋江河西岸寨子上至镇中心一带近1平方公里,为州城旧址),于明代洪武27年被战乱焚毁,成为无人区。明清两代湖广移民在宋江河东岸一山坳入定居,逐渐形成村落,即罗家坳;清代雍正八年(即公元1731年,经孟主案下核准罗家坳为场,逢二、五、八场期,名曰归化乡河东右三甲)随历史流逝,后名为四维乡至解放初期。1950年8月四维乡分划四维乡、安乐乡光明镇。至1956年2月光明镇安乐乡并回四维乡。1958年10月随罗场撤区被批准为卫星人民公社,1959年2月更名为宋江人民公社,
二、深厚的文化底蕴ffice
ffice" />
罗场镇历史悠久,丰富的文化艺术远近闻名。有青砖四合院的翰笙故居,“湖广填川”八省移民所建的会馆宗祠,有象征西方文明的“天主教堂”,有古僰人悬棺,有历尽沧桑的“文风塔”……,每一个地方,每一处景观都让人流连忘返。
1、阳翰笙故居。座落在罗场镇南华街(与镇中心校相邻),始建于嘉庆年间。2001年按原貌进行修复,并陈列了翰笙的生平事迹,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ffice:smarttags" />
3、文风塔。位于永兴村罗场组(罗场中学对门的山包上)。始建于乾隆年间,传说中是高县县官所修建。白塔坡古楼保存比较完整,但塔上每层轮角吊钟已被拆除,基脚塔身稍损。2003年对此进行了一次维修,基本恢复原貌。
4、禹王宫。位于三街,属家庙,“湖广填川”时的湖广人所修建的会馆,用于祭祀、开会等。现有正殿三间及右侧天井一个,但不是原有木制苏楼。前门原有戏楼,山门两侧有石狮一对,高约
5、土主庙。位于红旗村,原敬老院所在地。修建时有三层大殿及居住房屋若干间,由于文革时损毁了部分房屋及佛像,现仅存有两殿,几尊佛像为近年来所塑。
6、天主教堂。位于三街,建于30年代中期,现保存有部分原貌。具老人们说,当年教堂修女为附近贫穷的居民孩子传授文化课,并提供午餐。部分房屋毁于文革时期,后分予居民居住。
7、碧玉走廊。原名德安州岩棺,位于现罗场大桥西面桥头右侧
8、藤席堡(现马店村村子头),现有古井一口。据四川省志高州史记载,藤席堡建于晋朝时期,因当时人烟稀少,而且蜀南是蛮夷之地,所以建立10里一村、30里一堡,高州境内有郭家堡、三岔堡、藤席堡,便于军事所需,传递信息、情报之用。
还有部分被损坏的古建筑及古寺庙:文昌宫、万寿宫、白马寺、字固包罗场周围寺庙有阳司庙(现小学坝上)、张家祠(现粮站)三殿、迴龙寺(红旗柏香湾地内)、石柱庙(新集小学);龙形寺(新田小学)、观音寺(马店水库边)、川主庙(马店村大洞子)等20余个均为较大型庙宇。
三、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经多方查实,清朝以后的名人有如下:
1、清朝时期有水东窝何姓,出有翰林院学士,皇帝赐有辕门天官府;箱子厂严姓,有贡院、严贡爷;
2、光绪年间有斑竹湾马武秀才(付世科外祖父,解放前去逝);
3、大盛号周武举(周旭书曾祖父);
4、马安山袁武秀才(袁新俊祖父,60年代去逝);
5、马店村黄升安秀才(解放前去逝)等。
1912年罗场禹王宫开办新学堂后新生人物:
1、文坛巨匠阳翰笙;
2、铁窗诗人何雪松,重庆渣子洞烈士,系水东窝何氏;
3、曾天全(原国大代表)人称曾旅长;
4、朱应瑞(中统特务)现定居马来西来;
5、何秉权(伪县长),解放时被镇压;
6、严志远(伪县长),阳翰笙启蒙老师。
Om7nQEls.jpg (21.57 KB, 下载次数: 7)
ffice" />(一)佛教有三个地头(俗称儒坛)即:1、革故坛,在土主庙(红旗村);2、鼎新坛,在川主庙(马店村);3、同德坛,在龙形寺(新田村)。各庙宇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举办庙会,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
(二)社会团体(袍哥)分仁、义、礼、吉、德、孝,由群众自发组织,各帮会用帮规约束行为规范,并帮助成员解决困难。
(三)商会,群众自发组织,规范各类商品的买卖价格、和各种商业规则。下设有:1、山货帮,做茶叶、土产品;2、布帮,制布、卖布;3、盐帮,卖盐,卖杂货;4、挑脚帮,规范劳动力市场,并负担保责任。
五、传统民族风情
地处浅丘的罗场镇,农业是最基本的生产方式,为此人们更为关注节气交替时的一些习俗,如:春节的腊月,从杀年猪、磨豆腐到煮腊八,继而扫扬尘、贴门神,直到除夕的祭祖、送年守岁,开门炮、开财门、抢金银水等等。立春时要“接春”;元宵节要“闹灯”;清明节要“祭祖”上坟;端午节门前必挂菖蒲、艾草,吃棕子,划龙船;秋收后要“尝新米”、祭天神;七月半要 “祭祖先”,民间称之为“烧月半”;中秋节要“祭月亮”;九九重阳节,要请老人吃饭。同时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文艺甚多,至今广为流传。
1、舞火龙(烧铁花):罗场人为求得平安、风调雨顺,防止火灾,减少瘟疫,每年的元宵节,由几名青壮年汉子、各举一节用麻布、竹篾做成的火龙,伴随着锣鼓声沿街高唱,街民用硝磺、柴炭、铁屑等原料配制成的烟花,尽情地对神龙进行燃放,使之火花四溅,让人喝彩不绝。彩龙是根据传说中龙的形象,用竹篾、竹棍、布帛、纸张等材料装扎后加上彩绘而成的,只是白天游街舞、玩或宽敞之地舞动,龙身随宝灯蜿蜒翻腾,引人眼花缭乱。为一睹为快,方圆数十里的人都扶老携幼不愿错过良机。现流传至今。
2、划旱船:每逢春节便以划旱船替代龙舟。旱船用彩纸和竹篾相扎结成,船中部扎一彩亭,船系在一个俊俏的舞女腰间,船前一个船公做撑船动作,伴随着唱腔将金钱棍的两端交替敲击。旱船一路行游,一人领唱,众人齐唱和。
在罗场还有很多历史传统文化,如孔明灯、打花鼓、抬花轿、踩高翘、溜溜灯等,这些民俗文化的广为流传,也带来了有新时代特色的新文化,如今天在罗场文化市场中的腰鼓队、乐队、翰笙诗书画社等,十分活跃。这些队伍在各项重大节日和喜庆活动中,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精神粮食,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六、新城与老镇的完美结合
古朴的老镇,具有传统的民风、民情、民俗和悠久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后,勤劳而淳厚的罗场人民走在了改革前列,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努力下,已形成蚕、茶、竹、畜及劳务输出的“5+1”农业产业,新兴产业茶花、蔬菜、水果、花卉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蚕桑生产成为川南第一镇,林湖茶花2006年被省农牧厅授予“四川茶花第一村”的殊荣。
好地方,山不高,水不深,讲话动人,而且友善,保留有中华传统风土人情.你说他是高县人吗,他们讲一口筠连话,物资从筠连集散,习惯从筠连流行.你说他是筠连人吗,他们又是高县版图,在高县生活,在高县当官,在高县工作.他们是讲着筠连话的高县人,又与云南盐津人和平相处.是一方风水宝地,没有开发,只等能人出现.
抓紧时间,,我觉得最该搞的就是旅游..高县美的地方多了去了.!~~
变化真大··有几年没回家了!!!!!1
期待……
整得巴士
整倒是整的巴适,君不见罗场垃圾遍地倒,苍蝇满天飞。
纸厂有个“魏忠贤",如今改名周公公,欺上瞒下!独揽大权!残害忠良!排除异己!贪得无厌!
心狠手辣!
顶上
支持家乡
| 欢迎光临 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http://bbs.cnjxl.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