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标题: [原创]风雨石门关 [打印本页]

作者: 治泓    时间: 2010-9-15 17:43
标题: [原创]风雨石门关
 

风雨石门关fficeffice" />

 

川南山区腹地,一条发源于海拔1902米的大雪山北麓杨龙弯梁子的大河蜿蜒向北,流经6县区19个乡镇,流了220公里,于宜宾南广镇进入长江。这条万里长江的第一支流便有了南广河的名字。中国历史上与秦长城、都江堰齐名的秦汉五尺道正是从这里开始,沿南广河南行,经庆符石门,过高县、筠连,转而向西至云南盐津、大关、昭通,止于曲靖。

石门位于高县南北两城之间,南广河西南岸。不知多少年前的地质变迁,一群巨石从山顶层叠而下到河底。这些巨石分别重达数十吨,光溜溜,肥胴胴,当地人叫猪儿石。五尺道南来60余公里处,遇猪儿石挡道,修筑者用焚石水激之法,凿开一条道来,形成石门,一座雄险的关隘,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因而,“五尺道”又有了“石门道”的别名。

我不懂历史学,更没有考古知识,所以至今也弄不明白,“五尺道”明明是一条路,为什么史学界还要存疑:究竟是行政建置还是千年古道?《史记》中,司马迁仅有“秦时常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十六个字,而“置吏”二字,有“五尺道是行政建置”之疑,与“道”、“剑南道”一样,多少年来,史学家们争论不休。

当四川省考古研究院高大伦院长率领考察队作五尺道探险考察后,得出“五尺道是一条古代勾通西南的交通要道,而不是行政建置”的结论。高院长站在石门关前,表情凝重厚沉,他准确地断定,石门关作为古代五尺道的重要遗址之一,为这一扑溯迷离的历史事件提供了强力佐证。随着五尺道考察的推进,1980年在高县文江水红点灯包出土的“西汉半两钱石范母”,更有了科学意义的诠释,那个面呈赭色、质为砂岩的长方式钱石范母,生动地向人们诉说着两千年前如歌如泣的历史。甚至,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到过高县,还在黄水口(旧称“土佬坝”)吃过地瓜的传说,并非纯属无稽之谈了。

高大伦是高县大窝镇人,五尺道从他家乡经过。由一个高县人来考证五尺道在高县的遗迹,如果不是偶然的巧合,那末,创造辉煌文明的我们的老祖宗冥冥之中到底要暗示我们什么呢?

高院长应该为五尺道路经过他的家乡骄傲,而高县人应为家乡的考古学家来考察本地人文历史而自豪。

这就是石门关,秦汉五尺道上的第一关。自通关后,一直为川滇要塞,宋朝置石门寨,元朝设石门铺。自贡的盐、乐山的纸、隆昌的布、宜宾的百货,经这里源源不断上云南;而滇地的铜、铁、生漆、药材,又浩浩荡荡地进入四川。素来“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说法,高县石门关,便是历史的见证。

还有数位将军和政要,南方靖难,率千军横刀立马,途经于兹,见此险关,无不扼腕感怀,刻石以记,给我们留下追忆历史的诗篇。“石门题刻”,成了川南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明朝万历年间,四川巡抚曾省吾,奉内阁首辅张居正命令,率军前往珙县、兴文征剿“都掌蛮”即人,来到石门关前,嗟叹其山势险要,留下“石门不容轨,聊舍车而徒……九折宁非险,清时自坦途”的五言律诗。

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相,他推行的“改土归流”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国策,人反抗这一国策聚众起义,从大义上说,国家需要安定,人民需要和平,判乱应该平定。但张居正采取“根诛悉灭”,灭掉一个为西南开发建设有绰约贡献的民族,到底万分残忍,“人悬棺之迷”,给历史留下太多的遗恨。历史,是那样的公正,又是那样的无情。

——石门北壁距地面4米,凿壁题刻“勒愧燕然”四个大字,字径约70公分,笔力雄浑,赫然入目。这是清朝楚蜀水陆兵勇布政使刘岳昭,围剿太平天国领袖石达开部,胜利后班师回朝,路过石门关,感慨系之而欣然题刻。题跋详细说明自楚入蜀赴援,先后攻克长宁、高县沙河驿、宜宾双龙场这一历史事件。历史自有人评说,功过是非不是我等说得清,但石门题刻的史事记载,成了研究太平天国的重要证据。刘岳昭,“勒愧燕然”,掩不住他镇压农民起义的洋洋得意之情,孰功孰罪,只能交给历史。

二千多年了,岁月殊悬,经风见雨,沧海桑田,烟云聚散。如今的石门关雄姿尚在,险势已去。川云中路从猪儿石群中从容穿越,昔日五尺道上的苍苍马蹄印被水泥覆盖。

岁月可以风化五尺道的石板路,水泥可以覆盖马蹄印,但历史是人类记忆的沉淀,只要是历史,就不会湮没,而承载历史的岁月,因沧桑的堆积而越来越重。历史这门柔软的学科,真的至柔而至刚。

残阳如血,暮霭沉沉。南广河谷,我伫立在石门关前,千般感怀,万种思绪交集于心,正象这石门关脚下的南广河水,日夜奔腾不息。

审心而问,我是一个没有历史负重感的人。但面对这苍苍石壁,面对苍苍石壁上被岁月风雨剥蚀的石门题刻,我不能不捡拾起泱泱华夏的一道文明记忆,我知道,忘记历史,是浮躁的开始。

风依旧,残阳依旧,可堪回首的往事,透过历史烟云,上溯无期。侯国、道、犍为郡、朱提郡、南广郡、羁糜高州、高县、庆符,这一串串名字,演绎着这片繁衍生息五十多万高州人的热土的文明衰盛。

高州人应该好好读读古道石门关,这是县域的一段辉煌历史,历史的最高功能是告诉未来。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只有读懂自己的历史,才能以从容的心态面对未来。石门关下的南广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濡养着我们,虽然古老,但她不是一个雍容的老妇人,而是以更加青春的活力,日夜流奔,流入长江,奔向大海。这是一种姿态,一种浪奔浪涌奋而向前的浩然格局。这个格局会让高州人的目光更加深邃,更加自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9-17 22:25:16编辑过]

作者: 东南风    时间: 2010-9-15 17:54

高州人应该好好读读古道石门关,这是县域的一段辉煌历史,历史的最高功效是能够告诉未来。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只有读懂自己的历史,才能以从容的心态面对未来。石门关下的南广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孕育着我们繁衍生息,但她不是一个雍容的老妇人,而是以更加青春的活力,日夜流奔,流入长江,奔向大海。这是一种姿态,一种浪奔浪涌奋而向前的浩然格局。这个格局会让高州人的目光深邃起来,更加自信。

fficeffice" /> 风雨石门关从楼主笔尖活了起来,南广河的水也灵动起来。这里是高县的石门关,高州人的宝地。这里是南广河,高州人的母亲!


作者: 清明雨    时间: 2010-9-17 11:29
  难得的一篇介绍石门关和南广河的好文章!
作者: 雨露    时间: 2010-9-17 16:06

虽然在高县生活了四十六年,但是对于石门关的来龙去脉及对高县经济发展的影响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读了楼主这篇文章,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了石门关的文化内涵,知道了石门关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地位。

这里我要感谢楼主,你用美妙的文字,让高县的文化遗产在人们的心中“活”了起来。

这段写得太漂亮了:

高州人应该好好读读古道石门关,这是县域的一段辉煌历史,历史的最高功能是告诉未来。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只有读懂自己的历史,才能以从容的心态面对未来。石门关下的南广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濡养着我们,虽然古老,但她不是一个雍容的老妇人,而是以更加青春的活力,日夜流奔,流入长江,奔向大海。这是一种姿态,一种浪奔浪涌奋而向前的浩然格局。这个格局会让高州人的目光深邃起来,更加自信。

 

服你了,蒋哥,这样的文字怎么不让人激动呢?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9-17 16:29
读了泓版的文章,让白水对石门关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谢谢泓版,为我们奉上一席佳肴大餐!
作者: 斜月半窗    时间: 2010-9-18 16:29
可惜猪儿石去之多矣~那该是高县一道最为亮丽的自然景观了。
作者: 心雨    时间: 2010-9-18 18:01

泛泛读来只读懂文章的形,再现宏阔厚重的历史人文,有一种激励。

 

再读,慢慢读懂文章的质,作者以灵魂的方式发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只有把一个人生命的厚重融入浩浩荡荡历史共同生命体中,生生不息。

 

一篇难得的人文意义的散文!


作者: 治泓    时间: 2010-9-19 10:42

转四川省散文学会李治修老师的评论:

 

 

 

 

       这篇文章,作为地方史料,环境介绍,是非常不错的,放入地方志中一定是佳作。但作为一篇文学散文来看,还需要有自己的角度和开掘。从“高”的话中还更要注意“思想”二字。要有“思想”就要有识见,就要有把素材吸收、消化,变成自己的体验表现出来。fficeffice" />

       写史的东西不少,《史记》就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是因为《史记》不是史料堆砌,而是有文学性很强的生动描写和作者的寄托。

      我认为像这类带着山川、历史、文化内容的记叙文章,最好要找到切入点,再很好地选择、消化、应用材料,避免材料堆砌。你可以看一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之类的作品,或许会有些启迪。

     

 


作者: 冰山雪莲    时间: 2010-9-19 16:28

老哥,祝贺你。加油!


作者: 若凝    时间: 2010-9-19 16:55

读《石门关》   成就高县人

[em68]


作者: 白狐    时间: 2010-9-21 00:23

        早在作者发帖之初就拜读了此文,而且一连读了两遍,由于时间匆忙,来不及回帖,只在心里感叹:这是论坛难得的好文!同时也正因为是有分量的文章,回帖就更不能随意敷衍了事。几天来有一些想法,一些感慨,交流于此:

     前面拜读了李治修老师的评论,感觉到李老师所站的高度,个人十分赞同李老师的观点,这对于我们的写作无疑是具有指导性的意见。在此对李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

 

    治泓版主此文,由南广河而石门关而五尺道而经济交通军事文化,谈古论今,纵横捭阖,收放自如。以南广河从大雪山蜿蜒而来开始,以南广河向长江奔腾而去结束,全文脉络清晰,结构完整,足见作者匠心所在。而中间展现的历史地理文化知识以及山川风貌,无不体现出作者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字功底。更为可贵的是,字里行间一直流淌着作者对乡土的热爱赞美之情和对历史对人类社会的深沉思索。作者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精辟的言论让人叹服不已:“历史,是那样的公正,又是那样的无情。”“,“勒愧燕然”,掩不住他镇压农民起义的洋洋得意之情,孰功孰罪,只能交给历史。”“历史这门柔软的学科,真的至柔而至刚”“我知道,忘记历史,是浮躁的开始”“历史的最高功能是告诉未来。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只有读懂自己的历史,才能以从容的心态面对未来”。这样的语句不仅是对叙写材料的总结与提升,同时也引发读者深深的思索,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思想情感的交融互动。

    前面李志修老师已经从一个高度上对此文进行了评论,并且提到了余秋雨。我以为余秋雨的文字,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平静的叙述描写中始终奔腾涌动着思想的洪流,令人心潮起伏,又启人深思。这是因为他对山川、历史、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认识和见解,所以自然就能驾驭材料。而我以为,此文的作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文中有了明显体现。上面摘录的语句,就是证明。

    一些感慨:记述和叙写自己的历史地理山川风貌风土人情,英国有莎士比亚,法国有巴尔扎克,俄国有托尔斯泰,中国古有李白杜甫苏东坡,近现代有湘西的沈从文,成都的巴金,江浙的鲁迅朱自清,个个都是耀眼的星星。可他们没有人写到我们高县,写我们家乡的历史地理风貌,山川风俗人情。写这些的,只有我们高县人自己。所以,我们高县有治泓!我想,无论此文是否可以和那些名师大家之作相比,它的价值和意义都是不可否定的。在此,请允许我恭敬的对治泓以及所有描写我们家乡风貌的作者们道一声:谢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9-21 0:26:09编辑过]

作者: 秋水长天    时间: 2010-9-25 17:15
石门关历经了历史的云飞雨断,穿越了历史的寂寞时空,在治弘笔下,活生生地淡定着、从容着,也活生生地搏斗着、不安着。它的沧桑和温存,那段历史的厚重和孤单,或许早已经植根在那一方人的遗传基因中。
很多时候,不想或不愿去思考人生,不能或不敢去感悟历史。所以,不敢面对石门关。真正要面对,我会胆怯。
作者: 川鬼    时间: 2010-9-26 15:23
拔开历史云烟,见人世沧海桑田。
作者: 雪馨    时间: 2010-9-26 16:33

真想亲眼看看楼主笔下那被岁月风雨剥蚀的石门题刻[em27]


作者: 石门关    时间: 2012-5-30 14:28
风雨石门关,美文一篇。欣赏。
作者: 久久平安    时间: 2012-5-30 20:07
写得好!只可惜没了猪儿石,污了符黑水。
作者: 聚雅轩    时间: 2012-5-31 16:17
治泓老师美文,再赏,重读。
作者: 半个我    时间: 2012-6-4 21:41
集史学性和文学性于一体,好笔力!欣赏
作者: 小孩    时间: 2012-6-5 00:18
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只留下无尽的遐想,我暂且把它当作一种哀思,哀今思古。为何这五尺道的辉煌在当今没有延续,消失殆尽,但人总是往好的方面想,忍不住又要遐想五尺道应该在我辈变成万里高速飞架,贯通南北
作者: 三月风    时间: 2012-6-5 17:39
送兄长一朵花!
作者: 心雨    时间: 2012-6-8 23:03
老哥这段时间闭门读书、写小说去了。再读他这些文章,喜欢的不得了。仍感觉到它的厚重,韵味无穷!可这深厚的文字功底非一日之功夫!
提读老哥好文!
作者: 浅色    时间: 2012-6-14 13:38
这样的文章文笔不错,更花费了不少心血去查证去思考,拜读!
作者: 木易土豆    时间: 2013-5-11 16:25
古道石门,辉煌历史
作者: 独善其身    时间: 2014-5-6 10:43
印象中健谈的你,文风更甚。阅你文章,如潺潺溪流,不急不慢,沁人心脾!
真不相信你就这样走了!




欢迎光临 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http://bbs.cnjxl.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