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金线岭上一些关于镇乡风采的展示,挺佩服站长的,难得这样有心和负责,为我们广大网友提供了一个熟悉高县风土人情的机会,也为各镇乡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窗口,更为金线岭社区的蓬勃发展做出了贡献,但这项活动的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高县人,做为一个金线岭的毛头小子,谈几点建议,供参考:
1、活动进程有待规范。既然是高县镇乡风采展示,就应该普统普请,全县19个镇乡一个也不能少,不能虎头蛇尾,不能厚此薄彼,建议可定时推出一个镇乡,推出之前可作些预告,以便大家观看,也可多收集一些该镇乡的相关信息,切不能几个镇乡一拥而上,也不能青黄不接。站长可制定一个详细的展示计划,每在下一站之前,顺便可征集前往采风志愿者,既减轻工作难度,又可当户外之行,何乐而不为?
2、展示内容有待丰富。要能真正展示和体现一个地方的灵魂和本质,就必须抓这个地方的人、事、物,反映出精、气、神,不是千篇一律,不是如出一辙,从已展示的前两个镇乡来看,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作为一个观众,我们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些图片,而是每张图片的背后能说明这个地方的什么问题,每张图片能突出这个地方独具的魅力和特点,也希望看完一组图片和文字后能对这个地方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和准确的定位。要能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前往者从多角度、广渠道、深层次对这个地方进行了解和剖析,不然则会出现以偏代全或管中窥豹的结果,甚至会出现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局面。
3、展示形式有待多样。如何把收集起来的素材有机地集合在一起,完整地、系统地、有层次地展示一个镇乡的风采,这也是一个难题,不是说把几段文字、几张图片往这一放即可,需要把这些素材合理地分布和揉合,象前面嘉乐镇一样,分为交通篇、场镇篇之类的,也可以从工业、农业、旅游等方面去组合,总之要让观众看了后有层层紧扣,引人入胜之感。
当然,在摄影技术上,图片处理上也还存在着不少的硬伤,唉,自己都不好意思再说了,站长们如此辛苦,却让我在这儿挑肥拣瘦,说三道四,其实别无他意,只是希望这个活动能更精彩、更成功,希望金线岭越走越远,越办越好,文中言语难免有出入,望各位网友批评和原谅。
对推出的两个镇乡我都很不满意,感谢楼主了,相信有你及更多网友的参与,一定会把这个展示活动搞下去的。下面的乡镇争取搞好。
建议开一个专区来做乡镇风采展示,我也觉得楼主说得非常有道理,要搞就把他搞好,不要整得虎头蛇尾的.
做一个乡镇前,建议请当地网友给出一个比较全面的对该地方的介绍,包括站长说的楼主说的那些各个方面,然后再对资料进行分析,分门别类,草拟一个采风方案,再组织人马进行拍摄,采访.
再者,可能会有人出来说这样做其实是给一些政府做宣传,不是得,要做的就是让高县人看高县,让外地人看高县,让身在他乡的高县人看一看高县,让高县的山/水/人能够走出高县,让更多的好的投资项目来到高县,给我们家乡带来更好的发展.
再说两句,请各位网友多出一点力,大家从普通人的角度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料.
这样做不是刻意为谁做宣传,是从网友(普通老百姓)这个角度看高县,因为爱家乡,就让我们来展示家乡,宣传家乡。
人都是有感性的,对自己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是非常想知道它的变化,它的信息。绝地的这个想法相当好,我们是想展示高县的变化,展示高县的人文、风情、民俗。
乡镇丰采展示确实很有必要,我们生长在高县却并不完全了解高县.
花了两天时间,徒步走了一下高县的山水,感觉很好.因为这一放水土有那么多美丽的风景,古老的传说,让人叹息的古建筑,令人佩服的劳动人民.
乡镇风采展不是为了给政府做宣传,只是因为我们是高县人,更应该先了解我们的家乡.热爱自然,从热爱家乡的每一寸土地开始;体验生活,从体验家乡的风土人情开始.
欢迎大家参加这样有意义的活动.
2号下午,偷懒去了一下四烈,真是个好地方.
还需要更多像破晓朋友这样的人的支持!
花了两天时间,徒步走了一下高县的山水,感觉很好.因为这一放水土有那么多美丽的风景,古老的传说,让人叹息的古建筑,令人佩服的劳动人民.
乡镇风采展不是为了给政府做宣传,只是因为我们是高县人,更应该先了解我们的家乡.热爱自然,从热爱家乡的每一寸土地开始;体验生活,从体验家乡的风土人情开始.
欢迎大家参加这样有意义的活动.
我怎样才可以把本地的图片传上来
山高几的,你整理出来了吗?我们是望眼欲穿哟.
我的影视博客:http://www.tudou.com/home/hzr995328(收集和上传了数百部影视剧集)。希望你喜欢。
对高县风土人情,我作为一个高县人,有义务了觧十九个镇鄉种养产品,矿产资源,人文历史,风土人情,通过了解,有利于宣传各镇鄉的风貌.也希望广大爱好摄影摄像的老中轻朋友们大家来参与这个活动.我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也希望参与这样的活动给老师们学习.也是一次难得得好机会.
| 欢迎光临 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http://bbs.cnjxl.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