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标题: (原创)沟通中原与南诏的纽带----“五尺道” [打印本页]
作者: 夜饮石门 时间: 2012-3-15 00:06
标题: (原创)沟通中原与南诏的纽带----“五尺道”
本帖最后由 夜饮石门 于 2012-3-15 00:09 编辑
沟通中原与南诏的纽带----“五尺道”
秦长城、阿房宫、始皇陵、灵渠、直道、驰道....这些著名的秦朝工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作为秦七大工程之一的“五尺道”,一直被历史的云烟所笼罩,史料上关于五尺道的记载很少,因此五尺道也就鲜有人知。
作为沟通中原与南诏地区的纽带的五尺道,《史记/西南夷列传》有明确记载::“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秦常頞之开五尺道,汉唐蒙之通南中,唐始称石门路,自今四川宜宾南行,经庆符、筠连,入云南之盐津、大关、昭通,以至曲靖。”因路宽仅五尺,故得名“五尺道”(汉时为汉“南夷道”、唐陈“石门道”、明清称“盐道”)。根据史料记载,五尺道作为古代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主要经过现在四川宜宾地区和云南的昭通地区。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从修筑道路入手开发和治理云南。蜀郡太守李冰在川滇交界的僰道(今四川宜宾)地区开山凿崖,修筑通往滇东北地区的道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派遣常頞继续修筑这条道路。五尺道从蜀南下经僰道(今四川宜宾)、朱提(今云南昭通)到滇池,这条道路尽管狭窄,却是秦王朝对西南地区进行管理的重要交通要道,和秦始皇在全国其他地区兴修的宽达五十步的“驰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与北方古道一般线路选择在河谷和山脊不一样,五尺道的部分道路位于山腰。而原因就在于五尺道必须穿越西南横断山脉,山高谷深,传统线路很难在这些地方落脚,为了减少施工量,当时的人们选择了尊重自然的办法,趋易避难,古人采取“火烧水封”的办法,即先用火对岩石进行烧,待岩石被烧红之后再拿冷水泼,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将岩石惊碎,最终成功完成了整条道路的建设了。2010年4月国家博物馆等机构联合多家考古单位通过对五尺道的实地考古得出结论:“五尺道是中国古代山区道路设计选线施工的典范”,它兼具了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种功能;建筑技术高超,且文物遗存众多,所以,它是与长城、阿房宫、秦始皇兵马俑以及古罗马大道一样历史悠久的古代建筑。
“五尺道”、“南夷道”的大约线路和走向,从宜宾经昭通到昆明,一路往西,经永昌(今云南保山)出瑞丽而抵缅甸八莫,再到印度、阿富汗等国,这条商旅之路,就是后来所称的“南方丝绸之路”。从宜宾到昭通的路线,在《华阳国志》里是这样的:当犍为郡由遵义迁至僰终迁至武阳(即今彭山县)后,此道北接蜀郡,南接朱提(今昭通),共“三千二百里”。据《华阳国志》载,由僰道至朱提有水/步两道。水道:一是黑水,又名符黑水,即今南广河;二是羊官水,即今横江,又名关河。清时学者沈钦韩在其《两汉书疏证》里指出:叙州府庆符县南五里即古五尺道也。在沈钦韩眼里的“古五尺道”,即今天高县庆符镇与文江镇中间的刻有“勒愧燕然”的石门关(位于符黑水旁),即“石门道”了,沈钦韩的注解也为五尺道线路的走向提供了佐证。
五尺道除了实现了自秦以来各朝代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的有效治理,维护了国家的大一统,促进西南地区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近现代,八年抗战时期,以古五尺道的走向建设的滇缅公路,成为抗战的生命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今天五尺道沿线还有很多遗址可以挖掘,五尺道作为沿线地区的一笔文化遗产,专家建议“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能顺利“申遗”成功将提升国际影响力,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挖掘文化遗产,并将促进沿线经济和旅游的发展。
| 欢迎光临 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http://bbs.cnjxl.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