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标题:
用最美的中国文字,表现最美的中国文化
[打印本页]
作者:
超越自己
时间:
2012-4-2 08:06
标题:
用最美的中国文字,表现最美的中国文化
从十几岁的时候就喜欢听周杰伦的歌。第一次听见“谁在用琵琶弹奏 一曲东风破 枫叶将故事染色 结局我看透”将我带入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泛了黄的古美之境,从此以后再也忘不了,而且他每出新歌一定要听,追寻和感受那我们在追求所谓的现代化的匆匆中早已缺失的古典的美好。含蓄蕴藉是我们常听说的,可是没几个人能恰切的表达,在他的歌里我找到了。那时候听歌还是用的随身听和磁带,每一块磁带都带了一张小小的精美的歌词。也是那时候在每一首的作词后面认识了方文山这个名字,觉得他是这世上少有的人才,就用那么素素淡淡的简单的中国文字表现了我们无法言表的唯美的感受,是一种素净的美好。
现实的骨感让我们总是把理想充实的很丰满,而我们的理想在哪里?我们在现实中痛苦彷徨,什么才能冲淡了这一层灰色,聊以自慰我们深重的哀愁。每次总是情不自禁的闭上眼睛陶醉,让灵魂暂时的脱逃,沉醉在那种我们缺失的美好中,进入另外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中国意象群。后来方文山给林俊杰,莫文蔚,温岚等很多人写词,不管给谁的词一个基调是不变的,那就是浓浓的中国韵味,中国韵味便是那一幅轻轻浅浅的水墨画,随风隐隐飘来陈年的墨香,我以为那些流行歌曲会随着我慢慢长大渐渐忘掉,可是我们总是没能逃脱,我想这便是他的魅力,是他的中国情怀让人无法摆脱。“一盏离愁” “一壶漂泊”始终伴着没有归宿的人,但是谁又能把它说的如此叫人熨帖,《东风破》是一片发黄的纸页,捧着它仿佛听到了一个忧伤而美丽的故事,捧着它仿佛回到了童年的浪漫与纯情,捧着它仿佛也看到了岁月的流逝,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错过以及若干年后点点的遗憾。旧地重游物是人非淡淡的哀愁“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如今又有谁在弹奏那曲东风破,弹出的回忆和伤感又怎会驻足……因为似水年华已经从指尖汩汩流过,无法抓住,只有怀念。轻描淡写过往的岁月,百转千回的惆怅,很落魄的人与女子的分别。于是,漂泊流浪,思念。思念,人越加憔悴,越加瘦...意在言外。
有人说方文山的词脱离了周杰伦等音乐的载体什么也不是,但是在我觉得正是有了方文山的词才成就了周杰伦等一批人的中国风歌曲,他有柔美的内心和表达的天赋,和他相比赵丽华,车延高算得上是什么?如果说方文山是在将自己的灵感幻化成如气息般的文字娓娓道来,表达着中国自古以来的雅致,是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和颂扬,那么赵丽华们正是在用文字当了工具在玩着欺人的盛宴,以俗挣取现代人猎奇的眼球。在读着那片磁带里的歌词的时候就觉得那真是绝美的诗,诗是一种形象的写作和表达,还有丰富的想象,及意象的拼接应该是全然不露痕迹的自然有如天生便该如此的,用具体的意象来表现抽象的意念。好的诗我以为总该是用最简单的文字表现了最丰富的情感和意义。后来在书城真的看见了一本装帧的清清淡淡的小书《素颜韵脚诗》,一如惯常的风格,作者正是方文山。“素颜”便如一个清新的女子,安之若素,没有脂粉的遮盖,没有饰品的装点,清清静静从未到过烟熏火燎的人间。一张素面朝天的纯粹中文的脸,不使用标点符号、外国文字、阿拉伯数字、图像等化妆品的最美的中国的文字,塑造最美的中国意象。“韵脚”是声如天籁的歌者的底气。是每一行均须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方文山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并命名为“素颜韵脚诗”。诗的传统在中国是极深远的。而慢慢的发现怎么诗就那么越来越不像诗了呢?什么“推敲”什么“字斟句酌”全都成了“口水”了。
古老的《诗经》无疑是美丽的,就美在它的朴素和形象,让人那么真切的体会什么才是诗,青青子矜,悠悠我心;执子之手,与子谐老;这是怎样地老天荒的爱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是一种怎样执着的望眼欲穿的期待。朴素的永远是最真纯美好的,做女子便也做一个素颜的吧,不要浮华,不要簪花。唐诗的到来迎接的是中国的盛世,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情雅致捻弄文字,大唐的繁华决定了唐诗的繁华如锦,唐诗多盛世之音直到政治社会的衰落出现了杜甫、李商隐,而他们的悲苦也是真真切切的心底的表达。宋代柳永是个失意文人,来去于勾栏瓦舍间,他的词都是写给歌妓,也就成了最初的不要钱的职业作词者了,再经歌妓的咏唱谁知这便成了艺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爱情是应该高歌的,因为它的执着,深沉,合情合理,而狼爱上羊终究会被狼吃了的。谁知道那不是狼的一个圈套呢?《东风破》里年幼时懵懂的爱情,不知道为了什么的分别,重回故地时的回想,“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 荒烟漫草的年头 就连分手都很沉默”也许离开只是因为年代并不是因为不爱了。“枫叶将故事染色 结局我看透”的无奈,都是缓缓的流露,没有暴戾,没有铺染夸张,故事便这样永远成了心底最美的故事。《发如雪》中“繁华如三千东流水 我只取一瓢爱了解 只恋你化身的蝶”中对典故的化用了“若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典故 。苏轼的《金山妙高台》中有句: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后来男子用来表达对女子的爱意:茫茫人海,偏偏就遇见你,偏偏就爱你,对爱是坚定的,执着的。
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因为听周杰伦的歌,转而慢慢朝着喜欢这种曲风的方向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去年俞敏洪老师来师大给我们励志的时候也讲过这个事情,方文山词的纯美是值得青少年们热爱和追随的,因为这里面包含了很多中国古典美的意象,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学熏陶,它还对年轻人的情感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也是个好的影响。新东方的老师也有提议翻译这样的歌曲来辅助英语的学习,而中国语言的高度概括力真是难以取代的,有很多词翻译过来就失去了汉语中的言简意赅,比如:缘,红尘~~~,一位老师戏谑道:缘怎么翻译也不能这么概括,红尘是否能翻译成“red dust”?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毋庸置疑的,我们既然有了这么美的文字,为什么不发扬光大,而要一味的使它越来越边缘,变成一种工具,不使它就成为它这么美的本身呢?
近年来的韩剧热是否对我们有所启示,韩国文化远不如我们的源远流长,甚至是在唐朝时候泊去的文化,他们为什么却能把整个亚洲文化搅得天翻地覆?有人说,韩剧不过是原样拷贝生活,缺乏艺术加工。但是这种润物细无声其实是更容易深入人心的。事实上韩剧在表面纯粹描述生活的背后,大多隐藏着深刻挖掘传统文化魅力,尽量展现传统文化光明面的良苦用心。绝大多数韩剧在不经意中,始终洋溢着一种弘扬民族文化的自觉和隐含着的对文化传统的自豪和“炫耀”的强烈意识,而且收效颇丰:对本国观众来说,这种春风化雨的审美教育形式,无形中提升了观众的民族自豪感;从文化战略效果看,它不仅成功地赢得国际文化地位,还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对内赢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对外树立了大韩民族坚忍不拔的形象和韩国人民的善良勇敢,智慧博爱。他们正是用时尚的形式传递主流文化价值观,那么我们的文化是否也能朝这个方向发展,树立我们的民族气质
用中国作协副主席的话说,我们要用中国的最美的文字,
http://www.qixiangwang.cn
塑造中国最美的意象,讲述中国最美的故事。那方文山的词正是符合这一要求的,我们应该满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积极的支持,使中国最美的文字,文化,意象深入人心,展现中国文化的博大深邃。
作者:
流浪他乡
时间:
2012-4-2 10:48
“如今又有谁在弹奏那曲东风破,弹出的回忆和伤感又怎会驻足……因为似水年华已经从指尖汩汩流过,无法抓住,”真让人伤感和无奈。我也很喜欢方文山的词,用很简单的语言表达了不简单的情感,哀而不伤,媚而不俗,试问当代有几个所谓的大师能做到。其实写《涛山依旧》的陈小奇和台湾的罗大佑,叶佳修他们写的也不错,但真正写得含蓄和唯美的只有方文山,他对中国文字的把握很有功底,令人叹服!
欢迎光临 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http://bbs.cnjxl.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