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事实证明,主席在九一三事件后方寸大乱,直到一年以后才开始公开批判林彪,为了给群众一个合理的解释,便将也许与林立果有关的“五七一工程”公诸于众,但这份“罪状”的许多条款却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例如知青下乡等于变相劳改,党内斗争如同绞肉机等等。总之,正面批判林彪不但阻力重重,而且事实上在挖主席的墙角,亲痛仇快。当然,也有一些人的确对林彪破口大骂,其中有的是不明真相,而更多的恐怕是在指桑骂槐,幸灾乐祸。所以当人民日报的王若水根据总理的意图,把林彪定性为极左的时候,主席意识到了危险,便让张、姚等人出面予以制止,并说林彪是极右,但是这样一来由于与事实相距太远而难以服众。于是主席决定发挥自己在史学方面的优势,把林彪与孔子联系在一起,发动了批林批孔运动。将林彪这样一位武人与孔圣人相提并论,不知究竟是褒还是贬,难怪有人把这场运动说成是“批零批空”。后来,江清又根据政治斗争的需要,将这场运动转化成了批周公,把矛头对准了总理而引发了公愤。事实上,当时的所有非主流力量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希望寄于总理了而对主席已经是离心离德了。主席对军队也不再指挥自如了,只能通过“移镇”的方式加以制约,也就是大军区司令对调。当他想树立王洪文的时候,就连许世友这样的老粗也认为不妥。所以主席生前就已经意识到了身后的结局,所以才会对华国锋、张春桥等人感慨万千地说,将来你们几个的命运恐怕只有天知道,弄不好交班问题会搞得血雨腥风。而很多老干部确实也在积极准备,等主席一咽气就大显身手。主席让小平同志复出实属无奈,为了对声望如日中天的总理进行制约也只得如此。小平同志起初也想紧跟主席,对总理的批判也相当严厉,说别人是可望而不可及,只有总理是既可望又可及。但不久以后,由于广泛地接触了社会各界,他认识到力量的对比正在向总理及老帅的一方倾斜,而主席一方的惟一优势就是主席本人尚在而已,所以这个实用主义者便再次与主席分道扬镳了。主席虽然看出了小平将来必然会见机而作,但如果惩处得太重的话对自己将更为不利,因为当时人民群众的觉悟水平根本意识不到他以后会带来的危害,所以只好以罢官了事。
十八
主席晚年的心情无疑是异常凄凉的,但又苦于无人诉说,便只好在古籍中寻求安慰。据说主席对庾信的作品最为欣赏,《枯树赋》辞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桂何事而消亡,桐何为而半死?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沧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当年由于侯景作乱,庾信滞留北朝,伤痛欲绝。其《哀江南赋》曰:“水木交运,山川崩竭;家有直道,人多全节。训子见于纯深,事君彰于义烈……。”林副主席就好象是主席的影子,多年来一直追随左右,随着主席年事渐高,而影子却在夕阳下显得又长又大,主席心有疑惧,奋力一搏,极力摆脱之。但是当他终于再也看不见那可怕的影子的时候,也终于意识到太阳已经落山了。
对华国锋委以重任是主席生前所布的最后一个局,目的是想最大限度的团结中间力量,加强左派的实力。但是就连华国锋这样的蹩脚政客也识破了主席的用心,知道主席的真实目的是以他作为过渡,以便让江清等人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接班。所以他非但不报恩,反而乘主席尸骨未寒而将主席的亲属几乎一网打尽。如果九一三事件是另一种情况,即林彪在苏联安全着陆并真的反对主席,恐怕红色高棉波尔布特的命运就是主席的最终结局。
总之,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是战胜强敌的有力思想武器。但是林彪同志的问题却在客观上成了毛泽东思想的死结,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造成了严重的障碍。因此,只有为九一三意外事件平反,恢复林彪同志的应有荣誉,才能开辟毛泽东思想的金光大道。要想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就不能不读毛主席的书,就不能不听毛主席的话,就不能不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目前有许多自称左派的人,总是叫嚣夺权,但却从来不好好地学习毛泽东思想,不学习主席的权谋艺术,不理解主席加强中央集权的雄才大略。事实证明,中国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毛泽东思想,但文化大革命式的道路并不足取。只有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才能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现代化国家。
此文太长,12次才转完,请网友原谅.此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面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欢迎顶帖发表看法.
顶起
楼主辛苦了
| 欢迎光临 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http://bbs.cnjxl.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