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说起萌发出版文集念头的缘由,完全是受好朋友余忠华同学的影响。余老兄是《宜宾晚报》的总编,他把自己历年来发表的文章汇编成一本书,书名叫《茶山飞起一只凤》。其书自序中还提到1969年他在部队时我对他的一点点儿帮助:“读书时的学习委员是班上的作文高手,他给我邮寄了两本书,一本是作家胡万春所著的《我是怎样走上创作道路的》,另一本是连封面都没有的《写作知识》。在那个缺书的年代,我如获至宝地反复阅读这两本书”(见余忠华《茶山飞起一只凤》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7月版)。我准备效仿余老兄,也把我历年来发表过和未发表的文章编辑成书。虽然我写的文章论档次和数量都不及余老兄,但是作为一种纪念大概还是可以的。因此,也就有了编辑《跬步集》的打算。
我写的文章内容和体裁比较繁杂,只能粗略地分为“小说篇”、“学术篇”、“教育篇”、“报道篇”和“忆旧篇”,命名为《跬步集》。跬步,古时称人行走, 举足一次为跬, 举足两次为步。 故半步曰“跬”,一步曰“步”。有一成语为“跬步千里”,意思是走一千里路,是半步一步积累起来的。比喻积累,无论干什么都只能是一事无成。
“小说篇”中仅有一篇《江岸》。那是1979年我读中师时的习作。粉碎“四人帮”后,许多职业作家拿起笔来揭露“四人帮”造成的人间悲剧,业余作者们也纷纷响应。在当时中国形成了一个短篇小说流派——“伤痕文学”。我也是受当时大气候的影响,以我一位表叔的遭遇为素材撰写了短篇小说《江岸》。小说在《高县文艺》上发表后我很受鼓舞,经常有创作的冲动,那是因为我的经历中就有许多小说的素材。不久后展开的“歌德”和“缺德”讨论却让我冷静下来。谁不喜欢听唱赞歌?谁又心甘情愿接受别人的批评?哪怕是非常善意的批评。我决定放弃文学创作,还是距离远些为好。“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伟大领袖**主席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如雷贯耳。与《江岸》在同一期《高县文艺》上发表的赵建华女士的小说《红玫瑰》所引起的方方面面的强烈反响更是让人却步。
“学术篇”中的文章多一些,都是“不务正业”的产物。我在阅读书报杂志或收看电视节目时,如果发现其中存在文史知识方面错误的话,就会动笔撰文,不揣冒昧地指出其错误并探讨错误的根源。“学术篇”中的多数文章都是这样的。承蒙有关报刊杂志或文学网站不弃,把这些文章发表了。同时,也通过这些争鸣文章,结识了刘诚龙先生、刘吉同先生等名家。特别要提的是湖南省的杂文大家刘诚龙先生。我与刘诚龙先生的交往真可谓是“不打不相识”。我有几篇文章都是针对刘诚龙先生文章中的知识性错误的。刘诚龙先生虚怀若谷,不但不生气,反而主动与我联系,真诚地与我交流,深入探讨。除了发电子邮件外,还不远万里从湖南省给我打手机电话,让我非常感动,充分体现了刘诚龙先生的大家风度。就这样不知不觉竟然积累了三十余篇。《也说“宫市”》这篇文章由于在上海的《咬文嚼字》杂志上刊发过,竟被多家报刊或网站转发,让我小有成就感。当然,有些文章的观点也不一定正确,那是允许争论的,见仁见智嘛。另外,以“学术篇”来概括这些文章显得不太准确。但是在没有找到更恰当的词语来取代它之前,只好贻笑大方了。
我从事教育事业三十余年,基本上可以分为两段。前十三年在高县中学任教,后二十年是在高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作。高县进修校还有一块牌子是四川省广播电视大学高县工作站;后来又和高县教研室等合并成为了现在的高县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中心。在高县中学的日子里,基本上没有写文章。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只能潜心教学教研,争取多考上 几个大学生。当然还得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记得高中1989级学生们的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虽然在语文教学上小有名气,但不敢言硕果累累。有人把范让能老师、杨济老师和我誉为高县中学的三大才子。可怜我这个徒有虚名的才子,基本上是把文学才华运用到撰写各类计划、总结、汇报材料上去了,特别是担任教导主任后更是如此。1992年秋期调高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作,对于我来说真是因祸得福。在此期间多次受到市、县教育局表彰;多次受到省、市电大表彰;两次评为县级优秀教师,受到高县人民政府的表彰。在进修校搞教师培训,搞教师继续教育,搞新课程改革培训,促使我不得不去钻研教育理论,不得不去撰写教改文章,这才有了“教育篇”。当然,非专业人士可能会觉得“教育篇”索然无味,就是专业人士也未必都感兴趣。但是,作为内行只要稍稍翻阅,也许还是能发现一些闪光的东西。
“报导篇”是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的衍生产品,不值得细叙。
“忆旧篇”主要是回忆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故事。不过,我也想通过忆旧来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亲朋好友及诸方面人士,因此有意在文章中提到他们的尊姓大名。但是限于忆旧的内容,更多的曾经帮助过我的亲朋好友及诸方面人士未能一一提及。故特意在此向亲朋好友及诸方面曾经帮助过我的人士致以诚挚的问候,由衷地感谢您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祝您们万事如意,身体健康,阖家欢乐。好人终究会有好报的。同时,也想通过忆旧把我的生平串一串,大致勾勒一个轮廓出来。
在诸方面人士的鼓励和帮助下,《跬步集》终于成书了。丑媳妇要见公婆了,难免有些惶恐不安。虽然经过斟酌推敲,反复校对,但是百密仍然难免一疏,错漏可能还是存在,只有恳请大方之家不吝赐教了。
成书之际恰逢壬辰龙年,对我来说刚好花甲一轮。草拟对联一副,就算是我人生六十年的一个总结吧:
经教海浮沉,谁人能解个中味?
悟人生起伏,我辈犹存些许情。
2012年6月30日
跬 歩 集
目 录
吾友仲安——代序言(杨济)
自序
小说篇
江岸
学术篇
《高县志·语音》
咬一点文,嚼几个字
“少林高僧”误读“般若”
“令媛”与“令嫒”
“出土于南宋时期”
“车窗乱扔”及其他
消夜、宵夜与夜宵
“高低”与“私事”
恩格斯真的“终生未婚”吗
主动请缨招集
“秋兴(xīng)”抑或“秋兴(xìng)”
纠 错
也说“宫市”
批评与建议
谈点不同意见
质 疑
也说“睡狮”
“教师”与“老师”
谈谈“打假”
应是“张宗昌”
关于“牛逼”
《活佛济公》的硬伤
关于韩复榘
“冻薪四年”
以偏概全,主观臆断,意气用笔
与谁“会师”
“消访”续貂
与仓土先生商榷
“庶人”
“小厮”与“最缺德”
“枭龙”巢穴的失误
错 在 哪 里 呢?
“数 说”?
“片段”耶?“选段”耶?
“膝不语,不蛇行”质疑
漫谈“贵州的城市精神”
与乐朋先生商榷
质疑“中国公安部门”
教育篇
注重实效,提升档次
课堂提问技能探微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机制状况与形式的调查报告
以校为本抓培训 素质教育绽新花
源
高县区域性整体推进校本研修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报道篇
高县继续教育阔步前进
高县教师进修校送教四烈乡
忆旧篇
一波三折考大学
我与赵二哥
记忆碎片
关于蚕桑班的回忆
旧事重提
珍藏的记忆
父亲的琐忆
后记
作者: 忆江南 时间: 2012-9-9 14:46
。
作者: wzayzhyx 时间: 2012-9-10 07:42
忆江南 发表于 2012-9-9 14:46 
。
谢谢!
| 欢迎光临 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http://bbs.cnjxl.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