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 错
平时见报刊杂志上出现别字、乱标点及用语不规范等现象,只是一哂而已。今见2008年12月16日的《杂文报》第三版真想说点什么了。该版仅刊登了《别把自己打扮得像神仙》、《雍正的不杀与乾隆的杀》和《生活的真实与真实的生活》三篇文章,却出现诸多错误。谨摘编于后,并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题为《别把自己打扮得像神仙》的文章中:所谓的文人无形,应是文化人中那些有怪异行为的人,……。“文人无形”之“形”应该为“行”。“文人无行”出自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文人无行,信乎?”意思是喜欢玩弄文字的人,品行常常不端正。
二、题为《别把自己打扮得像神仙》的文章中:这位形为怪异的老者是文化界的大家,……。“形为怪异”之“形” 应该为“行”。此“形”为“形象”、“形容”之“形”,非彼“行为”、“行动”之“行”。
三、题为《别把自己打扮得像神仙》的文章中:一次和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在在校园内慢步,……。“在在”显然有误,应该删去后一个“在”。“ 慢步”之“慢” 应该为“漫”。“漫步”,意思是悠闲地随意走,没有目的。而“ 慢步”则是慢慢地行走,有目的。既然已圈定 “在校园内”,那就只能是“漫步”了。
四、题为《别把自己打扮得像神仙》的文章中:同学主动与老师打召呼,……。“召呼”之“召” 应该为“招(音zhāo)”。“招呼”的意思是用语言或行动表示问候。而“召(音zhào)”则只能组成“召唤”、“召集”、“召开”等词语。
五、题为《别把自己打扮得像神仙》的文章中:一个心里健康、有修养的人……。 “心里”之“里” 应该为“理”。“心理”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而“心里”指人体器官,胸口内部或头脑里。很显然这里的“健康”不是指人体器官健康。
六、题为《雍正的不杀与乾隆的杀》的文章中:……,打到大清,为宋、明二朝复仇!“打到” 应该为“打倒”。 “打到” 和“打倒”都是动词,但是搭配对象有差异。“打到” 搭配的对象是具体的。可以说“打到”紫禁城,但是不管什么军队都不可能“打到”“ 大清”朝的。
七、题为《雍正的不杀与乾隆的杀》的文章中:让他们囫囵着回到湖南老家,还严令“今若以羞忿怨恨之心,或将曾静、张熙,有暗中贼害情形,朕必问以抵偿之罪。雍正为什么不杀这两个死有余辜的“弥天罪犯”呢?这段文字中引用了雍正的话,但是只有前引号,掉了后引号。应该在“朕必问以抵偿之罪” 的后面加上后引号。
八、题为《雍正的不杀与乾隆的杀》的文章中:湖南永兴的生员曾静因考试劣等被革退,做官无望,只好放弃举业在本地教书。这里有商榷的地方。何谓“举业”?科举考试可以简称为“举业”吗?是仿词修辞吗?这里一点儿也看不出是仿词,倒像是生造词语。为什么不直接说放弃“科举”或“功名”呢?
九、题为《雍正的不杀与乾隆的杀》的文章中:失意无聊中听了不少关于当今皇上胡作非为的道听途说,……。这里也有商榷。如果把这个句子作语法分析,就是“听了”(动词谓语)“道听途说”(宾语)。两个“听”字在这里很别扭。
十、题为《雍正的不杀与乾隆的杀》的文章中:拟就策反川陕总督岳钟琪的策反信,……。这话的意思是写了一封“策反”岳钟琪的“策反信”。前后两个“策反”,不嫌重复累赘吗?应当删去后一个“策反”。
十一、题为《生活的真实与真实的生活》的文章中:要不,他们早已死了100回!这里“100”的用法不太规范。国家《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中明确指出: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100”应该为汉字“百“。
2008年12月28日
(原载2011年11月9日《红袖添香》文学网)
“秋兴(xīnɡ)”抑或秋兴“(xìnɡ)”
曾在央视八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上书房》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朱心仁师傅出了一道题让阿哥们作文,题目是《秋兴》。四阿哥读作“秋兴(xīnɡ )”,田师傅也读作“秋兴(xīnɡ)”, 朱心仁师傅还是读作“秋兴(xīnɡ)”。
只要查查《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就可以知道“兴”是个多音字。它有两个读音,一读xīnɡ,一读xìnɡ。读作xīnɡ,它有举办、发动;起来;旺盛;流行等义项。读作xìnɡ,它有兴趣、兴致的意思。电视连续剧《上书房》中朱心仁师傅所出的题目《秋兴》中的“兴”,不可能含有xīng的义项,只能是兴趣、兴致的意思。因此“秋兴”中的“兴”,只能读作xìnɡ,不能读xīnɡ。
提到“秋兴”,稍微有点文学常识的人恐怕都会联想到杜甫的《秋兴八首》。杜甫《秋兴八首》里的“兴” ,读作xìnɡ。“秋兴”,因秋而发兴的意思。电视连续剧《上书房》中朱心仁师傅所出的题目《秋兴》,也是因秋而发兴的意思。也应该读作xìnɡ。《上书房》中有一个场景可以佐证:四阿哥和朱心仁师傅的女儿双双出走来到一个小镇。一日,他们走到郊外。四阿哥看到郊外的景色,很有感慨地回想起朱心仁师傅所出的作文题目《秋兴》。可见四阿哥也知道“兴”是兴趣、兴致的意思,也知道“秋兴”是因秋而发兴的意思。只是四阿哥仍然非常遗憾地把“秋兴”误读作“秋兴(xīnɡ )”罢了。
当然,作为学生的四阿哥把“秋兴(xìnɡ)”误读作“秋兴(xīnɡ)”,是完全可以原谅的。而作为太傅太保的田师傅和朱心仁师傅,不用说也是当时的大儒了,竟然也把“秋兴(xìnɡ)”误读作“秋兴(xīnɡ )”,真是误人子弟啊!
2008年2月4日
(原载《师苑》2008年第一期)
“主动请缨招集”
读2006年4月27日《人民日报》,见一篇介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家郑榕先生的文章,题目是《郑榕—用心开启艺术之门》。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面前的老人与舞台上的形象差别很大。舞台上的郑榕身材高大,嗓音洪亮,动作有力,称得上是“硬派人物”,此时的郑榕,只能佝偻着腰。郑榕说,近几年得了腰椎病,身体日益向90度靠近,平时很少外出了。但别看行走不便,去年复排《屠夫》时,还是郑榕主动请缨招集的呢。
“主动请缨招集”几个字,值得商榷。“请缨”典故出自《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遗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来便用“请缨”来指自告奋勇请求杀敌或请求给予任务。可以看出,“请缨”本身就含有“主动”的意思。如果再在其前面加上一个形容词“主动”,似乎觉得有些累赘了。《汉语大词典》释“主动”为:不待外力推动而行动。遥想终军当年“请缨”,恐怕是非常“主动”的了。如果说“主动请缨”由于约定俗成的缘故还勉强说得过去的话,那么“主动请缨招集”则陷人于迷糊之中了。“招集”一词,《辞源》注释为:招延聚集。《新华字典》注释为:用公开的方式使人来。还是《汉语大词典》直接:召集,招呼人们聚集。是谁在“主动请缨招集”呢?“别看行走不便,去年复排《屠夫》时,还是郑榕主动请缨招集呢。”原来是郑榕在“主动请缨招集”。但是郑榕自己尚且说:“近几年得了腰椎病,身体日夜向90度靠近,平时很少外出了”。象这样的身体状况竟然能够承担“招集人们聚集”在一起复排《屠夫》的重任,真叫人惊讶,也叫人于心不忍,也真的叫人不敢相信。
回过头来再仔细体会文章的意思,大概作者是想告诉读者:别看行走不便,去年复排《屠夫》时,还是郑榕主动要求参加的呢。
二00六年五月二日
(原载《师苑》二00七年第三期)
| 欢迎光临 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http://bbs.cnjxl.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