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标题: 下乡知青日记选 [打印本页]
作者: 源上泉 时间: 2012-11-20 21:04
标题: 下乡知青日记选
本帖最后由 源上泉 于 2012-11-20 21:07 编辑
下乡知青日记选
源上泉
1969年4月10日 下乡第一天
柏杨水库散记
今天,我们5个知青背着背包,被子,胸前戴着一朵小红花,被干部领着直接送往下乡落脚地——金村柏杨水库。干部们欢声笑语,谈笑风生。两个女生提着包,与干部们说笑着,脸上带几分喜色,而年纪最小的初中生小李,蹦蹦跳跳,高兴得意乎所以,全然没有一点愁云。他仿佛感到这不是下乡劳动,倒是去乡下旅游观山望水。我是最年长的知青,12年寒窗,看着即将跨入高考门槛,却因“文革”突然停止高考而改变了命运。因年长阅历多些,略知一二农民劳动的滋味,便默然不作声跟着他们到了自种自收的柏杨水库生产队。水库干部何队长,高兴地迎接着我们,趁干部和他聊事情之机,我们5人来了兴趣,信步登上水库边的小渔船。
水库很大。在青山绿水中,我们荡起了小船,在山水间划舟。想不到以农夫劳动的人生在荡舟之中开始。小邓,小方,小李,小罗竞唱起《洪湖水浪打浪》,全然无一丝懊恼和愁绪,把欢乐倾注在划船的乐趣上。
我说:“兄弟姐妹们,农夫生活开始了……”
船上,歌声戛然而止。
我说:“怎么不唱了呢?”
小邓说:“明天,我们就要下地,下田干活了。”
女生小李也自言自语:“明天怕高兴不起了。”
船上,有几分阴云笼罩。
1969年5月1日
学犁田
队里邹麻子是个犁把好手,当然也是我们知青的种地师傅。众人都喊他“邹麻子”,只因他脸上有稀疏的雀斑,40多岁的他,诚实肯干,只因穷,贫农,一直单身。他身体壮实,干活卖力,饭量大,常常被队长小视。
我很尊重他,喊他“老邹”。
一早,他扛着犁,牵着牛去大田里。我说:“我想学犁田,老邹教一下。”老邹很乐意:“我教你。”随后把辕驾上牛脖上,给我讲犁田的要领:“手要稳,力要压,心要专,别紧张。”
平时看见他把犁田活干得得心应手,轻松自如,心想,这活肯定好干。可想不到,一摸上犁把,吆喝声吼出,那牛嘣地往前窜,我的犁铧一下就滑过去。我忙使劲压,嗖地一响,那铧尖入田很深,重如千斤,那牛拉不动,站住不走。再吆喝还是不走。我忙拽起犁辕,用尽力气,才把深陷的犁头拖出来。几次折腾,整得我大汗淋漓。老邹一旁看了,笑道:“慢慢来,别急,这不是笔杆子啊!”
我听了,说:“你说得对,这比写字难。但我一定要学会。”
一个下午,我终于初步掌握了这犁把手的入门基础课。可晚上,双臂酸痛得抬不起来。
1969年5月8日
锄 地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古诗的吟唱,诠释着农民的辛苦。
锄地,薅苞谷草。那捏锄把的手,留下诸多血泡。磨去磨来,把原来握笔杆的嫩皮细肉重重地叠满厚厚的茧疤。看上去,绝非是山峦的皱形。而头上,烈日舐舔着青春的肌肤,慢慢变黑,光溜鲜亮。汗水一滴滴地沁满脸膛,沿着沟渠滴淌,滚落脚下泥土中,倏然消失。去了哪里,不得而知。
因为汗,更因为那形如锯齿的苞谷叶,把脸皮划出浅浅血痕,浸着盐的汗水,濡着伤口,渍着生痛。这火辣的滋味,不当农夫你绝对不晓得。
知二哥都在问:“这就是命吗?”
作者: 源上泉 时间: 2012-11-20 21:13
本帖最后由 源上泉 于 2012-11-20 21:17 编辑
1970年4月11日
下乡周年记
下乡当知青,刚刚一年了。
去年来到水库生产队,首先就是划船荡舟,游湖观景。而今,脸晒黑了,手上生起厚厚的老茧,开始悟岀“锅儿是铁铸的,饭是米煮的”了。
今天,5位伙伴异口同声:“自己给自己放假,在船上度过这一周年庆!”
大家动手,把土灶,米,菜搬上船。船上三男二女。很快,船上炊烟袅袅,知青歌曲“泥巴夯的墙,茅草盖的房……”在水上荡漾。
男知青在划船,女知青在择菜,煮饭。
岸边庄稼人在干活,在观看。船上的歌声和笑声与水波一起,溅起涟漪。
农民活,干了一年。船后的浪花在歌唱。四季的轮回,又重新开始。劳累,在这时消逝。记得俄国一名作家曾说:“我总认为我了解俄国,其实,我错了!”
现而今,我也明白:“我原认为我懂得生活,其实,我错了,我原来根本不懂得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的全部。”
很快,米饭香飘来,鱼香——真正的水煮鱼香飘来。还等什么呢?举起杯来——一盅老白干碰在一起:“干!”大家一饮而尽。
喝下去的——不是酒啊,而是农村真实的生活。
1970年8月8日
女知青之死
女知青小李游泳不慎,死了。
她和我居住同一条街,论辈份,她是小辈子。
当于8月7日晚上,她溺水的消息传来,我怀着隐痛的心情匆匆赶到生产队柏杨水库时,满怀希望她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会抢救过来,继续留在美好而现实的人间。然而,扑向眼前的现实是:她年轻而冰冷的遗体就静静地停放在屋檐下……
小李——十七岁如花的生命迅速凋谢?这么快就划上一个冰冷的句号?即使会凋零,怎么会如此突然,如此仓促,如此短暂?
8月7日,并非遥远的事,就是昨天。昨天,公社召开知青大会。会后就餐,我们还同桌吃饭,还在和自贡知青们谈论知青的命运。那个举碗喝酒的自贡女知青叶七姐,高举酒碗和你友情碰杯的吆喝拳令声,犹响在耳。
但是,意想不到的是,酒足饭饱后——你会和自贡的姐儿们从公社直奔柏杨水库——学习游泳?!我们一概不知——你走了,偏要走到生产队水库去死!
我们回想起来,在你逝世的前几天,我们一起去湖对岸劳动。每到吃中午饭,我都从对岸凫游过来。你看见就想学游泳,对我说,你教我吧。真想不到,你就死在学习游泳之中。
啊!你为什么会死呢?死得太不应该,太不是时候了。
其实,你是多么想活下去——想好生生地活下去。平时因为你说爱谈论生活,热爱人生。你虽然埋怨命运,但你总是在艰苦劳动中用“向上”的歌声鼓舞自己。
小李呀,我们都不相信你会永远地离开我们。这么仓促地远走,没有留下一句话,也不让我们四位同时下乡的知青有时间向你告别?!
你的遗体马上要抬上山去了。最后开启棺椁,我们看见你睡得十分安祥。这不是死,而是你走向长期的休息?!
但,很快,你那没有微笑,没有血气的脸庞却留下来,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
我还有什么要说呢?我只能沉默。
小李,你走好。
1971年5月23日
来 客 记
正在地里干活。有人站在青杠林边喊。听声音是自贡知青魏国这娃。
这魏国矮墩的身材,一身哥们义气,胆大无所不为。生产队里的农民,谁也不敢招惹他。撵人家的鸡,杀队长的狗,谁都怕他。去年年底很多知二哥怒气缠身,有破坛子破摔的,天不怕地不怕,干了一些不该干的事。他常说:再怎么整,反正都当农二哥了,怕啥?
今天,魏国提了一大腿狗肉,对我说:“哥们,炖起。”“又杀人家的狗啦?”他嘿嘿一笑:“不是杀的,是用电线拴猪骨头烧的。”
放下活,我们烧火炖狗肉。
忙碌一阵,狗肉香就钻出房屋满山跑。
好久没有打“牙祭”,狗肉是上品,大家就着二两苞谷酒大吃。我在一旁看着魏国啃狗肉的样子,仿佛听到了他电击狗时犬的哀吠声,很惨。
何队长看了。不吃我们的狗肉。
作者: 源上泉 时间: 2012-11-20 21:19
本帖最后由 源上泉 于 2012-11-20 21:22 编辑
1972年7月20日
水稻扬花时
柏杨水库水面很宽,几湾几埂。在最深处,有人偷着钓鱼,他们发明一种叫“发竿子”的“安鱼”工具。钓鱼线上拴了一小竹片,另削一个弓形的柱,将线一套,一竿自动钓鱼的“发竿子”就成了。钓鱼无人值守,只要有鱼儿去吃钓,那竿会靠自身的弹力自动提竿,把鱼钓着。前天,何队长叫我们去水库边没收周围庄稼人的“发竿子”。往往得罪人的事,就安排我们知青去干。
果然,回来收获颇丰,几十根“发竿子”收回来后,并逮了不少鱼儿。
我一想,这“发竿子”能“钓”鱼,我们也在水库边“钓”鱼罢。可不,昨晚上,我试着去“安竿”。
今晨一早,老远就看见,“发竿子”时儿弓,时儿直,直摇晃着。心里咔嘣一跳:“有鱼儿上钓!”
我忙跑上去,提起竿儿,沉得很,一条大鱼上钓。那鱼嗖地想游开,拼力跳起,出了水面。我忙放松鱼线,让它折腾,直到其累了疲了,不再拼死挣扎,才提它上岸。哇,一条红尾巴大鲤鱼……
用称一称:4斤8两,肥着呢!
1972年8月30日
收 谷 子
宋朝诗人王炎的一首诗《南柯子》,幼时读过:“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这真是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秋收收割季节,劳动才让人体会到“辛苦”二字。
在太阳曝晒之下,我们在大田里收割谷子。割谷的弓着背,弯着腰,手执镰刀割谷,汗水湿濡了一身,从脸上直落稻田里;打谷的,捏着稻把,挥起双臂将稻谷扑打进拌桶内,水珠和汗水洗濯着我们的灵魂……
收谷一一使的我们年轻的灵魂别无所思。只有夜晚睡在床上,酸痛抑制我们无法翻身,而思想却无法止步。
劳累一一农夫的感受涌出脑际。仔细想来,我从来并不希望过那所谓“世外桃园”的生活。因为陶渊明那样的诗情画意的日子,并非天下大多数人过的。正如著名作家瓦西里.勃留索夫曾经告诫人们的著名哲理:“纵然人间的字眼纷缤无比,有的闪光,有的灼热,有的燃烧,如宝石,如纯钢,如黄金。然而最神圣的,还是‘劳动’这个字眼!天才就是劳动。”
说得多好!
我想起中学时的一句口头禅:
“懒惰意味着一无所有,勤劳意味着万物不缺。”这真是至理名言。
1973年7月23日
打 隧 洞
不知何原因,公社忽然通知大队,要我去水利工程队凉风垇隧洞去掘进挖隧道。
那是柏杨水库的引水渠道。
我自小身体瘦弱单薄,体力不支,怎么通知我一人去呢?想不通。
今天是限期上工的日子,不敢违抗。
到了凉风垇工地,队长二话没说,甩了一个8磅重的二锤和一句并不温暖人的话出来:“进洞去!”
走进已掘进100多米深的隧洞,仿佛走进地下的煤炭洞子,既黑又重的压抑感马上笼罩了我。立即感觉眼睛不明,呼吸不畅。
到了洞底,一眼就看见两个光胴胴的庄稼汉在昏暗的烛光下正用二锤打击钢钎——着炮眼,叮当声不绝于耳。近前,我看见他们的汗水牵线般地顺着背脊滚落。
这与挖煤工绝无二样。
作者: 流浪他乡 时间: 2012-11-20 22:57
先生,这有点象现在的语气哦!
作者: 源上泉 时间: 2012-11-21 09:04
敝人一生爱记曰记,除个别词语外,请相伩是“原装”!
作者: gxwxq063 时间: 2012-11-21 10:08
不错不错,我等又忆及了当年的生活哦!
作者: 忆江南 时间: 2012-11-21 14:09
本帖最后由 忆江南 于 2012-11-21 14:14 编辑
知青岁月,真情如歌。
作者: 三月风 时间: 2012-11-22 16:42
岁月如歌,一路走一路唱!
| 欢迎光临 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http://bbs.cnjxl.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