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玉模—三仑山间一条“船”
在高县复兴镇偏远的三仑山,有一位年过半百的代课教师,他用他32年的代课生涯,让山里的孩子获得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人们都说:他是三仑山间的一条船,承载着孩子们求知的渴望。 说起三仑山,或许没有多少人知道,但要是说起美丽的七仙湖,知道的人就多了。三仑山就在七仙湖的水尾子上,是复兴镇最偏远的地方,而这座小学就坐落在三仑山上。 我们乘了一艘小木船,一个小时的水路,才来到三仑山小学。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整个教学区只有3间用土石砌成的瓦房,两间教室和一间办公室。在办公室里,我们没有看见一张像样的办公桌,有的,只是靠着墙都放不稳的破旧课桌。而在这里却有一样最为耀眼,那就是贴在正墙中间的 “为人师表” 4个大字。 随着洪亮的读书声,我们悄无声息地走进了一间教室,但是却没有教师的身影。我们随机采访了两位学生,学生告诉我们,他们的老师在隔壁教室给同学上课。 原来,这是一所现在少有的上复式班的村小,两个班级,一个老师,一班上课,一班自习。32年如一日,徐玉模老师一个人支撑着这个学校仅有的两个班。既是领导,又是教师,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的课程仍是一科不拉。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等,完全按照教育规程开设,并且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周五的降旗仪式。 下课了,孩子们都欢快地进行着各种体育活动,但徐老师却得不到休息,他还得备课、批改作业、教导学生。在徐老师的教室里,我们看见了注满字迹的教科书和一盒舍不得扔掉的粉笔头。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徐玉模作为一名代课教师,工资一直很低,虽然如此,32年来,徐老师已记不清为多少名学生垫交了学杂费。有学生家长告诉我们,学校的房子漏了,是徐老师一个人翻盖;课桌坏了,是徐老师一个人维修。32年来,徐老师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学校的生存,他那点微薄的收入,也相当部分都奉献给了他心爱的教育事业,为这所破旧的学校增添了几分生机和活力。 七仙湖风光秀美,但孩子们到校读书却是一个难题。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全校有18名学生必须乘船才能上学。徐老师担心学生们的安全,每天早晚都要在码头守候,直到学生们安全地到校,安全地离校。2003年开始,复兴镇中心校为三仑山村小添置了一艘铁皮船,也就是从那天开始,徐老师又成了学校的义务船工。 我们初步地算了一下:徐老师每天8点左右划船接孩子们上学,下午4点半再划船送他们回家,一天要划船4个来回,一个来回1公里水路。三年来,徐老师为了接送学生,就在七仙湖上划了3000多个来回,行程达3000多公里。 在采访中,我们看见在二年级的教室里有两个用饭盒吃饭的孩子。徐老师告诉我们,有少数的孩子从家里带点熟食来学校,家里有钱的就在附近的商店买点零食,但是,大多数孩子要到下午放学回家以后才能吃上中午饭。徐老师又能吃上午饭吗?为此我们专门向几位学生了解情况。学生告诉我们,徐老师不能吃午饭,因为要上课,还要送他们回家,所以只能把学生们送到家后才能回家吃饭。 让我们惊讶的是,这些十来岁的孩子,每天只能在3、4点钟以后才能吃午饭,而徐老师32年来却难得吃上一顿午饭。 后来我们才知道,徐老师已经患上胃病很多年了。为了不耽搁孩子们的课,他没有顾得上到医院治疗。 32年的付出,徐老师没有白费。复兴镇中心校的校长何夕刚告诉我们,他所教的学生成绩一直在复兴镇小学中名列前茅,多次获得县上、镇上的奖励。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三仑山小学曾经也分配去过公办教师,但是没到半年就离开了学校,但那也是仅有的一次。 30多年来,徐老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许多孩子在徐老师的教育下改变了命运,但是,徐老师仍就坚守在这里。 复兴镇中心校校长何夕刚是徐老师曾经的学生之一,他不无遗憾地告诉我们,老师年龄大了,但是始终是一名代课教师,后顾之忧成了学生们的心中的酸楚。 学生们的遗憾表达了他们对徐老师最真挚的感情。但徐老师却说他无怨无悔,下辈子还得教书。 整个采访过程,徐老师话语不多,也不善言辞,但却无数次地让我们感动。 一个默默奉献而又无怨无悔的人,理应让每一颗良知的心灵感动,也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