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高县教育局长的建议 前段时间发了个帖子《谁将毁了高县的教育?》,指出了县政府和教育局是造成目前高县教育质量下滑的两个原因。其实,这些问题应该说在全国各地都普遍存在,基本点是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只停留在文件上,特别是绩效工资的改革,教师造成了刻骨铭心的伤害,让教师彻底抛弃了对《教师法》的幻想;之后对教育的投入虽然在加大,但是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把钱扔进了黑窟窿”。针对高县教育的实际,我觉得,有必要对怎么补救提一点看法,供决策者参考。 一是减员增效: 1.压缩规模:压缩招生规模,将招生规模压缩在1200人左右; 2.减员增效:公开岗位、公开待遇、公开条件,通过考试竞争上岗,在全校分流不胜任高中教学的教师30%,去粗取精;利用分流教师充实初中教师队伍。 3.提高待遇:向县政府争取教师待遇稳步提高,允许学校在自有经费中提高教师住房公积金等补贴;制定学校行政人员加班补助标准,在学校办公经费中列支,会管中心负责监管,避免与一线教师争利,确保绩效工资足额发放到教师手中;逐步取消宏志班的经济优惠,将每年宏志班三个年级的300万元经费用于县内优秀教师的表彰奖励;倡导以乡镇政府或乡镇中心校为单位建立教育奖励基金,县上监管。 二是视野开放。 1.引进人才:通过专门设岗面向县内外、市内外甚至省内外公开招聘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和中层干部,补充学校教学骨干尤其是理工科教学骨干(虽然暂时没有什么效果,但至少可以树立领导层和教师的开放的意识,打破思想局限;长远来看,肯定会有积极效果); 2.对外招生:充分利用小学初中现有的办学优势,要有吸引外区县学生到高县就学的思路。通过主动出击的办法,引导县内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理性回归,克服盲目从众心理,以此遏制优质生源外流的现象。 3.建立竞争:扶持来复中学高中部建成高完中,利用来复中学为以后普及高中教育打下基础并储备一定的教育人才;内部考核上,取消国重、省重的区别,将高县中学教师成绩评比放在全市所有高中当中评比,正视差距,迎难而上(因为家长在选择学校和高考录取的时候,是将高县中学放在全省去评比的。满足于县内第一,就是不思上进,得过且过),真正形成开放的视野。 三是作风转变。 虚心纳谏:开设互动交流平台或者校长信箱,广泛收集学生、家长和县内外同行的意见和建议; 作风整顿:在机关和学校领导中开展服务作风建设,避免目前教育系统长期形成的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作风——有的校长傲慢得像个局长,有的副局长傲慢得像个副县长。 提升服务: 四是完善机制。 目标导向:各学校要制定校长任期目标责任书,必须具体可操作,便于考核;进一步确立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目标,并拟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尤其是高县中学)。 均衡发展: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尤其要提高农村中小学的师资水平;为边远乡村教师发放交通等补助,大幅度提高其待遇;加大县城优秀教师和校长下乡支教的鼓励力度,形成轮岗锻炼机制;可试点县城学校与边远学校捆绑发展、统一考核的办法促进教育均衡。 教师流动:取消一切限制教师转行和调出的规定,让学校既成为学生发展的摇篮,也成为教师发展的摇篮,让学生和教师都得到良好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才想来、能来、来了有发展,发展以后有支持,以此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当中。绝对避免依靠行政强制硬留人才,这样,不但不利于人才发挥主动作用,也让绝大多数教师反感和寒心。(即使放开让老师去考试,能走的毕竟是少数;走了以后也会关心支持教育;如果采用强制手段,必然心生怨气,一旦离开,则绝不会支持教育——希望决策者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