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往一栋栋崭新的小洋房,家家用上了机井水,户户看上了大彩电,庄稼地里与全国各地通电话。以往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何以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都说:“因为有了田支书。” 田天全,男,汉族,初中文化,生地1952年3月,199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至今任高县庆符镇黄桷村党支部书记。 走出致富路 黄桷村辖9个村民组,370户,1524人,耕地面积1420亩。 长期以来,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歇”,靠种庄稼勉强糊口,经济落后,—思想保守。面对这种贫穷落后的现状,田天全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是唯一的出路”。1993年1月,田天全被群众公选为村主任后,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多方征求群众意见,提出了“依托资源优势,搞好结构调整,使黄桷村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十年达小康”的发展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田天全发动群众有效利用“黄泥巴”资源,带头开办砖瓦厂,发展砖瓦经济。在他的带领下,40多个小瓦厂纷纷投产,小青瓦迅速占领了县内外市场,村域经济快速发展。“黄桷瓦”远销云贵川三省,不到三年,全村群众就丢掉了,贫穷帽子二随着经挤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修小青瓦房的人越来越少,黄桷村的发展陷入了困境,田天全通过反复思考,决定依托离县城近的区位优势,搞运输服务业,在他动员下,群众购买运输车辆30多台,黄桷村运输业蓬勃发展,同时,积极整合资源,除保留几家公路旁效益好的瓦厂外,其余全部关闭,合资兴办红砖厂,由此,黄桷村经济起死回生,迅速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发展解民忧 2000年,已是黄桷村党支部书记的田天全决心带领群众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做文章,提高土地效益。他响亮地提出“大力发展蚕桑‘一步成园’,建设蚕桑基地村”的口号,为此,田天全带头拿出自己最好的土地栽桑,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并给村组干部和党员规定任务。第一年,群众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栽了200余亩,而且多半是瘦地;第二年初见效益,群众觉得比种庄稼划算,顾虑便彻底打消了,纷纷把好田好土用来栽桑养蚕。到2004年,全村已发展蚕桑1200亩,产茧1000担,群众养蚕收入超过60万元,蚕桑成为该村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黄桷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村民的事,就是我田天全的事。”田天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3年,鹅卵村村民李诗华准备新建一个占地约5亩的规范化养兔场,但土地协商不好。田天全得知后,认为修建种兔场对发展经济有促进和带动作用,便主动帮助李诗华协调好土地,使养兔场在黄桷村顺利建成,从而带动了周围几十户群众跟着—养兔致富。村民巫老汉家要改建危房,却交不起几千元的规划费,田天全知道后,主动与巫老汉一起找到有关部门,如实反映巫老汉的实际困难,减免了规划费。巫老汉的新房落成了,田天全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建设新农村 群众的腰包“鼓”了,争先恐后地修建“小洋房”,但是交通条件太差,“睛天出门一身灰,雨天出门一身泥”,个别村民组尚不通公路。田天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决心改变这一现况。2001年,黄桷村被列为全县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两委决定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硬化村公路。田天全起卑摸黑,带领支部村委一班人跑项目、要资金,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投入资金25万元,义务投工5000余个,从2002年到2004年分三次硬化村公路3200米,新修400米,基本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同时,组织带领群众硬化连户路3500米,整治沟渠3000米,完成“四建、五改”131户,90%的农户用上了机井水,85%以上的农户添置了新彩电,电话普及率达60%。全村共投入2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群众都说:现在住得清洁卫生,行得四平八稳、穿得光鲜亮丽,好安逸! 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田天全同志千方百计协调土地、筹集资金,于2003年修建了村活动室,使支部活动有阵地,群众办事更方便;2004年建起了有图书室的文化活动中心和有篮球运动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的体育活动中心,去年又成立了秧歌队、腰鼓队,为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提供了方便,有力地促进了黄桷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 今天的黄桷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均纯收入从10年前1200元增加到了3000元,处处是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气息。黄桷村已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该村党支部连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受县委表彰,2006年还被评为受市委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田天全连年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2004年被市委评为“优秀村党支部书记”,2006年被县委评为“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个人”予以表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是一个现共产党员不变的追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11 0:12:4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