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潘立刚到教育部宣布:十八届中央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陈宝生,接班已满65岁的袁贵仁,成为新一任教育部党组书记。此次履新后,陈宝生成为建国以来第16任教育部长。 新官上任,陈宝生部长对教师职业4大方向,提出13条建议。关于教师,他建议切实提高教师工资性收入、建立称职就应该顺利晋级的职称制度、建立教育效能及荣誉第三方评价机制、推动教师职业保护法立法工作、明确班主任工作量并建立专业荣誉制度。其中有一条是广大教师极为关注的改革现行教师职称制度。  陈宝生部长原话是这样说的—— 现行职称评审制度已成为权力垄断的市场、腐败产生的根源,教师们为晋级送钱、送礼、倾轧同事、弄虚作假,甚至不惜做情人,以换取专业尊严,严重地影响了教育价值的公平性,打击教师工作积极性,形成了极坏的价值导向作用。甚至还有不少省、市和地区制定了荒诞的职数指标限制规定,高一级职称的教师不退休、不死亡,低一级职称的教师就无法晋级,扼杀了教师成长欲望。要学习、借鉴台湾等地区教师在规定的职级任期内称职即无条件晋升的自然晋级机制,取消评优、外语考试等非专业限制,从制度上铲掉腐败的根源。  喜大普奔!相信无数教师看到陈部长这段话会激动不已。众所周知,职称评审本是富国强民的方略之一,国家出台这一政策意在鼓励专业人才发挥各自不同的能力和专长,人尽其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职称评审正发生变化。 第一,某些主管评审部门把职称评审当成捞钱的“聚宝盆”。 评审需要交各种考试费、培训费、评审费。什么普通话、计算机证书考试,名目繁多,每一本证书没有几百块钱是吃不消的。这对于广大教师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是一笔极大的开支,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的生活,个人很难承受得了。第二,计算机考试让人哭笑不得。  计算机水平考试实行一刀切,不管哪个行业,考试的内容是相同的。这种做法缺少科学性。其实,计算机是人的辅助工具,各个行业工作性质不同,使用的侧重点不同。比如,让作家去考根本用不上的软件技术,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第三,大量论文成了水货。 职称评定需要论文。其实,好多基层一线教师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撰写论文的。比如,一位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比,属于自己的科研时间实在太少了。让他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并发表在所谓的“核心刊物”上,简直是强人所难。于是,“天下论文一大抄”就见怪不怪了,甚至因此成全了论文造假的产业。第四,一些期刊、学会等因职称评审制度逐渐走向腐败。 由于评审需要论文和各种奖项,一些专业期刊狮子大开口,公开索要发表论文的“版面费”。一些专业学会、教研组织也借机大搞各种评奖活动,只要交钱,就大量地评奖,把评奖当成公开捞钱的手段。 第五,变味的职称评审制度让一线教师心理失衡,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由于评审制度变味,变相鼓励投机取巧,好多教师想办法不上课或少上课,一门心思去干对职称评比有利的事情。如出书、写低水平重复的论文、讲学、参加各种评奖活动。真正在一线干活的人由于得不到好处,日益稀少。 总之,现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问题不少,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新任教育部长陈宝生的讲话无疑给广大教师带来福音,也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希望国家面对这一现实,及早将这一方案付诸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