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生态环境宜人宜居。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3.43万亩,管护集体所有重点公益林16.95万亩,公益林人工造林0.67万亩;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投资4550万元,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投资228万元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完成38户受地质灾害威胁户的避险搬迁安置工作,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内,森林火灾损失率控制在0.1‰以内,政策性森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切实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生态资源尽用巧用。依托林竹资源,加快推进宜庆路竹林风景线、竹基地和罗场林湖茶花生态观光,竹特色镇、竹特色村、竹林人家特色观光,大雁岭、黄草坪康养观光建设,完善生态旅游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合作共赢机制,鼓励贫困户加入生态养殖,推动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累计投资300万元打造三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四年来,生态旅游人数约350万人次,实现收入29.7亿元。 三是贫困群众受惠受益。精准落实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地转为生态护林员公益岗位1634个,支付公益性岗位劳务费1166万元;落实生态补偿等政策,贫困户享受生态公益林管护补偿资金120万元、退耕还林补助资金332万元、天保工程人工造林补助资金135万元,全方位提升贫困群众的政策性和劳务收入,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群众增收双赢。 (审核:朱德顺 供稿:何丽 胡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