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观2003震撼图片有感
作者: 私语三秋
发表时间 2005-08-24 21:15:22
人气:467
那些为生存而奋斗的人们,让我由衷的敬佩和尊重,而那些甘愿乞讨的人们,得不到我的同情。要同生存作有效的争斗,首先就是不做乞丐。
现实生活中,有两种乞丐:一是物质上的乞丐,二是精神上的乞丐。这两种乞丐都令人厌倦,特别是精神上的乞丐,更令我厌恶。我发现大多数人都不想做乞丐,但是,有意识不做“精神乞丐”的人却不多,有很多人一生始终在一直追求着人生美丽的梦境,这只是“为生存而奋斗”的最基本的努力。如果不做“精神乞丐”,那你得树立高尚的理想,当然是伟大而崇高更好,一生一世,为这个理想而不懈努力奉献自身,即使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辉煌的成就,那你也不枉今生,可以不算作“精神乞丐”之列。
“精神乞丐”的含义,我等认为:“理想信念匮乏、意志薄弱、只讲自我享受、不讲社会公众奉献、面对他人疾苦不闻不问”者。
曾有人说过一句话:“可怜可悲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等以前不是很理解,最近“大接访”中,了解到这样一部分人,他们反复纠缠四处上访,虽然他们有各种各样的上访理由,有些确有合理合法的一面,有的也很值得同情和可怜。但是,我等又发现,他们有的把上访当作了一种祈求社会施舍的谋生之道,成为职业上访,还听人说北京的西郊,由此而产生了一个以帮助他们上访为由,从中牟取经济利益的行业。在这里,我为这些职业上访者的悲哀而痛惜,由此而联想到了“精神乞丐”问题,这些“精神乞丐”失去人格的尊严,更谈不上什么高尚理想的追求。造成这些问题存在的“官僚主义者”,是最为可悲和可恨的“精神乞丐”,他们其实是在向社会索取物质和精神的享受,充当了双重“乞丐”的角色。他们是:“理想信念匮乏、意志薄弱、只讲自我享受、面对他人疾苦不闻不问”的“精神乞丐”。
我认为,通常情况下,上访户是不会轻易走上艰难的访之路的,是因为对当地政府和干部失去了信任,他们在选择寻找“清官”的道路,反映的部分问题其实在基层也能够解决,反映的问题也有合法性的一面。上访户形成今天“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状况,我认为,这些问题,开始是由于部分干部的官僚作风,的确给他们造成了上访的结果,后来有一些无聊的人员也利用这种形式去实现自己不正当的利益,加上官僚作风的助周肘为谑,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些无聊的职业上访者,是一种只求索取,不讲社会公众奉献的“精神乞丐”。
有人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构建法制社会。现实中,一些领导者,并没有很好地思考如何构建真正的法制社会,而是无意识地把官僚主义当作尚方宝剑,频频向基层施加压力,基层干部面对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只好把自我意识凌驾于法律之上,造成今天这样的一种局面:政府形象和威信在群众心目中丧失,人们的精神信仰扭曲。大家是否看到?也是否理解?我们的“法制进程”有“拔苗助长”之嫌疑,理论上是“构建法制社会”,而实际上很多时候是“人治优于法制”,说白了有少数地方近乎“人治”。所以,作为生活在底层的一般干部和群众,对法制社会有一种望洋兴叹,一些人对社会失去坚定的信念,部分信念软弱的人,就作了“精神乞丐”的奴隶。这是一种:理想信念匮乏的在“精神乞丐”。
有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等认为,要治理“精神乞丐”问题,最好的途径就是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这也是解决诸如上访等社会问题的一种从根本上进行治理的有效手段。确实,我们的国家正在大力着手这方面的工作,社会各界也在为之努力。
有一个退休的大学教授,每天都在校园里穿行,捡拾垃圾桶里的破烂,开始没有人知道他是谁,给予他鄙视的眼光和唾弃。文革中,他因历史原因遭受迫害,平反后却对国家没有一丝怨言,把每月的工资收入全捐献给了“希望工程”,甚至把国外儿女寄回家的钱也捐献出去,自己以捡破烂为生,如果捡破烂有多余的钱也同样捐献给希望工程。有许多人说,教授很贫穷,其实他是在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做不懈的努力,为国家的困难在奉献着自己微薄的光和热,他的精神很富有,他就是一个不愿意做“精神乞丐”的楷模。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深圳一位歌手,名字记不起了,把平生从事演义的所有收入,几乎都捐献给贫困山区的儿童读书去了,一直坚持到他因为疾病死亡的时候,他没有向社会和任何人伸手索取过一次,也没有向他资助过的任何一个人祈求过回报,因为他这种行为,妻子和他离婚,他却主动承担了抚养孩子的义务,还向离婚后的妻子承诺:因为他给妻子带来了创伤,愿意付给妻子精神损失费5万元。他病势后,甚至没有给远在东北老家的母亲和女儿留下任何存款,病榻上还想到没有给妻子兑现完的承诺。当收看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题播放他的故事时,我深深被他的高尚和崇高感动得流泪,更敬佩他不做“精神乞丐”的人格。他为了中国广大生活在贫困农村的儿童,为了我们的教育事业,为了民族素质的提高,真正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不做“精神乞丐”,他在为了广大的人群的生存作坚强的争斗!
这两则故事,着实感人肺腑,他们都在为生存而奋斗,同时也在尽一份社会责任,我们应该敬佩他们。我们的干部是否应该在这两则故事中得到启发和教育?特别是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是否更应该深刻思考自己该怎么做?该做什么?那些官僚主义者们,是否应该情形一下头脑,也为我们的社会尽好一份应有的天职。
说到解决“精神乞丐”的问题,如果一个有良知和有责任感的公民,要做好自己不做“精神乞丐”的同时,还要有一份较强的社会责任心。怎样尽好这份责任呢?我等的观点:首先,要树立百姓意识和社会意识,社会不是一个人的,不是少数为官者享乐的,只有我们大家都来关心百姓问题,才能够使社会进步和发展;其次,是为官者和那些生活在富足生活中的白领,以及那些自视清高鹤立鸡群的人们,应该多一份对群众的疾苦和与生存作争斗的关注,关爱弱势群体,为他们尽一份微薄之力,因为社会是我们大家共同的。
最后,对于战斗在教育战线的那些领导者们,请不要把学校当作一台赚钱的“机器”,不要把学生当作“商品”来榨取利润。譬如:有的学校至今还在收取学生的“桌凳费”。试问?这还算是学校吗?学校是什么?笔者认为,学校应该是具备教室、桌凳、教师的三位一体,这是学校最起码的应该具备的缺一不可的条件,没有了桌凳,那不是学校!儿童是我们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未来,我们不应该让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应该让中华民族做“精神乞丐”。
(作者)四川绵阳:淡菊入梦 四川宜宾:私语三秋
2005年8月21日于蜀中
责任编辑:徐不老
作者声明 | 留言作者 | 我要收藏 | 本文评论 | 20 票
本文已被阅读过467次,今日0次︱现在共有评论1篇(最近更新:2005-08-26 13:31:16)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6 2:00:2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