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75|回复: 1

[转帖]考古揭秘川滇"五尺道" 与秦长城一样古老

[复制链接]

7

主题

9

帖子

1万

积分

特约摄影

威望
52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09-12-21
最后登录
2012-10-10
在线时间
5 小时
听众
4
收听
0
发表于 2010-6-1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尺道”将入驻中国古代博物馆,宜宾将投资打造新景点

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教授、国家博物馆考古部主任杨林研究员、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焦南峰、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汤惠生等10余名专家组成的考古探险队伍,本月12日从宜宾出发,对起于宜宾止于云南曲靖、翻越崇山峻岭的历史古道——“五尺道”进行考古探险考察。

昨日,记者从宜宾市召开的“五尺道”考古探险会上获悉,目前已发现大量的“五尺道”古迹和众多文物,揭开了“五尺道”究竟是地域名称还是古道的千古之谜——“五尺道”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和万里长城一样古老。

考古专家翻山越岭考察五尺道

宜宾历来为川滇重要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

去年5月初,高大伦等一行4人前往宜宾县横江镇,考察当地仅存的一段长约350米的文物古迹“五尺道”,为其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创造条件。

想不到这一考察活动经过本报报道后,竟然被选进了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

“此次组织众多专家对‘五尺道’进行考古探险,还是第一次。”高大伦说,由于历史上曾经有川南道、川东道等,把一些城市和地域名称、行政区划等称为“道”,宜宾历史上就曾经叫“僰道”。

“五尺”究竟是行政区划还是千年古道?

为揭开古道之谜,从4月12日起,专家们分别前往宜宾县、高县、筠连、云南盐津、大关、昭通、曲靖等进行考察。

从沿途发现的古代酒杯、道路上捡到的古代钱币,宜宾县横江镇外的古道、筠连县巡司古镇的关楼,云南盐津的古栈道等,了解到古人采用堆积薪柴、纵火烧石,炙热后再浇以冷水的办法,使岩石热胀冷缩出现裂纹,再以锤錾等工具,开拓而上,开山凿崖,修筑了连接川滇道路的艰辛。

由于该路面宽仅五尺,故称为“五尺道”。

专家揭秘是路而不是行政区划

谈到此次重大考古探险,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焦南峰称,“秦修‘五尺道’说法由来已久”,通过考察,“五尺道”应是一条道路而不是行政区划。

其理由是,沿途发现这条线路前后贯通,遗迹众多。且符合古代山区道路设计选线。

该道路基本沿南广河、关河、朱堤江等河谷修建,一些古道遗迹留存山腰,上面是悬崖,下面是河谷,是古人趋易避难,修建的连接川滇通道。

加之秦代没有设行政区划为“道”的历史记载,而考察中发现的许多道路题刻等又早于唐代。

可以说,“五尺道”是中国古代山区道路工程量最大的一条道路,

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与秦长城、阿房宫、始皇陵、灵渠、直道、驰道并列的秦朝“七大工程”。

政府规划打造黄金旅游线上新景观

由于该古道全长1000多公里,大都建在崇山峻岭之中、悬崖峭壁之上。

此次考古探险,专家们历尽艰辛,深入到千年古道的每一个现场,通过考古探险和掌握大量材料,还原了历史真相。

国家博物馆考古部主任杨林研究员说,中国古代博物馆即将开

馆,届时在该馆内,将会有“五尺道”的文物和资料展出。

宜宾市委书记杨冬生听了专家们的考古探险介绍后,当即指示,要对沿途的文物古迹等进行保护。

杨冬生认为,专家们揭开了2000多年前连接川滇的古道之谜,对宜宾旅游发展大有促进。

由于“五尺道”和万里长城一样古老,下一步当地将对此进行保护开发,打造川滇黄金旅游线上的新景点,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旅游观光。

0

主题

0

帖子

1002

积分

禁止访问

威望
0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10-6-2
最后登录
2010-6-11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发表于 2010-6-7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