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打铁这一传统行业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近日,记者在高县庆符镇符江大桥桥头看见了一家铁匠铺。
铁匠铺隐藏于桥头一处瓦房内。走进铁铺,一眼就看见烧得正旺的炉火,老板李诗权用铁钳将已成雏形的锄头放进炉火中灼烧直到通红,迅速取出后放在空气锤上打压,让锄头更好成型,更加牢固,然后再放进炉火中烧红,取出后放到结实的铁砧子上,用铁锤敲打。随着叮叮当当的响声,火花四溅,敲打后再放进炉火中烧红,取出放进水中冷却,再进行锻打,最后在砂轮机上精心砂磨,一把锄头就完成了。
李诗权,高县庆符镇人,今年51岁,从事打铁行业38年。“祖上四代都干这行,我13岁就跟着父辈干,花了两三年才学会,也算是一门技术活。”李诗权笑道。 李师傅的铁铺主要生产锄头。他打的锄头远近闻名,大家都喜欢叫他李老五。“李老五,帮我把锄头焊一下。”一名妇女走进铁铺,李诗权拿过一看,发现不是大问题,两分钟就焊补好了。“以前种地时,就从他这里买锄头,钢锻得好,石头都挖得动,又耐用,云南那边的人都来这里买。”82岁的张民汉老人直夸赞,李师傅靠这门手艺不仅养活了全家,还供了三个孩子读书。
但是,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大量运用,这门行业已经处于被淘汰的边缘。“铁铺共修了四个炉子,1989年时,学这门手艺的人多,很容易雇到人,四个炉子都烧火,每天能打七八十个锄头,现在只有一个炉子烧火,全靠自己干,一天最多打20来个。”李师傅说,每年春耕时来买的人多,很多时候都不够卖。
现在,这门手艺已很难再继续传下去了。“以前都是父传子,传内不传外,但现在只要有人来学我都愿意教,不过年轻人都觉得又累又脏,宁愿出去打工都不愿干这个。祖上传下的手艺没人学啊。”李师傅叹息道,打铁的人越来越少了,估计等不了多久这门手艺就会失传。
作者:田琴 来源:宜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