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青山大水 于 2012-3-13 21:17 编辑
外感风寒 主证:伤风、咳嗽、头痛如破。 选穴:风池(在后颈风府穴外侧,在斜方肌上端凹陷处)、后谿(第五指关节后掌横纹尖处)。 手法:用泻法重刺激。 效应:至出微汗,头痛立愈。 哮喘 主证:气急而喘不得息。呼多吸少,面青肢冷。 选穴:丰隆(外踝上八寸,条口穴外一寸)、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气海(脐下1.5寸)。 手法:平补平泻。, 效应:点穴一次后,症状明显减轻,每日点五次,配以下中药煎服更好。 方药:麦冬15克 五味子10克 防风20克 茯苓15克 怀牛膝15克 白术15克 甘草5克 胡桃12克 故纸10 熟地15克 苏子15克 热盛神昏(急惊风) 主证:患高热症,两目上视,的抽搐 选穴:少商(手拇指桡骨侧指甲旁约0.1寸)、间使(腕横纹上三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涌泉(足底中央前1/3,蜷足时凹陷处)、大敦(足母趾外侧,趾甲角旁红0.1寸)。 手法:泻法。 效应:泻法点穴后,症状立刻减轻,效果显著。 急性肠胃炎 主证:腹泻、腹痛、作呕 选穴:内关(手掌后横纹后二寸,掌长肌腱与桡骨侧腕屈腱之间)、天枢(脐旁二寸)、足三里(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脊外一横指处)。 手法:泻法。 效应:止痛显著,配中药藿香正气散效果更佳(可酌情加减) 方药:藿香10克 积壳5克 川补5克 陈皮5克 茯苓15克 大腹皮10克 竹茄12克 桔梗8克 神曲12克 黄芩8克。 肝气郁结 主症:肝气郁结而胸胁痛。 选穴:内关、期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行间(足背第一、二趾缝间的缝纹端)、公孙(第一跖骨底的前缘,赤白肉际,孤拐骨后一寸)。 手法:泻法。 效应:三至五次后痛止病除。配服中药积壳逍遥散更好(可加减) 方药:生积壳6克 苦桔梗10克 柴胡8克 白芍15克 川朴5克 台乌12克 香附10克 陈香椽12克 薄荷3克 生甘草4克 (两剂至五剂) 肠痈(阑尾炎) 主证:右下腹作痛,麦氏点压痛,急性起病急高热,间有低热或恶心呕吐。 选穴:盲俞(脐旁0.5寸)、阑尾(足三里下红二寸处)、内庭(足背第二、三趾缝间的缝纹端)。 手法:泻法。 效应:此法治亚急性和慢性阑尾炎疗效显著,腹痛消失而愈。但不宜急性。配伍中药更好。 方药:土银花15克 地丁草15克 丹皮10克 皂角刺15克 黄芩12克 冬瓜仁25克 大黄8克 芒硝10克 水煎服。 疝气 主证:股沟剧痛 选穴:天枢、独阴(足底第二趾中间关节横纹的中点) 配以三角灸:取病人口角阔度以竹枝量取长度后,取长度加二倍,摺成三角形以一角放于脐下缘中线,下两角以颜色点记,以艾绒搓成粒状,切生姜二片,艾粒放在姜中心,灸其下方二角,各三壮,至能忍为度,灸后立即止痛,15分钟后疝气回纳。 手法:泻法点二穴。 效应:止痛,疝气回。 食欲不振 主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选穴:然谷(在内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前下缘凹陷中)。 手法:泻法。 效应:点穴后一个时辰食欲大振,饥饿感强。 痹症 主证:骨节刺痛,屈伸不早,肌肉消瘦,知觉错乱。 选穴:委中(府卧,在国横纹中央取之)、承山(府卧,委中下8寸,当腓肠肌腹下方,伸足翘趾时呈人字形,其纹的顶端是穴)、大椎(正坐低头,第七颈椎棘下凹陷中取之)、风市(在大腿外侧中线上国横纹水平线上七寸,或直立垂手时当中指尖所点处)、阳陵泉(正坐屈膝,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取之)、足三里、昆仑(垂足,在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若病在头项遇车则加风池穴)。 效应:祛风清热、通筋活络,痛止病愈。配外洗内服方,疗效更好。 半身不遂 主证:风凝经络,半身不遂 选穴:合谷(一手的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手三里(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下2寸筋肉间)、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弯横纹尽头,筋骨间凹陷处)、尺泽(仰掌屈肘成120度,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骨端取之)、肩髑(肩峰前下方,当上臂外展到水平位置,出现两修理凹陷,在前方凹陷处)、足三里、犊鼻(在膑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昆仑、行间、承山、委中。 手法:使有中度刺激法,雀啄手法。 效应:点穴后可使患部有良好感觉,多次点穴后可兼补益通经络之药剂。 方药:防党15克 当归10克 川芎5克 天麻5克 杭白芍12克 桑寄生15克 熟地12克 川独活5克 嫩桂枝4克 川牛膝10克 鲜木瓜15克 炙黄芪20克 炙甘草5克。 特效治半身不遂多年秘方: 中风后遗症(瘫痪,并治小儿麻痹后遗症) 主证:中风后遗症,全身或半身不遂瘫痪。 选穴:大椎、肩髑、曲池、外关(伸臂俯掌,在的腕后横纹上二寸,桡、尺骨两骨之间)、环跳(侧卧或伏卧,股骨大转最高点与骶裂孔连线内三分之一与外三分之二连接点)、委中、昆仑、手三里、承山、承扶(伏卧,伸直下肢,臂沟横纹中央)、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臂闹(垂肩曲肘,在曲池穴与肩髑穴连线上,曲池上7寸,当三角肌下端凹陷处)、风市、阳陵泉。 手法:中度雀啄手法。隔日点穴数穴,至愈。 效应:患者患部知觉明显好转,有痛感觉,经气渐通,肢体恢复知觉。配服补阳还五加味六服更好。 方药: 癃闭 主证:小便不通,腹胀。 选穴:双侧阴陵泉。 手法:泻法。 效应:施法后即可解除尿闭。配服中药疗效更佳,有巩固作用。 方药:茯苓18克 泽泻12克 车前子15克 茅根18克 通草12克 连翘芯16克 地骨皮18克 沙参20克 共两剂则可。 肩周炎 主证:肩关节疼痛难忍,手臂无法抬高。, 选穴:臂闹、天宗(左右肩胛骨的中央)、肩髑。 手法:泻法。 效应:点穴后即刻有效,多几次巩固疗效。 踝关节伤 主证:踝关节肿胀疼痛。 选穴:解溪(在足背踝关节横纹中点两筋之间)、昆仑、商丘(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在内踝前缘直线与下水平线的交点处)、足三里、阳陵泉。 手法:先泻后补。 效应:点穴后炎消痛止。 白内障 主证:眼睛像被雾笼罩,视力差 选穴:四白(瞳孔下方红二公分处)、瞳子(位于眼尾外侧一公分)、睛明(位于眼角距鼻子三毫米处)、攒竹(位于睛明的正上方)、臂闹。 手法:平补平泻。 效应:点穴后,症状减轻,多次视物渐清。 耳鸣 主证:耳内鸣响,防碍听觉。 选穴:窍阴(用拇指与食指捏压着耳朵上下端,窍阴即位于中央点)、少海(屈肘仰掌,在肘横纹的尺骨侧端与肱骨内上踝边线之中点凹陷处)。 手法:平补平泻。 效应:点穴后,耳鸣消除,连续施法,每日两次,巩固疗效。 咳嗽、多痰或干咳 主证:咳嗽,痰多。 选穴:身柱(背部第三胸椎突起下方凹处)、灵台(位于身柱下方第三个胸椎)、天柱(正坐,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处,在斜方肌外缘凹陷中取之)、治喘(俯卧,在大椎穴旁开0.5处)。 手法:泻法。 效应:对久咳痰多疗效显著,施点穴术后,症状明显减轻,仍需继续施术巩固,至愈。如干咳咽痒,服清燥服润肺特效方:沙参10克 冬仁15克 桔梗10克 杏仁10克 炙百部10克 紫苑10克 冬花10克 桑叶10克 瓜蒌子8克 川贝10克 枇杷叶10克 甘草6克 水煎服,三至五剂。 牙痛 主证:牙齿部位疼痛难忍。 选穴:温溜(沿拇指到达手臂同,在手关节中央的桡骨上)、迎香(鼻翼外侧红一公分处)、下关(正坐闭口,在耳屏前二横指颧骨弓下凹陷中)、合谷。 手法:泻法。 效应:止痛效果好,见效快。 痛经 主证:经前、行经时疼痛难忍,腹胀痛。 选穴:三阴交(内踝上方三寸处)、血海(位于膝盖内侧上二寸处)、内庭(位于脚第二趾与第三趾之间缝纹端)。 手法:泻法。 效应:点穴后疼痛明显减轻,继续施法至愈,痛重增加点穴次数。 中药治痛经秘方:桃仁15克 红花20克 香附15克 枳实15克 益母20克 当归15克 川芎15克 生地20克 白芍15克 丹参20克 公英10克 桂枝10克 灵脂10克 橘皮10克 山皂刺15克 ,于经痛时水煎服,连服五剂。 效应:此方试治多人收到良好效果。若经前乳房胀痛,血色暗红有紫色瘀块,经血较多,行经腹痛,则处以下特效方:蒲黄12克 田七15克 玄胡15克 川芎15克 小茴15克 木香10克 艾叶10克 台乌10克 吴萸5克 肉桂5克 炒灵脂15克 冰片10克 水煎服3至5剂,止痛神速。 心腹痛、胃痛、胃、十二指肠溃疡 主证:心窝下、脐以上疼痛,经常发作。 选穴:足三里、中脘(在脐上四寸)、梁丘(在膝盖外侧红五六公分处)、背心六穴:在肩胛骨中央的两旁,每个关节为一关,三个关节的两旁共六个穴位。最好用艾条灸七下。 手法:一般用泻法。久痛则补。还可常按足三里三至五分钟,直痛止。 效应:一般三五分钟可止痛,以后可日点二三次,再服中西药综合断根方: 中药:枳实20克 白芨20克 贝母3克 乌贼10克 甘草5克,水煎服,每天一剂,并服西药:痢特灵2片 维生素U1片,一天两次。连服一周为一疗程。可停药一天后再服,坚持三至四个疗程。 头痛 主证:各种头痛。特别是神经怀头痛。 选穴:百会(在头顶心,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列缺(在两手虎口交叉,食指尖端尽头处)、肩井(在乳头上方的肩膀中央)、太阳(在两眉、目后的凹陷中)、风池(在后颈两条大筋两旁的凹陷中)、印堂(在两眉正中央)、天柱(在后颈两条大筋外侧)。 手法:先用拇指指腹在印堂、前额上推摩,从下至上,从内至外,两指分推,数十次,再用拇指揉点两太阳穴。点百会、肩井、风池、列缺等穴各十至二十下,均有泻法。再有掌指扣击头皮,分三线进行,一线从前额扣击至邀脑后,另两线从头之左右两侧扣击。然后再拍击抓拿天柱。 落枕 主证:多发生于睡觉醒来脖子疼痛,无红肿者。 选穴:天柱、大椎、颈项点(在食指与中指的掌背关节凹陷处)。 手法:用点法、按揉。天柱、肩井二穴可用拍击与推拿。 偏方:将生姜捣碎置于掌上同,然后用力摩擦患部。 效应:一般一次即愈,严重可作三到五次。 腰痛 主证:急性扭伤或慢性腰肌劳损引起的腰痛。 选穴:委中(在腿足国窝中关,用重刺激泻法)、肾俞(在命门两侧各一寸五处)、大肠俞(在第四与第五腰椎之间,肾俞穴之下方)、上仙(在第五腰椎与尾椎骨之间)。 手法:先用两大拇指与鱼际穴在脊椎两旁从上至下按摩推拿,下至腰际处往两旁分推。反复十几次后再拍击腰际数十下,然后点按上述诸穴,反复刺激上仙穴。重刺激委中十下,然后再反背以臀部之劲抖动三下。 偏方:硼砂4克,以针头挑之点于眼角让它刺激出眼泪,一日两三次。 中药秘方:专治慢性腰椎肥大、骨质增生等引起的慢性腰痛。秘方:川芎30克 丹皮20克 丹乡20克 当归20克 附子8克 贯众10克 乳香8克 杜仲15克 乌蛇10克 枸杞10克 蟞甲10克 土蟞10克 连翘20克 公英10克 白术50克 海马4克,水煎服5至10剂。 阳萎 主证:肾虚阳萎、遗精早泄、失眠多梦 选穴:神阙(即肚脐)、气海(脐下一寸五)、关元(脐下三寸)。 以上三穴凡每日睡觉前后自己用指腹点压。每次5至15分钟。采用被法。另用艾条灸薰上述三穴,每灸至红晕为度。 行医者除每次点压上述穴外,还可加用:命门(正对肚脐的腰椎处)、精宫(即命门旁开三寸)、心俞(伏卧,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以上均可用艾条灸薰,灸时用姜片隔。隔日一次,每次10至20分钟,15次为一疗程。可连续三至五个疗程。 效应:按上述点穴、服药综合治疗,一般一月左右阳物即举,但初试不宜多交,应坚持治疗。另若属心理因素,得找到根源,所谓心病还得心药医。 遗尿、尿失禁 主证:劳作中有尿出来为尿失禁,睡觉时无知觉尿床为遗尿。三岁以下小孩子尿床属正常,10岁以上则属病。 选穴:关元、阳陵泉、中极(脐下四寸)、三阴交(踝关节内侧直上3寸)、肾俞、命门、大敦、足三里。 手法:采用补法点按,然后用鱼际外沿脊椎至腰椎推摩至热,亦可加艾条灸之。 效应:多数在一次点穴后可见效,每天一次,六天为一疗程。多年慢性患者需持续治疗三四个疗程以巩固疗效。 口眼歪斜(中风并发症) 主证:面部左侧或右侧麻木,瘫痪,口眼歪斜,嘴不能闭合 选穴:合谷、颊车(下额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地仓(口角旁0.4寸处,约一横指)、下关(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则闭)、太阳 手法:泻法。 效应:点穴后,片刻如常,头痛亦止,但需点穴六次并配服中药以巩固疗效。 方药:白菊花15克 生杭芍18克 川天麻10克 僵蚕10克 生甘草5克 桑叶15克 羌活10克 防风12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