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县域城乡发展背景
(一) 县域战略地位和作用
四川发展的区域部署调整为依托一点(成都)、构建一圈(成都平原经济圈)、开发两片(攀西、川南)、扶持三区(丘陵地区、盆周地区、民族地区)。
宜宾市位于四川省南缘,云、贵、川三省结合部。高速公路将宜宾与周边城市联系起来,包括向北的成都、重庆方向,向东的泸州、南溪方向,向南的水富、筠连、高县、珙县方向,向西的乐山昭通方向等。高县处于国家开发的川南地区和扶持发展的丘陵地区。
(二) 县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1、 优势与潜力
(1) 地理位置与交通
高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宜宾地区中南部,处于宜宾市和云南省交界处,县域范围内有南广河、宋江河、二夹河。
主要出境公路为川云路、宜珙路、宜高路、巡高路。北与宜宾市交圻。24个镇乡261个村通公路,未通公路24个村,其中,有14个镇乡村村通公路。交通条件较改革开放前大有改观。
(2) 高县水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南广河、宋江河、清溪河、姜家河、二夹河、贡溪河六条河流域,水电资源较为丰富。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8.3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466万千瓦,已开发 462万千瓦;人均可开发电能101.6瓦。现已建水电站23座,装机50台,容量51355千瓦,年发电量达2.1亿度,高低压线路7070.5公里。具有建设大中型能源、化工基地的的综合优势。现已探明煤总储量3.4亿吨,与筠连煤矿一起被国家列入西南八大重要能源基地的开发计划。
(3) 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配套,农业资源配套条件极佳。
高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属盆地外中~低山区,全县最高点海拔1252. l米,最低点275米,总的地势为南高北低。高县在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杨子准地台川东拗陷区,川南褶皱带,构造线方向为北东~南西向。主要的褶皱有筠连~蕉村鼻状背斜、罗场向斜、珙长覆背斜(境内出露次级巡场背斜、青山背斜、腾龙背斜及其之间的向斜)、庆符向斜、贾村背斜、来复向斜及双河背斜。一般向斜构造较为宽缓,背斜构造较紧密。区内目前尚未发现深大断裂带。
区内除腾龙乡、蕉村镇有少量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地层出露以外,其余均为沉积地层。从二迭系下统茅口组P1m~白垩系嘉定群K1J均有沉积,第四系地层在山麓、河谷有少量沉积。
由于我县出露的地层和构造所致,全县矿产资源以外生矿产为主,经过地质工作证实和评价过的矿种有19种:即铁、铜、白云石、石灰石、石英砂、耐火粘土、塑性粘土、重晶石、天青石、烟煤、无烟煤、油页岩、方解石、制砖页岩、紫砂泥、含钾水云母化粘土岩(绿豆岩)、玄武岩、矿泉水、温泉等。目前县内在开发利用的矿种有:无烟煤、烟煤、白云石、石灰石、石英砂、方解石、制砖页岩、紫砂泥、砂岩等,正在进行评价的有矿泉水、温泉等矿产。
(4) 旅游资源优越,生态环境良好。
高县位于四川省南缘,距“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仅61公里,地处“蜀南竹海”和“石海洞乡”的门户。是我国著名革命家李硕勋、文坛巨匠阳翰笙的故乡,是“南方丝绸之路五尺道”的必经之地,北接戎州,南控滇黔,境内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风光秀丽,交通便捷;具有发展旅游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文化度蕴和区位优势。距离宜宾市区仅1.5公里的红岩山旅游风景区是宜宾正在开发的林海公园,山上有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活化石"----桫椤树4万多株,全市最大的山区蓄水型湖泊。市级风景区——七仙湖;川南道教名寺——流米寺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硕勋故居、纪念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阳翰笙故居等众多的旅游景区。拥有三星级宾馆——符江宾馆和数家市级旅游定点接待宾馆饭店。旅游服务设施较为齐备,文化娱乐活动丰富,风味食品独具特色,是休闲度假旅游的理想场所, 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如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大倪、天般锦蛇、蟒、百腹锦鸡、百鹭、百腹锦鸡、百鹭等。
2、 制约因素
(1)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第三产业规模较小(29%),县域产业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
(2)高县现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37元,处于较低水平,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经济发展;
(3)公路交通等级低,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4)高县地处山区,科技人才缺乏;
(5)未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市政公建设施不完善,小城镇尤为突出。
(三)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1、 发展战略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构建一个主体(非公有制经济),实施两大战略(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突出三个重点(水、路、城),主抓三大产业(茶叶、蚕桑、畜牧),壮大三根支柱(能源、轻化、食品),提高县域经济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
2、 发展模式
紧紧把握住国家开发西部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化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
3、 发展目标
“十五”和2015年高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是:把高县建成为宜宾市的卫星城市。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00元;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000元;201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万元,实现新的跨越。
为了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总目标,在“十五”期间,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抢抓机遇、超常发挥”的指导思想,突出抓好基础设施、结构调整、科技教育、生态环境等四个战略重点。
把高县建成全市生态大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新的跨越。
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是城镇化水平:2010年达到25%,2020年达到30%。
经济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以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5.4亿为基值:
2010年达到33亿元,年均增长10%;
2020年达到102亿元,年均增长12%。
经济结构: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
2010年30:41:29;
2020年30:40:30。
人口目标:
根据人口发展现状及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近期、远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到2010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52万人;到2020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56万人。
5、社会发展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入学率达到60%。科技贡献率达到40%以上。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城镇文体设施增加,电视覆盖率达100%。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和基本医疗保险达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风气、社会信用、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良好。
全县“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经济总量:GDP年均以12%的速度增长,突破30亿元;财政收入提高,县级一般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8000万元;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
——经济结构: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现在的41:36:23,调整为30:40:30,达到优化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非共有值经济超过50%。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1 .5个百分点,至2005年达到25%。
——生态环境:5年初见成效,10年大见成效,实现山川秀美。全县森林覆盖率2005年达到40%,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入江河水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社会发展:全县总人口控制在52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入学率达到60%。科技贡献率达到40%以上。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城镇文化文体设施增加,电视覆盖率达100%。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和基本医疗保险达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风气、社会信用、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达到78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达到2900元,农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住房建筑面积增加100万平方米,农村住宅砖混结构达到30%,全县集镇燃气普及率70%。
4、 产业布局
高县的发展布局是:“一心两线”、“两园三带”即以县城为经济发展中心,以川云中路、宜珙路两线为重点;加快建设月江工业园区、庆符工贸园区;山区建立以茶叶、生态林、中药材和草食畜牧为主的经济带,浅丘平坝地区建立以蚕桑、特色水果、蔬菜、优质粮油和特色养殖为主的经济带,建立以南广河、宋江河、二夹河沿岸为主的竹业经济带。全面推进县域经济超长跨越式发展。
(1) 农业生产布局
高县应遵循自然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优势,围绕林竹、畜牧、茶叶,桑蚕主导产业,加快形成城郊和平坝、山区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促进大宗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基地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十五”期间。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同时,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逐步形成区域特色农业。
种植业:在稳定粮食生产总量前提下,挑战传统农业,注重粮食结构优化和品质提高,扩大传统农业,注重粮食结构优化、高产、畜牧业。
(2) 工业生产力布局
根据现状工业分布情况及发展条件,规划重点发展能源、轻化、食品工业。主抓电力和煤炭能源工业。
电力工业:保持适当超前发展,重视内涵可持续发展,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优化电力结构,实现产业升级,走出一条速度适宜、效益较好、整体素质较好的电力发展路子。支持和鼓励电力总公司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合资等形式,实现资本扩张和高效益的资本经营,成为跨地区、跨行业、多元发展的现代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
煤炭工业:扶持大煤矿,关闭小煤窑,取缔私挖乱采,依靠科技挖掘潜能,走规模化发展的路子。
轻化工业:突出五个重点:一是以昌宏集团为龙头,扩大规模,发展电石乙炔,使产量达到2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电石乙炔化工基地。二是以金岭公司为龙头,使合成氨达到7万吨,碳胺16万吨,发展成为天原化工集团磷铵生产线配氨基地。三是以蜀庆化工、恒德化工为依托,大力发展医药中间体,开发中医药化工、精细化工,形成新的医药化工基地。四是丝绸工业,突出科技,加强管理,加快丝绸两厂技术改革。五是林化工,扩大现有松香规模,新加“歧化松香”生产,搞好林纸结合,开发新兴产品,生产中高档纸及纸制品,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食品工业:发挥优势,突出主力。一是以高州酒为龙头,扩大白酒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力创四川“六朵金花”。同时,大力发展配套产业、相关产业和上下游产品,真正成为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高州酒业集团。二是以畜牧产业为支柱,搞好肉食品加工,开发系列品牌,培植新的龙头,打入国际国内市场,争创良好效益。三是以茶叶公司为龙头,现有加工企业为骨干,搞好茶叶精深加工,发展绿色产品,争创国际名牌,拓展销售市场,带动基地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大力发展水产、水禽、家禽等食品基地,搞好深度开发,生产名优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五是努力搞好农副土特食品加工,特别是大豆、花生、薯类,蔬菜等,坚持走公司加农户的路子,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格局和规模生产,以名、优、特、新占领市场,取得最佳效益。
与此同时,抓好建筑建材工业:到2005年,建筑业增加值翻一番,工程质量一次交换合格率达100%。建材工业以调整结构,节能、节水、节地、减少污染为重点,加快老企业技改,提高单位生产线规模水平,增加优质产品,开发推广新型建材制品。
(3) 第三产业布局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水平和科技含量。加快信息、金融、保险、会计、法律、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大力培育中介机构和要素市场,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着重发展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市政服务等新兴行业,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为旅游业的发展服务。
加快农村商业零售网点建设,完善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数据批发市场,积极发展配送中心,产需间的直达供货、代理制、连锁经营等新型现代营销方式,加强重要商品储备库、粮食流通通道等设施建设,形成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小型零售商品相结合,综合商场与专卖相结合的服务网络。
加快发展旅游业:①加快红岩生态、宗教旅游开发,努力建成以生态观光、宗教朝圣为特色的省级森林风景名胜区。②加快荔枝湖水体旅游开发,将荔枝湖风景区建成以水体旅游为重点的省级风景名胜区③加快双河温泉、籁棚溶洞旅游资源开发。经五年发展,着力建成由宜宾—双河温泉—荔枝湖—籁棚溶洞—李硕勋故居、纪念馆—七仙湖—沙河—红岩山—宜宾并集水上旅游、温泉渡假、洞穴探险、爱国主义教育,生态观光和名食品尝为一体的特色品牌旅游环线。④开发旅游产品,发展旅游文化,实现旅游与经济紧密结合,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积极发展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社区服务业,强化社区功能,以居民住宅为重点,发展社区服务及物业管理。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大力发展信息咨询、电子商务和资产评估、业务代理、行业协调等中介服务业。规范发展金融保险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发展信息市场和信息服务,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信息社会共享。
5、 综合经济区划
(1) 综合经济产业带
依据产业分布现状及产业发展建设,确定沿南广河、川云路、金筠铁路为主要综合经济产业带。重点发展庆符、文江等乡镇。
(2) 综合经济分区
根据全县土地、人口、水利、资源、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因素及发展需求,将县域分为五个综合经济区。
① 庆符—文江中心经济区
包括腾龙、白庙、仁爱、趱滩、四烈、可久、翻身、贾村。本区以工业、文化、服务、生态保护为重点,主抓能源、化工、酿造、丝绸、美陶及农副产品加工,辅之以蔬菜、花卉、林果、药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发挥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二三产业的重点经济园区。
② 罗场中心经济区
包括羊田、落润、嘉乐、蕉村等镇乡。本区充分发挥农业发展条件良好,物产丰富,交通便捷,农业基础雄厚的优势,以蚕桑、茶叶、蔬菜、油料、煤炭、建材为主攻方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成为农业重点产业经济园区。
③ 来复中心经济区
包括双河、大窝、庆岭、潆溪等镇乡。本区依托荔枝湖和双河温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运动、疗养等旅游业,辅之抓好园艺、蚕桑、水产养殖、林果、劳务输出等新兴产业,适度开发建筑建材,成为旅游业为主,农工为辅的综合经济区。
④ 沙河中心经济区
包括复兴镇。本区充分发挥交通方便、三县交界,商贸云集的区位优势和饮食、水产等地方特色,搞好招商引资,发展饮食、娱乐、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发展城市替代工业、食品加工业、建筑业等新兴工业,成为重点工业经济园区。
⑤ 月江中心经济区
包括胜天镇。本区充分发挥水力资源丰富、离市较近、交通方便、植被较好、旅游环线等独特经济优势,突出抓好集镇发展、招商引资、工业发展、电力开发、旅游朝圣,辅之以食品加工、家禽家畜、园艺花卉、饮食娱乐、旅游工艺等新兴产业,成为工业旅游经济园区。
二、 县域城镇发展历史与现状特点
(一) 城镇发展历史
高县历史悠久,早在唐时于南广县划地置,隶于泸州,治今陈村,辖轲巴、移甫、徒西3县。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分巴蜀地为益、梓、利、夔四州路。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置,治今陈村。成宗大德七年(1303)后,高洲改隶于叙洲路。明洪武五年(1372),降高州为高县。清顺治初,复降州为县,治中坝,隶于叙州府。民国元年(1912),废道,高县属于四川省叙州府。18年,废道,高县属于四川省。24年,实行行政督察区制,高县属于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50年,分四川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署区,高县属川南行政区宜宾专区。1951年3月,内务部正式批准沐爱县并入(1953年10月划筠连县管辖)。1960年1月,庆符县并入。全县共计24个镇乡。
(二)城镇体系现状特点与问题
1. 城镇体系现状概况
全县共计24个镇乡,共137799户,504191人,其中男262859人,女241332人,非农业人口52610人。城镇化水平21.5%。
(1) 城镇等级
城镇等级是根据一定地域内各城镇在此地域内的地位作用、中心职能、吸引辐射范围,参与其规模和城镇间相互关系而划分的级别。
根据高县县域各镇职能、规模、资源状况、空间分布、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的特点,确定高县县域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为四级,即:中心镇2个,重点镇三个,一般乡镇19个,中心村三个。分别为:
中心镇:文江镇、庆符镇;
重点镇:月江镇、来复镇、罗场镇;
一般镇:沙河镇、嘉乐镇、蕉村镇、可久镇、复兴镇、胜天镇、大窝镇、腾龙乡、白庙乡、仁爱乡、趱滩乡、羊田乡、落润乡、潆溪乡、庆岭乡、翻身乡、四烈乡、贾村乡、双河乡。
中心村:还阳村、百花村、鹅卵村。
(2) 城镇规模
高县县域城镇体系四级结构中,规模结构为: 中心镇5~6万人;重点镇2~4万人;一般镇5000~2万人,中心村1000~3000人。
(3) 城镇职能
根据各镇乡在本地区的职能和特点,确定城镇职能分为四种类型:
①综合型:县城;
②工贸型:月江镇;
③农贸型:嘉乐镇、蕉村镇、可久镇、复兴镇、罗场镇、大窝镇、腾龙乡、白庙乡、仁爱乡、趱滩乡、羊田乡、落润乡、潆溪乡、庆岭乡、翻身乡、四烈乡、贾村乡、沙河镇、胜天镇、来复镇、双河乡。
2. 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
(1)城镇化水平低,地域差异明显,人口、城镇、经济主要集中于城镇中,整个县域城镇属于初级状态,不利于带动县域广大地区经济发展。
(2)城镇及经济沿南广河和川云路分布明显,城镇沿交通线发展,城镇中心职能普遍较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