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私语三秋 发表时间 2005-09-25 17:31:45人气:234   
母亲的爱,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母亲含辛茹苦几十载,拉扯大我们仨子妹。虽说,没有为共产主义奉献青春的宏伟事业,没有抗战时期英雄母亲“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更没有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就,平凡中度过一生。但我要说,母亲心中那份爱一样伟大!
前些日子,朋友要我写家里的故事,想得翻来覆去掏尽心思斟酌再三,心中最爱母亲,也最理解母亲,她平凡一生中的人格魅力,诱导和感染着我们的成长,母亲的故事最值得去写。
今年七月,母亲去世两周年。追忆中,她慈祥的音容婉在,恭敬中我仿佛依然聆听她谆谆教诲,她饱经风霜的人生,本该安享晚年清福,儿女报得“三春晖”的时候,欣然离我们而去。念及此事,至今眼眶里依旧泪珠止不住打转。
家里我是长子,妹妹们的大哥,母亲的瘁然病逝,没见习过大事的他们六神无主,大哥理所当然地担起这份“重任”。医院里为母亲整理完毕,一家人商量母亲后事的料理,关于是否告知我的单位以及同事和朋友的问题,我断然拒绝。说来也巧,母亲一生从不愿意给他人增添麻烦,夕阳西下的时候笃信佛教,或许因为曾经神灵前许下诺言?选择双休日的头天离开尘世,也正同我之所想,省去许多费心事。
母亲的丧事,简朴而清白。没有喧闹而“隆重”的场景,没有熙熙攘攘的“香客”,更没有泛着凡俗光芒和铜臭气味的大把礼金;参加仪式的仅仅两个妹夫的父母,以及母亲生前的几个挚友,此外就是全家老小,似乎显得非常冷清;依照风俗,请人为母亲唱了一通宵“丧曲”,我“虔诚至极”,在母亲灵柩前长跪了一整宿,以此寄托对母亲最为深沉的哀思。那“丧曲”清越悠扬充彻哀伤,随山野清风于殡仪馆四周上空盘旋了一夜。
或许多数朋友会问,难道你就这样面对母亲的爱吗?甚至有人会骂:你这是不孝的逆子!
共和国诞生的第二年,父亲打上背包,脚穿上草鞋套着“洋马子(铁制防滑用具)”,随土改工作队开赴第二故乡,母亲毅然辞去一份教书的工作,随父亲来到穷乡僻壤的农村安营扎寨,生下我们仨子妹。父亲常年奔波在外,文革期间被打倒,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母亲一人担起了照料我们仨子妹的重任。
那个红色风暴席卷的年代,“造反有理”荡涤着原本清洁的校园,幼稚的心灵,崇尚“不做资本主义小绵羊”的黄帅,喧嚣着“白卷英雄”张铁生的“豪迈气概”,每天“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学校的教学苟涎残喘。曾是教师的母亲百般无奈中,悄悄弄来一套连环画,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人生三部曲,在乡村寂寥的夜晚“松明子”昏黑的燃烧下,逐字逐句讲解,教我们怎么做“有毅力、有知识、有理想、有高尚情操”的人,讲到动情之处,母亲流着泪水声音哽咽,我们跟着默默流泪,被高尔基的人生深深感染,这就是母亲用心良苦,给予我们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母亲给我们看的书,总是《雷锋的故事》、《雷锋日记》、《黄继光》、《邱少云》、《铁人王进喜》、《少年英雄金训华》等英雄人物的书籍。随后,母亲在做乡村教师的岁月,用这种精神和同样的方式,教诲和激励她的农民们的每一名后生,给贫瘠荒芜的乡村,增添了一道鲜亮的风景。
我九岁那年,一场肆虐的大火,吞噬了我家两间破旧的茅屋,“阿婆”惨死于烈火中,面目全非,右小腿化为灰烬。我们赶到的时候,残墙短亘冒着黑烟,只有两张“阿婆”从火口抢来的单薄棉被,全家失去遮风挡雨的栖息地方,无一粒果腹的口粮,看到这光景,仨子妹失声痛哭。在那“一大二公”的年代,村里每年要闹几次饥荒,谁家也没有几粒存粮,善良淳朴的乡亲,张家一碗米,李家“一升”玉米,硬是为我们这家“外来人”凑合起来,次日凌晨三时,从几十公里外最偏远的地方弄回来一口棺材,连夜安葬了“阿婆”的遗骸。“阿婆”安葬后,许多饥饿寒冷的日子等待我们的光临,在最为艰难的日子,父亲的同事和朋友,抻出温暖援助的双手,几尺布票、几斤粮票、几件旧衣物、几元钱,给上十元算是最多,这些微薄的支助,让我家安然度过了一个最寒冷的冬天。对待他人的支助,母亲用一个小本子,把每一斤粮食、每一尺布、每一分钱、每一件衣物,密密麻麻地记载得祥详细细明明白白,不是拿出来给我们看看。母亲常常用这样的话训导我们,“要牢记这些关心和支助,受人滴水之恩,日后定当涌泉相报,做人 要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对他人多付出少索取,不能够随便给他人增添负担”,母亲的这番话。现在已经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规则。火灾后,家里新修三间茅屋,负上许多债务,加上灾荒年辰不断,在母亲“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精神支撑下,我家得以度过生活上非常艰难的十年,母亲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刚四十出头就变成了一个活脱脱的“老年人”,我们的人生也正是在这艰难的岁月中得到磨砺。
一九八六年的冬天,四十五岁的母亲,历经生活艰辛的折磨,倒在了乡村的讲台上,学生们把家长叫来,前呼后拥抬了几十里山路,把母亲送进医院,学生们围着母亲流泪,从此后,母亲再没能够回到她热爱了一生的讲台。母亲瘫痪了,民办教师的她没有固定工资,更没有医疗费用的报销,这一切只能够靠父亲60多元和我30多元的工资收入来承担,家庭又一次面临经济危机,有好心人建议我们去找有关部门,母亲反对再三,我们家里没有任何人去提出要求,母亲的两个挚友,实在看不过父亲和我的“固执”,狠狠骂了我们一顿,向县教育局和乡政府的领导作了反映,县教育局推卸责任“民办教师该乡政府管”,乡政府领导答复“实在没有办法解决”,此事就这样搁置了下来。一九八七年我担任了乡政府的领导职务,有人曾经动员我去找找县上领导,我被母亲“不能够随便给他人增添负担”的教诲拦截下来;一九八八年,母亲老家堂姐的儿子,我们称呼为“老裱(表哥)”,来到我们这里担任县委书记,母亲的挚友知道后,仍然来做我们的说服工作,要我们找“县委书记”帮忙,母亲依然那样执著地反对,母亲说:“我们的亲人当了县委书记,是全家的荣幸,我们家里的人一生请正,不要因为我们而让亲人落得被群众戳背脊梁”,我深深地被母亲的话感染着,直到“老裱”离开这里到其他地方任职,以致现在担任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没有因为母亲的事和我们的“前途”问题,给他打过一次电话和提出任何一点点要求。
今天,我还为母亲这种高尚的情操深深地感动,以至于在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履行着母亲的谆谆教诲。我以“对待同志和朋友是一种真诚 ,对待工作是疯狂有加,对待群众是尽好一份责任,对待名利是清心寡欲,对待社会是倾心奉献”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每一天。
当面对母亲的爱的时候,有许多人只爱金钱,对待老人莫不关心,对社会漠然冷视缺乏关爱,乃至弟兄之间为父母赡养问题大动干戈,为父母丧事的大操大办仅仅为免得“不孝”之罪名,这是多么的悲哀啊!
有人说:面对母亲的爱,就是在她年老的时候,给予物质上的满足,用钱大操大办丧事,不如让老人多吃一些和多享受一些,使老人在精神上获得愉快。这种观点,看似比前一种要好许多,但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对待母亲的爱的不全面的理解,这仅仅是人类善良情感的一种原始的再现。
我认为,面对母亲的爱,是一个把母亲的对社会有意义的信念和高尚情操进行再现的过程;特别是今天,人们信念薄弱、物欲横流、“铜臭”充彻的社会环境中,我更应该发扬母亲“对他人多付出少索取,不能够随便给他人增添负担,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的精神。
我厌倦现代社会人群中的各种被权势、金钱欲望扭曲的人生面面观,崇尚高尚的情操,崇尚人间真情!
一个人,要有一种可贵的精神;一群人,要有一种高尚的信念。
二 OO年九月三日于蜀中。
责任编辑:彧儿 作者声明 | 留言作者 | 我要收藏 | 本文评论 | 14 票本文已被阅读过234次,今日0次︱现在共有评论0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6 1:40:1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