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3125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110 点
金币
100
注册时间
2006-5-8
最后登录
2013-12-26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9 0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今年3月,《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其中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取消重点和非重点学校之分。消息一出,有人拍手称快,也有人表示怀疑和反对。

  对于每一个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来说,重点校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重点校不仅意味着优秀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设备,更为重要的是,重点校是孩子将来上重点高中、考上名牌大学的有力保证。但对于收入微薄的贫困家庭而言,由于上重点校所需的昂贵的择校费,使重点校成为他们不敢追逐的梦想。

  取消重点校有必要吗?重点校取消了,教育就能均衡发展吗?在具体措施上,怎样“取消”更科学?近日,就大家普遍关注的这一系列问题,记者专访了省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纪大海研究员。

  重点校该寿终正寝了

  记者:《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中提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对此,您怎么看?

  纪大海:重点学校制度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大革命”后,整个社会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重点学校制度的推行起到了积极作用,培养了一批我们改革初期最需要的人才。但是,在目前整个社会普遍的均衡发展的时代下,这个当时的应急措施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应该寿终正寝了。

  记者:为什么说重点学校制度与现在的时代不相适应?

  纪大海:重点学校制度一个最大的弊病就是:它是用某种制度把它规范产生出来的,是一种人为的东西。重点校制度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也造成一些社会人格和心理问题。重点学校制度还为很多不正之风、腐败行为提供了土壤。很多校长不愿老老实实创品牌,而是花费大量精力“跑”关系,不少重点学校都是“跑”出来的。

  记者:重点校制度实际是对有限资源进行畸形分配的一个托词。

  纪大海:对。此外,重点校制度还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误区。人才分博才和专才两种类型。整个社会更需要“专才”,而重点校制度培养的全是“博才”,因为你必须样样都好,才能考上重点,这是中国社会人力资源的最大弊端。多样化、个性化,能力重于知识,这是后现代主义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而重点学校制度教育正好走着悖反的道路。

  有限资源的均衡匹配是重点校消解的前提

  记者:上世纪90年代,教育部的文件就正式提出“不应在义务教育阶段再分重点校、非重点校”,但为什么现实生活中这种划分却愈演愈烈?

  纪大海:资源短缺可能是造成重点学校制度在短时间内无法消解的重要原因。在资源短缺的条件下,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往往更倾向于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少数几所学校,与其平均分配,一个学校都搞不好,倒不如集中优势资源搞好一所学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依然把创办重点校作为一项政绩。虽然中央已经明确说不,但各地政府仍在不断强化这一点,这种权力的支持和干预,使得中央的意图到了地方就无法实现。

  记者:重点校之所以存在,是不是也说明社会有这个需求?

  纪大海:是的。社会文化需求是其中最难解决的因素。人们都喜欢读重点,不仅因为“体面”和孩子的未来可能比较好,还有从官员到市民都深植于心的“科举意识”。要知道,取消制度很容易,而这种社会文化需求的取消却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

  记者:重点学校制度的存在被认为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如果取消了重点学校制度,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就能均衡发展了?

  纪大海:有限资源的均衡匹配是重点校消解的前提。但所谓均衡,主要是有限资源或者叫硬件资源的均衡,这种硬件资源表现为资金、师资、生源。而形成名校的核心———软件资源如学校的文化传统、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等则是不可能均衡的,只能靠学校自己创造。如果连软件资源都均衡了,就又犯了一个大错误:教育千篇一律化、标准件化了。

  教育均衡发展并非把高个变矮来迁就矮个,而是既要保持重点学校的发展优势,让强者更强,优者更优,同时又不再继续让重点校单独强势发展,而在外部的资源投入中同时照顾到其他薄弱学校,让弱势学校由于资源的不断整合由弱变强。

  取消重点校要“软着陆”

  记者: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不是首先要在资金的投入上达到均衡?

  纪大海:财政资源的调节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把资金更多地向非重点校倾斜,可能去的老师就会多了,学生和家长也就多了。但舆论导向一定要对社会文化需求的调整发挥积极作用,不拼命炒状元,不炒重点中学的升学率,多宣传操作能手、专业人才。有志搞出自己特色的非重点学校应该主动出击,争取学生家长和社会大众的支持,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不论重点校撤不撤,非重点校如何提升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记者:对于重点学校而言,面对这一变化该怎么办?

  纪大海:重点学校要对自己重新定位,发挥对非重点校的辐射作用。这种辐射应着重于几方面:把重点学校正确的教育观念传递到扶持学校的校长和老师的观念中;在培养教师上大做文章,人对人、师对师、学科对学科地对口培养,而且要有硬任务;向扶持学校的老师传递适合该校的一些新教学方法;把优质学校最好的教育经验毫无保留地与对方进行交流、对接,特别是有些好生如何培养、差生如何扭转等问题,而不仅仅是对某个知识点的点拨。辐射的最佳效果,就是重点学校帮助弱势学校逐步创立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培养出自己的竞争对手,在竞争中实现共同发展进步。

  记者:在取消重点学校制度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什么问题?

  纪大海:要强调“软着陆”,对重点校不能一下全部取消,而应该通过一些政策,让重点校逐步自然消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给非重点校逐步崭露头角的机会。这些政策包括:对重点学校在人力、财力等有限资源分配上的特殊照顾,以及一些政策优惠逐步减少;从生源调配上逐步降低重点校招优生的特权,同时增加其他学校选择优生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缓解还要考虑城乡同步,不能只要城市一取消重点校,农村马上抓紧机会干起来,反过来又给城市学校施加压力,否则,城市的重点学校又反弹起来。

  观点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重点、非重点,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中国有1000多所高等学校,每所学校都是同样的投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研究型大学大约只有几十所,然后是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对这些学校分类进行投资和指导,我认为这应该是允许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教育平衡是很困难的。这就要靠国家财政进行再分配,创造出教育大体平衡的环境。什么叫“大体平衡”?就是在基本投入上各个地区的学校是一致的,同时对不发达地区要采取特殊的鼓励政策,这需要政府出台政策,给不发达地区更多的支持。

  不均衡发展造成择校问题

  田淑兰(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择校问题是到目前为止,在治理教育乱收费过程当中一个最头疼的问题,可以说是治理过程当中的一块硬骨头。择校问题的核心是我们的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非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是天经地义的,没有哪个国家非义务教育阶段还不准择校。我们现在说的均衡发展是指义务教育阶段,而且是指区域内,不要把北京和西藏相比,也不要把城市和乡村比,就是第一步达到区域内的相对均衡。但是相对的均衡需要条件,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困难在于错误的政绩观

  林平顺(福建省厦门市):义务教育资源之所以过度集中到了少数重点学校,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考核教育官员的政绩,不是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以及教育的公平,而往往是某几个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和升学率的高低。在这种错误政绩观的误导下,对教育官员而言,将资源集中到少数几个重点学校,无疑是“快出政绩、出好政绩”的重要途径。只要这种考核方法不改,教育官员的这种错误的政绩观就不会消除,某些地方的教育官员就难彻底放弃只重点扶持几家重点学校这样的追求政绩的发展途径。

  专家简介

  纪大海,1951年生,四川省教育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研究员。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四川省人才学会副会长等职。出版专著《学校关系大转型》、《德育新视点》、《新型人才》等。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人才研究》、《中国人才》、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全国权威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并主编《中国教育热点难点研究丛书》、《21世纪人才教育丛书》、《教育人才学》等。以上1/3论文、著作相继获省级(含省政府)优秀成果奖。  

  链接
  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


  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在层次上是不同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教育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最高层次,素质教育相对全面发展教育而言是隶属层,它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必经阶段。需指出的是,尽管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不属于同一层次的东西,但我们却坚信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承认这一点,既可使我们的教育目标不被降低,教育行为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又可找到废除“应试教育”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的理论前提是教育的平均发展理论。世俗的通才教育观渴望每个人对每门科学都能很好地掌握并应用,每种素质都能而且必须得到平均的发展,最终成为通才、完人。这种结果绝非素质教育所追求的。因为这种全面是面面俱到、不分主次、不讲差异的全面。素质教育则是通盘地、立体地、辩证地考虑人的素质发展,它坚决反对平均主义。素质教育和通才教育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平均”与“全面”的差异。

  素质教育≠非智力教育

  非智力教育的确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并不等同于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包含非智力教育与智力教育两个部分。如果片面地将素质教育理解为非智力教育,那么智力教育又将置于何处?如果过分地强调非智力教育,那么中国教育很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重非智力教育轻智力教育,弱化教育对人类知识的传递功能,使人类优秀文化失传。但可以肯定,非智力教育抓得好的不一定是成功的素质教育,非智力教育抓得不好的则一定是不成功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否定考试

  考试是一种手段,它不是划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标准。考试不等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也可以用考试。素质教育要否定的是“应试教育”,而不是考试。与“应试教育”不同的是,素质教育注重考试功能的全面发挥,追求考试的正面效应,使之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赞成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更不赞成把学生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校长、学校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而是将考试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改革和完善考试的内容和方法,进而推动教育评价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