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应用题型-4

[复制链接]

224

主题

887

帖子

5704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2191 点
金币
100
注册时间
2011-3-7
最后登录
2016-7-9
在线时间
331 小时
听众
5
收听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8 1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4)
14  盈亏问题【含义】    根据一定的人数,分配一定的物品,在两次分配中,一次有余(盈),一次不足(亏),或两次都有余,或两次都不足,求人数或物品数,这类应用题叫做盈亏问题。 【数量关系】  一般地说,在两次分配中,如果一次盈,一次亏,则有:                          参加分配总人数=(盈+亏)÷分配差              如果两次都盈或都亏,则有:                          参加分配总人数=(大盈-小盈)÷分配差                          参加分配总人数=(大亏-小亏)÷分配差 【解题思路和方法】  大多数情况可以直接利用数量关系的公式。 例1    给幼儿园小朋友分苹果,若每人分3个就余11个;若每人分4个就少1个。问有多少小朋友?有多少个苹果?解   按照“参加分配的总人数=(盈+亏)÷分配差”的数量关系:(1)有小朋友多少人?  (11+1)÷(4-3)=12(人)(2)有多少个苹果?     3×12+11=47(个)                                答:有小朋友12人,有47个苹果。例2    修一条公路,如果每天修260米,修完全长就得延长8天;如果每天修300米,修完全长仍得延长4天。这条路全长多少米?解  题中原定完成任务的天数,就相当于“参加分配的总人数”,按照“参加分配的总人数=(大亏-小亏)÷分配差”的数量关系,可以得知原定完成任务的天数为  (260×8-300×4)÷(300-260)=22(天)这条路全长为           300×(22+4)=7800(米)                                   答:这条路全长7800米。例3    学校组织春游,如果每辆车坐40人,就余下30人;如果每辆车坐45人,就刚好坐完。问有多少车?多少人?解  本题中的车辆数就相当于“参加分配的总人数”,于是就有(1)有多少车?  (30-0)÷(45-40)=6(辆)(2)有多少人?   40×6+30=270(人)                                   答:有6 辆车,有270人。        15  工程问题【含义】    工程问题主要研究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这类问题在已知条件中,常常不给出工作量的具体数量,只提出“一项工程”、“一块土地”、“一条水渠”、“一件工作”等,在解题时,常常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 【数量关系】  解答工程问题的关键是把工作总量看作“1”,这样,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的倒数(它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进而就可以根据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列出算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总工作量÷(甲工作效率+乙工作效率)
【解题思路和方法】  变通后可以利用上述数量关系的公式。 例1     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要1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要15天完成,现在两队合作,需要几天完成?解  题中的“一项工程”是工作总量,由于没有给出这项工程的具体数量,因此,把此项工程看作单位“1”。由于甲队独做需10天完成,那么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0;乙队单独做需15天完成,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5;两队合做,每天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的(1/10+1/15)。由此可以列出算式:       1÷(1/10+1/15)=1÷1/6=6(天)                                     答:两队合做需要6天完成。例2    一批零件,甲独做6小时完成,乙独做8小时完成。现在两人合做,完成任务时甲比乙多做24个,求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解  设总工作量为1,则甲每小时完成1/6,乙每小时完成1/8,甲比乙每小时多完成(1/6-1/8),二人合做时每小时完成(1/6+1/8)。因为二人合做需要[1÷(1/6+1/8)]小时,这个时间内,甲比乙多做24个零件,所以(1)每小时甲比乙多做多少零件? 24÷[1÷(1/6+1/8)]=7(个)(2)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7÷(1/6-1/8)=168(个)                                    答:这批零件共有168个。解二  上面这道题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计算:两人合做,完成任务时甲乙的工作量之比为  1/6∶1/8=4∶3由此可知,甲比乙多完成总工作量的  4-3  /  4+3  =1/7                                所以,这批零件共有    24÷1/7=168(个)例3    一件工作,甲独做12小时完成,乙独做10小时完成,丙独做15小时完成。现在甲先做2小时,余下的由乙丙二人合做,还需几小时才能完成?解  必须先求出各人每小时的工作效率。如果能把效率用整数表示,就会给计算带来方便,因此,我们设总工作量为12、10、和15的某一公倍数,例如最小公倍数60,则甲乙丙三人的工作效率分别是60÷12=5    60÷10=6    60÷15=4           因此余下的工作量由乙丙合做还需要      (60-5×2)÷(6+4)=5(小时)                                       答:还需要5小时才能完成。例4    一个水池,底部装有一个常开的排水管,上部装有若干个同样粗细的进水管。当打开4个进水管时,需要5小时才能注满水池;当打开2个进水管时,需要15小时才能注满水池;现在要用2小时将水池注满,至少要打开多少个进水管?解  注(排)水问题是一类特殊的工程问题。往水池注水或从水池排水相当于一项工程,水的流量就是工作量,单位时间内水的流量就是工作效率。要2小时内将水池注满,即要使2小时内的进水量与排水量之差刚好是一池水。为此需要知道进水管、排水管的工作效率及总工作量(一池水)。只要设某一个量为单位1,其余两个量便可由条件推出。
我们设每个同样的进水管每小时注水量为1,则4个进水管5小时注水量为(1×4×5),2个进水管15小时注水量为(1×2×15),从而可知
每小时的排水量为    (1×2×15-1×4×5)÷(15-5)=1即一个排水管与每个进水管的工作效率相同。由此可知
一池水的总工作量为   1×4×5-1×5=15   又因为在2小时内,每个进水管的注水量为  1×2,    所以,2小时内注满一池水至少需要多少个进水管?  (15+1×2)÷(1×2)=8.5≈9(个)                             答:至少需要9个进水管。     16  正反比例问题【含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即商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正比例应用题是正比例意义和解比例等知识的综合运用。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反比例应用题是反比例的意义和解比例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数量关系】  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是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许多典型应用题都可以转化为正反比例问题去解决,而且比较简捷。 【解题思路和方法】  解决这类问题的重要方法是:把分率(倍数)转化为比,应用比和比例的性质去解应用题。正反比例问题与前面讲过的倍比问题基本类似。
例1    修一条公路,已修的是未修的1/3,再修300米后,已修的变成未修的1/2,求这条公路总长是多少米?解  由条件知, 公路总长不变。原已修长度∶总长度=1∶(1+3)=1∶4=3∶12
现已修长度∶总长度=1∶(1+2)=1∶3=4∶12
比较以上两式可知,把总长度当作12份,则300米相当于(4-3)份,从而知公路总长为                                   300÷(4-3)×12=3600(米)                                    答: 这条公路总长3600米。例2    张晗做4道应用题用了28分钟,照这样计算,91分钟可以做几道应用题?解  做题效率一定,做题数量与做题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设91分钟可以做X应用题  则有  28∶4=91∶X28X=91×4    X=91×4÷28     X=13                                    答:91分钟可以做13道应用题。例3    孙亮看《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每天看24页,15天看完,如果每天看36页,几天就可以看完?解  书的页数一定,每天看的页数与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关系设X天可以看完,就有  24∶36=X∶15   36X=24×15   X=10                                    答:10天就可以看完。例4    一个大矩形被分成六个小矩形,其中四个小矩形的面积如图所示,求大矩形的面积。
A                                                 25
20
36
B
16
             解   由面积÷宽=长可知,当长一定时,面积与宽成正比,所以每一上下两个小矩形面积之比就等于它们的宽的正比。又因为第一行三个小矩形的宽相等,第二行三个小矩形的宽也相等。因此,A∶36=20∶16        25∶B=20∶16   解这两个比例,得  A=45  B=20        所以,大矩形面积为  45+36+25+20+20+16=162                                        答:大矩形的面积是162        17  按比例分配问题【含义】    所谓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分成若干份。这类题的已知条件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用比或连比的形式反映各部分占总数量的份数,另一种是直接给出份数。 【数量关系】  从条件看,已知总量和几个部分量的比;              从问题看,求几个部分量各是多少。  总份数=比的前后项之和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把各部分量的比转化为各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把比的前后项相加求出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以总份数作分母,比的前后项分别作分子),再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分别求出各部分量的值。例1    学校把植树560棵的任务按人数分配给五年级三个班,已知一班有47人,二班有48人,三班有45人,三个班各植树多少棵?            解  总份数为           47+48+45=140                     一班植树    560×47/140=188(棵)                     二班植树    560×48/140=192(棵)                     三班植树    560×45/140=180(棵)           答:一、二、三班分别植树188棵、192棵、180棵。例2    用60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三条边的比是3∶4∶5。三条边的长各是多少厘米?            解  3+4+5=12    60×3/12=15(厘米)  60×4/12=20(厘米)                60×5/12=25(厘米)            答: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是15厘米、20厘米、25厘米。例3    从前有个牧民,临死前留下遗言,要把17只羊分给三个儿子,大儿子分总数的1/2,二儿子分总数的1/3,三儿子分总数的1/9,并规定不许把羊宰割分,求三个儿子各分多少只羊。            解  如果用总数乘以分率的方法解答,显然得不到符合题意的整数解。如果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则很容易得到   1/2∶1/3∶1/9=9∶6∶2         9+6+2=17    17×9/17=9   17×6/17=6    17×2/17=2            答:大儿子分得9只羊,二儿子分得6只羊,三儿子分得2只羊。例4    某工厂第一、二、三车间人数之比为8∶12∶21,第一车间比第二车间少80人,三个车间共多少人?
   人  数   80人一共多少人?
对应的份数
   12-88+12+21
             解  80÷(12-8)×(8+12+21)=820(人)                                       答:三个车间一共820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