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生新闻应当警惕的几个误区

[复制链接]

118

主题

117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1282 点
金币
1070
注册时间
2005-3-16
最后登录
2018-9-28
在线时间
2 小时
听众
3
收听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6-8 10: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民生新闻,可能是近来电视新闻从业者最频繁使用的一个新词。从字面上理解,民生新闻,即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从电视新闻从业者的角度来看,民生新闻就应该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

无可否认,民生新闻的出现改变了电视新闻的常态,与原来追求大而全且形而上的新闻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民生新闻自诞生以来却始终缺乏一个准确的定义,以至于部分民生新闻相继走入误区,成了“市侩新闻”,通篇充斥着邻里纠纷、街头闹剧、奇闻趣谈,等等。诚然,这样的新闻有其可视性,但当新闻变成了无厘头小品时,试问,这样的“民生新闻”是否还具备媒体发布的权威与公信?民生新闻是不是就应该等同于“花边新闻”?



民生新闻 绝非街头闹剧

电视新闻因为其快捷、直观,相对于纸质媒体而言,其受众更广,影响力也相应更大。然而电视艺术却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特别是对于新闻而言,它不能像纸质媒体那样留存供人回味,而使受众获得长久的,可持续的感受,新闻一旦播出就意味着结束。民生新闻更是如此,虽然事关民生小事,但部分面目可疑的“民生新闻”却显得先天缺“钙”,其原因就在于新闻选题太过于迎合观众而显得琐碎、表浅。

如今,部分民生新闻中最常见的题材就是街头闹剧,比如打架、跳楼、纠纷,等等。在这些新闻中,记者恍若是一名旁观者,自然主义地记录下一段又一段火爆的街头闹剧,而这些闹剧又是无所谓对错,也没有结果。这样的东西对电视台的“收视率”也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但是,除了“收视率”以外,究竟还有何价值?

首先,它不符合新闻事件的报道原则与规律,甚至根本不具有当作新闻播发的必要条件,它存在的目的就是为市民提供茶余饭后的感官刺激。这样的报道无疑是民生新闻最大的一个误区!

民生新闻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新闻?我认为,评判的标准只有一个,即是否是受众真正关心的新闻?是否能引起社会反响?是否真正在关注民生?电视传媒采用平民化的视角后,摄像机真正应该面对的是社会的真实状况,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将新闻做成一面社会的反光镜,将新闻监督权与话语权交给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要以街谈巷议,张家长李家短,奇闻怪事等作为自己的噱头。

眼下,有的新闻媒体为争夺收视率拼命以融入百姓的方式直逼受众,这种方式将不可避免地走入一个彻底通俗的误区,到最终甚至会走向彻底庸俗化,这会直接导致电视新闻媒介的公信力下降,当新闻最终成为大众娱乐化小品时,传媒至关重要的社会监督与权威发布的作用就会变得如同虚设。



客观报道 防止新闻异化

什么是民众最为关心的新闻?我认为最好的新闻就是新闻事件本身足以传达一切必要的有效信息。然而,有的记者为追求“收视率”的轰动效应,竭尽所能变换招式,以主观意识片面解读新闻事件,使得新闻事件本身的逻辑力量被淡化,甚至被异化。这对于传媒的公信力影响几乎是致命的。

还有的记者总是站在一个裁判的位置上,一经把握不当就导致报道失实,引来大量麻烦。在成都曾有一起民工跳楼讨薪事件,当时有多家新闻单位前去采访。一家媒体以影响公众安全为由,声称民工为吸引媒体关注,进行“跳楼秀”表演,极尽调侃挖苦之能事;而另一家媒体则以民工讨薪无着,无奈爬上高楼为题,呼吁建立诚信体制。两条新闻虽然报道的是同一件事,但却产生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受众也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但孰是孰非,却始终难以断言。

民生新闻的一大特点,也就是在于它的新闻采访对象往往为社会底层相对“弱势”的群体,而采访的事件,又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面对这些“弱势”的采访对象和这些公说公有理的新闻事件时,记者无疑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因此很容易会造成记者身份的“错失”,以至反映事件不客观,盲目情绪化,甚至产生信息误导。当前,对于如日中天的民生新闻,我认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有效地评判其应有的价值取向,避免记者武断的话语权垄断,而应准确地找到自己真实的位置。



真实全面 事实不容戏说

民生新闻出现后,新闻似乎就褪去了它神圣且神秘的光环,由原来的高不可攀变成了如今百姓人家的喜怒哀乐。然而,正是由于民生新闻题材多为市民生活小插曲,加上有的主持人无端戏说,使得部分新闻表现出“娱乐化”的倾向,新闻应有的权威与风骨变成了无厘头的搞笑版本。事实上,民生新闻所改变的应该只是新闻单位由抬头望天变为低头看路,好新闻的价值与取向不应该变,新闻的主流思想性质也不应该有丝毫改变。

如今,随着民生新闻的“泛娱乐化”,部分“新闻”更是变成了老百姓八竿子都够不着的明星绯闻逸事。媒体不厌其烦地追星自然是出于收视率的客观需要,但记者将追星新闻做得“烩不厌精”,则很容易使受众产生民生新闻名存实亡的想法。而这些新闻本身由于受其新闻性的局限性,媒体在制作中也就加入了大量的特技动画,灌音乐,加评论,如此等等,将一条明星日常活动的简短信息做得声势浩大,下大力气制作这样的新闻是有悖于民生新闻初衷的。

我认为,在民生新闻的制作过程中,不要加入太多大杂烩式的东西,调料与主食应该分清,让新闻事件本身出来说话,而不是让记者或明星去喋喋不休。真实、全面、权威的新闻才是吸引观众最大的本钱。



必须贴近 但应远离浮尘

如今,民生新闻成为了公认的市场“大蛋糕”,但由于入门门槛较低,加之市场容量有限,很容易导致同城各电视台的新闻同质化,面孔相似,内容相似,就连叙事方式都十分雷同,这使得电视新闻在分配市场份额的同时,缺乏一个更大的未开发的受众群的支撑,各电视台新闻所竞争的,只是分配这些有限的观众。如何吸引更多的观众,如何让自己的民生新闻一枝独秀,需要的不仅是创新,更应该少炒作概念,扎扎实实地在利用好新闻来做文章。

新闻传播的主要目的是快捷而真实地传递信息,其本质属性是当好喉舌,维护本阶级、政党、社会集团的利益。民生新闻将新闻视角从枯燥的会议数据中解放出来,让新闻一下子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其初衷应是新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新闻回归本体。但是,新闻不能“草船借箭”。新闻单位本身也不能成为一个解决矛盾纠纷的场所。树立权威,发布客观真实的新闻,让电视民生新闻具有更高的公信力,才是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民生新闻其面纱初揭,其未来还存在着许多难以逆料的变数,但关注民生是符合党的亲民政策的。我认为目前各传媒要把民生新闻这个蛋糕做大,就得放弃部分眼前利益,不做或少做一些街谈巷议的无聊“新闻”,不赚噱头,确立传媒的社会责任意识,夯实基础远离浮尘,保持新闻应有的品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