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高县金线岭网友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9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央部门今起公布三公经费 社会呼吁账本细化

[复制链接]

224

主题

887

帖子

5704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2191 点
金币
100
注册时间
2011-3-7
最后登录
2016-7-9
在线时间
331 小时
听众
5
收听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19 22: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央部门今起公布三公经费 社会呼吁账本细化来源:中国经营网  时间: 2012-07-19 10:47   作者:  字体:    

昨日,新华社和南水北调办公室率先公布了2011年三公消费情况,成为前两个公开三公消费的中央部门。
[img][/img]
  此外,标准不规范还造成各地统计缩水现象严重。比如一些地方统计公务车时,只包括政府部门公务用车,不包括司法机关、人大、政协机关、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享受财政补贴或政策优惠购置的公务用车,这样公开的公车数量大幅缩水,公车购置及运行经费也比实际支出大大减少。
  今年6月27日,6月27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时表示,“三公经费”概念不清晰、口径和标准不规范,不利于发挥约束和控制作用,容易造成公众误读。
  不少专家表示,“三公经费”账目公开时应该更加详细,要有总体数据,还要有数据得出的过程,而目前更需要细化和明确“三公经费”的概念和标准。
  专家称应推进审查已公开三公经费合理性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近段时间,公众对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即“三公经费”)的公开颇多关注。
  6月27日,审计署公布了对于50个中央部委及多家央企2011年的审计报告。这些报告披露了部委、央企滥用公共财政的诸多乱象,其中三公消费超标、以项目名义发放员工福利等问题严重。审计结果暴露出,公布后的三公经费在使用过程中的弊端仍未剔除,社会各界更是对公布“三公经费”质疑声不断。
  继中央部委公布“三公经费”两年后,将于10月1日实施的《条例》,明确规定了县级以上政府需将“三公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并定期公布。有专家表示,人们对“三公经费”公开的意义都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此次将范围扩展到县级以上政府更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要真正实现“三公经费”公开的目标,切实发挥“三公经费”公开的应有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应推进“三公经费”公开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副院长李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三公经费”难公开,主要是我国现有的财政支出预算体系中,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设计中并没有专门的“三公”经费科目,需要做一些调整。李燕说,“三公经费”反映花钱的具体用途,应主要通过经济分类的科目反映出来,但在部门预算相关表格的内容设计上并不是与科目设计一一对应,“如目前的预算编制中并没有公务接待这个科目,因此只能在一些具体的项目中整理得出,在做一些调整后才能拿出数据。这也说明一些改革措施有待进一步深入。”
公车消费仍是新华社三公消费的大头。2011年,新华社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2616.26万元。主要用于新闻宣传、采访报道等车辆开支。报告称,由于新闻宣传、采访报道工作的时效性、特殊性较强,加之各类突发事件较多,车辆使用率高、消耗大。截至2011年底新华通讯社本级及所属事业单位用财政拨款资金购置的公务业务用车共计432辆,其中:本级98辆,国内分社76辆,驻外分社258辆。2011年更新、购置了52辆,更新、购置费支出1636万元。
  此外,新华社2011年公务接待费288.74万元。主要用于来华参加新闻通讯国际交流团组、发展中国家新闻代表团和业务技术人员培训等外事接待费用以及其他公务接待。
  南水北调办2011年的公务接待费支出42.57万元。主要用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机关和事业单位与相关单位交流业务工作及接受工作检查指导等发生的接待支出,包括会场租赁费、工作餐费等。
  2012年,新华社三公消费有所上涨,财政拨款预算5381.37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1800.00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3288.45万元,公务接待费292.92万元。新华社解释称,2012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总额比2011年实际支出数增加880.12万元,主要由于国家政策原因,2011年新华通讯社国内未购置车辆。
  南水北调办2012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则与2011年预算持平,为313.05万元。
  标准模糊 监督乏力 社会呼吁账本细化
  目前公众普遍认为“三公”消费包括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但对于“三公”经费,业内外至今仍缺乏统一明确的衡量标准。这使得各方对于“三公”经费总量判断不准,进而影响到对其费用的控制和约束。
  据人民网报道,学者认为,由于标准不规范以及没有实现全程透明公开,导致目前相当多数“三公”开支尚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
  对外经贸大学公管学院副教授李长安认为,目前的“三公”定义太窄,不能全面反映政府非公务性活动全部支出。比如没有包括国内旅游经费、非公务接待性内部吃喝经费,特别是没反映公物私用情况。
此外,标准不规范还造成各地统计缩水现象严重。比如一些地方统计公务车时,只包括政府部门公务用车,不包括司法机关、人大、政协机关、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享受财政补贴或政策优惠购置的公务用车,这样公开的公车数量大幅缩水,公车购置及运行经费也比实际支出大大减少。
  今年6月27日,6月27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时表示,“三公经费”概念不清晰、口径和标准不规范,不利于发挥约束和控制作用,容易造成公众误读。
  不少专家表示,“三公经费”账目公开时应该更加详细,要有总体数据,还要有数据得出的过程,而目前更需要细化和明确“三公经费”的概念和标准。
  专家称应推进审查已公开三公经费合理性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近段时间,公众对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即“三公经费”)的公开颇多关注。
  6月27日,审计署公布了对于50个中央部委及多家央企2011年的审计报告。这些报告披露了部委、央企滥用公共财政的诸多乱象,其中三公消费超标、以项目名义发放员工福利等问题严重。审计结果暴露出,公布后的三公经费在使用过程中的弊端仍未剔除,社会各界更是对公布“三公经费”质疑声不断。
  继中央部委公布“三公经费”两年后,将于10月1日实施的《条例》,明确规定了县级以上政府需将“三公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并定期公布。有专家表示,人们对“三公经费”公开的意义都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此次将范围扩展到县级以上政府更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要真正实现“三公经费”公开的目标,切实发挥“三公经费”公开的应有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应推进“三公经费”公开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副院长李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三公经费”难公开,主要是我国现有的财政支出预算体系中,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设计中并没有专门的“三公”经费科目,需要做一些调整。李燕说,“三公经费”反映花钱的具体用途,应主要通过经济分类的科目反映出来,但在部门预算相关表格的内容设计上并不是与科目设计一一对应,“如目前的预算编制中并没有公务接待这个科目,因此只能在一些具体的项目中整理得出,在做一些调整后才能拿出数据。这也说明一些改革措施有待进一步深入。”
其次,应推进对已公开的“三公经费”的审查,包括审查其真实性、合法性与合理性,从中发现“三公经费”制度运作乃至整个政府行政运作中的问题,探讨治理、改进的对策。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认为,这个工作必须由专门的机构来做,除了切实加强各级人大财政预算专门委员会的审查力度外,还应鼓励相关民间组织来从事这项工作。
  再者,惩罚机制虽明确,还应执行到位。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有了条例还不够,更重要的还是执行到位。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也表示,《条例》现在还是粗线条的,有待出台更进一步的细则,才能更好地做到执行与惩处。
  最后,需要健全、完善整个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特别是政务公开制度,包括整个预算决算的公开制度、政府重大决策内容和过程的公开制度、行政立法和执法信息的公开制度。为此,姜明安认为,必须制定统一的政务信息公开法,并建立人民法院对政务信息公开行为的司法审查和监督制度。没有整个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三公经费”公开制度的孤军深入难以取得全面和持久的成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微信

0

主题

281

帖子

5287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1529 点
金币
100
注册时间
2007-9-5
最后登录
2014-3-7
在线时间
155 小时
听众
5
收听
0
2
发表于 2012-7-20 12:33 | 只看该作者
以后不准坐劳斯,只准坐保时捷,宝马之类的,吃饭不准吃鱼翅,熊猫肉,其它只能在国保二类以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