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宾教育炸弹:宜宾教育为什么?
宜宾为什么 A家长篇
宜宾的教育水平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近几年来,宜宾大量的优秀学生和大把的人民币流向成都、绵阳等教育强市,早已引得民间议论纷纷。难道宜宾的学生非得到外地才能成才吗?宜宾的教育究竟差在哪里?虽然有关部门也讲了不少原因,但家长也有自己的看法。 差在观念上
刘老师是某大学的物理老师,孩子在宜宾中考的成绩是640多分。但刘老师和孩子还是选择了到绵阳读高中。他说,学校不少同事都有把孩子送到外地好学校去的想法。宜宾这几年高考录取率不高,考进名牌大学的更少,不能把孩子耽误了。
刘老师认为,宜宾的教育差就差在观念上。素质教育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怎样把素质教育和提高录取率结合起来,宜宾没有找到方向。成都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讲奥数,一直到高中,各种补习班虽然收费高,但仍然火得很。绵阳分快慢班,实行淘汰制,非常明确。说是要重视素质教育,结果宜宾的教育效果并不好,高考成绩仅靠一两个中学里的少数学生来支撑,成了片面升学,反倒是那些抓学习和考试的学校高考成绩好,成了全面升学,你能说他们不是素质教育吗?于先生的女儿是今年中考的全市第8名,他认为宜宾不搞奥数,高考时学生就难拿高分。他不愿耽误孩子今后的发展,于是花钱把孩子送到成都树德中学去了。 差在体制上
周女士的儿子是重点中学高三的学生。曾到绵阳去了两个月,因孩子不习惯那里的生活又回到宜宾。周女士的感受是,宜宾收的议价生太多。绵阳学校一个班40多个学生,宜宾一个班60多个学生,老师也没有精力管,但学校说是上级的要求,学校也无可奈何!宜宾教育界对目前的现状好像并不紧张,还是慢节奏,也没有向市民宣传要采取那些措施来改变这个状况。 差在自大上
徐女士是公司的管理人员,儿子在重点高中的精英班读高三。她说,每年高考后,宜宾的两个重点学校都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取得了如何好的成绩,列了不少第一,让人看不懂。但事实上能考上清华北大的有几个?更令人担忧的是学校并不愿正视差距,而是自我安慰,自我满足。她说,每学期有两次家长会,从班主任到年级主任,都是讲学校如何好,根本没给家长发言的时间。家长们要主动与老师勾通,但人家是爱理不理,官腔十足。冯先生的儿子是前几年宜五中中考第一名,去年9月家长与学校商量儿子调班时,受不了学校的官腔,一气之下转学走人。 差在敬业上
肖女士的女儿去年635分考入某重点高中两个月后,就转到绵阳去了,家长去向老师说转学一事时,老师居然还不了解这名学生的基本情况。一位高三精英班的学生说,有的老师上课一会儿就打哈欠,怀疑是晚上打麻将太久了。有的老师好像没备课,在黑板上演算题时常出错。晚自习时老师就抓紧时间改作业,学生问作业就不耐烦。 差在管理上
周女士说,她儿子是高三尖子班的,班上晚自习秩序不好,大声讲话老师也不管。一位高一的女生说,小班的课堂纪律和晚自习秩序还可以,但其他班,尤其是那些议价生,纪律就差多了。老师也不怎么管。赵新同学今年中考是659分,现在绵阳东辰读书。她说,学校管理很好,也管得很细,晚上11点熄灯,不准学生“开夜车”,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好接受。女儿说,学校抓得很紧,但给学生的时间比较多,与宜宾初中教学给学生时间少不一样。
家长的期盼
小小的孩子,就远离父母到外地求学,其实并非家长所愿。记者在采访中,不少家长都是工薪阶层或一般公务员,虽然多数的孩子成绩优秀,转学交择校费的不多,但生活、住宿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个体户吴先生说,如果宜宾的教育能搞好,孩子在父母身边就能受到好的教育,又何必送到外地!宜三中的刘老师希望政府要改善教育大环境,教育部门稳定好老师队伍,宜五中的杨老师说,送孩子到外地就读,也是出于对宜宾教育水平的无奈,希望宜宾能尽快改变教育落后的现状,对想回来的学生给予理解和方便。 B教师篇
对宜宾教育的问题及症结所在,战斗在第一线的老师们无疑是体会最深刻、最有发言权的。很多老师主动发表他们对绵阳教育的认识和宜宾教育的看法。 众人所指:体制 体制 还是体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魏冰华老师  对于宜宾教育缺少竞争机制和环境,宜宾市一中语文高级教师魏冰华几乎是拍案而起、直言不讳,魏老师首先认为,指责的板子不该打到老师身上,这就象将军指挥的失误导致的战役失败不能归咎于士兵一样。一句话,魏老师认为宜宾教育的症结在于教育体制。 “在高考已经成为衡量各地教育准尺的情况下,社会对教育的比较已经不再是比上录取线的人数,而是比上重点、上名牌的人数。宜宾却没有明确的提目标,老师们也就很茫然。 ”非但如此,有些政策甚至是束缚了学校和教育的发展。比如,高中招生不能搞宣传,不准挖优生,而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只能填“国示”学校,不能直接填一、三中等学校,“国示”学校录取后,再由微机分配到一、三中等国示学校。这样的结果是,学生进不了自己想进的学校,学校也招不来自己想招的学生。
教师人才的引进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本地的不能挖,外地的又挖不来,束缚太多。还有,象一、三中这样的“国示”学校,想自己办初中培养生源也得不到政策允许。
宜八中一位有30年教龄的老师打进本刊热线说,现在重点高中的新进老师,川师、西师的不容易进去,即使来了按规定要倒乡下工作三年,但一些宜宾学院的毕业生到进了不少。另外有的公立学校后勤、教务、行政这一块的人多,一线老师人少。所以,这位老师认为,宜宾的教育要搞好,首先是局长、校长要懂行,搞不好工作就应让位。 不当政策贻误宜宾教育
对于一些遗留问题给宜宾教育带来的伤害,魏冰华老师显得犹为痛心。 前几年宜宾搞学校的强弱合并,极大的打击了一些初中、小学的积极性,是典型的倒退式“大锅饭”,直接削弱了优质生源,更导致大量学生流向外地,从而使得进入高中的优生减少。
宜宾教育受华而不实的所谓“素质教育”的折腾,使小学、初中教育受到重创。比如不准课外辅导、不准留课外作业等,导致高中无法获得大面积优生。 同时,宜宾近十年来热衷于搞名目繁多的教育科研等不切实际的东西而不注重发掘在本地行得通的经验。实际上,不可能有哪一种理论在教育上是万能的,很多专家的方法理论在现在看来都是闭门造车。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一般的初高中搞什么科研呢?而且有些还是任务。为什么不大力提倡老师研究一套实用的、适合自己的教书方法呢?
一位宜八中的教师告诉记者,以前,二、八、九、商职中都有高中,成立了各学科的中心组,到各校巡讲,统一出题考试,对提高教学是很有好处的。1995年高中初中分开后,一、三中的初中老师有的分流到初中学校,但也有不少初中老师就留在一、三中教高中,不知这个原因是否对宜宾的教育产生一些影响? 宜宾教育错过最佳发展期
同样来自宜宾市一中的元明(化名)老师认为,自1999年高校大扩招开始,各地的高中教育都迎来了一个发展期,绵阳抓住了,而宜宾错过了。 元明老师认为中考应该考两次,一次是初中毕业考试,一次是高中升学考试。现在考一次再加上“择校”等问题,实际上将进校的门槛降得很低。学生参差不齐,教师学生都累得不行,可成效却不大。 “外流”现象根源在于体制教师外流多是环境所迫
魏冰华老师则说,他知道有些在一、三中很一般的老师到成都、绵阳去发展得很好。他反问,这是不是有“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之嫌?教师的疾苦是否真正得到关心过?以宜宾市一中为例,解放后至今在校内居住的老师住房最宽的才80多平米,很多新来的老师没住房,他们能不走吗?而一些教不好书、不用心教书的人却担任各级领导,在教师的能力上把关不严,现在新进的老师很多都不能胜任高中的教学工作。“教师需要的是公平、公正、工作环境和人尽其才。” 元明老师则认为校长被束缚得太死,在选拔教师的问题上,教育局要审查其资格,实际上就导致很多区县老师进不来。 县区老师进宜宾比进成都、绵阳还难, 元明老师举了个例子。曾经有位江安的老师都到一中来上课了,而江安却坚决不给转人事关系,一中也无法接收。结果该老师去了绵阳,还带动了江安的一些老师、学生离开。尽管他没有转关系,对方学校只认人才,照样聘用,现在成了该校的骨干。现在有些区县上的骨干教师为进宜宾不得不在原学校辞职,另外再谋求到宜宾市的路子。 是窝里斗还是抱团打天下 英杰外国语学校的李宝辉副校长举了个例子很耐人寻思:在成都的一些名牌学校,老师的备课以及对考试的准备都是集体行动,高级教师和一般老师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很多,呈现一种“以老带新”的局面。他们讲究的是整体作战,共同促进本地教育的提升。 而反观宜宾呢,类似的教学交流活动很少,有的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为了一己私利,走走过场而已。 李副校长还有一丝担忧,宜宾会不会跟风绵阳?如果这样,将会永远是学别人的东西,永远落后于人。宜宾目前的紧要之处是提升教育质量,做自己的品牌。 C故事篇
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从读者发表看法的热情上,记者感受宜宾人对教育关注的热切和现状的困惑。其间发生的几个故事颇耐人寻味。 煞费苦心的母亲
从内江到宜宾工作的卢女士问记者,宜宾的教育情况如何?在全省可排第几位?现在我的孩子正在读初三,是否该让他到成都求学?这些问题让记者有点为难,因为记者也没有具体的数据来解答这些问题。
卢女士说自己的儿子在柏溪育才中学上初三,能在年级里排前10名以内。她对儿子的学习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暑假里,儿子到成都的一所学校补习回来后,却主动提出想到成都的学校上学,因为在补习班里,他感觉成都的同学学习习惯和风气很好,不像宜宾的同学总对学习不是很感兴趣,对学习以外的东西关注的更多。对于儿子的想法,她还是非常的犹豫,虽然在成都自己也有亲戚,儿子的自理能力也很强,但让儿子离开自己到外地读书,还是有些顾虑。孩子离开父母,孩子的心理成长和家庭观念、亲情的培养会是个什么情况,她心里还真的没有一点底?
记者不知道该如何帮助这位为孩子前途煞费苦心的母亲,但记者想到自己的孩子还有3年也要面对这个难题时,和她突然有了共同的语言,在电话里聊了30多分钟后,我也没有具体建议她是否该把孩子送出去,因为这实在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卢女士认为宜宾应该面对现实,象当年的绵阳一样知耻后勇,宜宾教育落后的原因就是信息闭塞。她还告诉记者,她已把孩子送到成都上学,成都的老师告诉她,儿子的基础还可以,但知识面不够宽,让自己没想到的是老师主动送课外书籍给儿子读。记者问她现在是否对自己做出的决定感到庆幸时,卢女士断然否决了记者的说法,她说父母都希望孩子在自己身边成长,以后孩子的路还不知道会如何? 状元父亲的担忧
9月9日下午1530,宜宾市1998年高考状元黄晓亮的父亲说虽然女儿现在从英国留学归来,已在北京当律师了,作为市民他一直很关心宜宾教育,他感觉宜宾教育质量在下降。他说,宜宾教育界应该反思。这位父亲说,学校风气很重要,在与老师摆谈中他发现校领导与老师关系不融洽。他还说,政府对教育重视不够,除了资金投入外,还要以在机制、体制方面进行改进。教育滑坡,宜宾能上一流大学的孩子越来越少,城市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氛围淡漠,会对不起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 骂娘的教师
9月9日上午8点,记者刚一上班,热线骤然响起,电话的另一端一个男子的声音十分刺耳:你他×的,你××些记者懂都×不懂教育,乱×说,你们晓不晓得绵阳尽是挖外地高二、高三的尖子生,它的成绩都是从其它地方挖来的,遂宁、广元等地的校长在全省基础教育会上指着他们的鼻子骂。你们媒体晓都×不晓的,这样乱报道,助长××歪风,帮人家反宣传,宜宾的好老师和好学生要被你们都误导出去。 一、两分钟的通话里竟然有5、6个十分不堪入耳的词语,把来电人的愤怒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面对一阵骂街式的宣泄,记者反问他绵阳教育如果是靠挖人而进步,那么宜宾为何不能挖人?宜宾的学生和老师外流在前,媒体报道在后,把学生老师的外流归咎媒体也有找替罪羊之嫌。不过记者还是耐心的告诉他要心平气和地讲出他对宜宾教育的意见和看法,甚至还邀请他到报社面谈。
该男子以:“算×了,我要上课”而拒绝。
虽然他不愿透露身份,但从交谈中能明显感到他是位老师。
下午记者再次电话联系这位老师,开始他的话中仍然以粗口表达着不耐烦和愤懑,但数量已开始减少。面对记者耐心的交流,这位老师转变了态度,从开始的不耐烦到后来的侃侃而谈。他说:宜宾教育存在人才流动机制的缺陷,去年南一中的几个老师跑到市一、三中,到现在还没解决编制。宜宾县的一位老师到宜宾几所学校都没解决编制问题,最后到绵阳东辰学校,学校重新给他建了档案。
这位老师还说,对外地教育也要客观看待,绵阳的高考成绩中有三分之二是靠补习生贡献的,就象我市有个学校考了900多个本科生,其中600多个都是补习生,去年光补习班就办了15个,耗费了不少的优秀师资力量。绵阳在教育优势明显后,可以花钱把外地的优等生挖来,承诺考一个清华、北大就奖励4.5万元。对外地学生、家长形成吸引力后,大量的中下等学生就给它带去大把的银子。
下午5点,让记者意外的事情出现了,这位老师再次主动电话联系记者,说他有最新宜宾高考教育的信息要告诉记者:前几天,市一中跑了20多个尖子生到绵阳和成都。市三中跑了3个学生又回来了。东街上有个招生点,对宜宾的高三学生考试,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300满分,280分以上免一切学费,280--270象征性的交一点,270--260分交2000元,260--250分交5000元。这样招来的免费生都是尖子中的尖子。
最后记者再次约这位老师面谈,他说骂了记者不好意思见面。记者直言他的愤怒表面是对文章的不满,实质是对宜宾教育的怒其不争。这位老师在电话那端没有提出异议。 D观点篇 看了“绵阳教育调查”只能说:如果我是宜宾教育界人士,我会特惭愧绵阳教育模式值得学习学习再学习宜宾教育投入与产出值得反省反省再反省 看了“绵阳教育状况调查”一文后知道了四川省2005年普通高考各市本科上线情况,但没有宜宾,希望刊登宜宾2005年高考情况和在全省的排名,这样我们才知道宜宾和绵阳的差距有多大! 这是宜宾人的悲哀!我对宜宾的教育深感失望…… 宜宾教育应该赶快转换机制,以人为本,创造条件,以实际行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采取措施,切实避免宜宾“家教”满天飞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扭转宜宾教育落后的被动局面 由《绵阳为什么》不由想到我们宜宾的教育,宜宾的教育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了 在第21个教师节之际,读了《绵阳为什么》,心中感慨万千,我为绵阳这个城市感到自豪,因为这个城市记录了我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绵阳这个教育之城是值得我们宜宾借鉴和学习的,正如你们所讲“读书之城,宁有种乎﹖”,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宜宾会做得和绵阳一样优秀。 看了《绵阳为什么》一文心里很是震动,这里想提几个为什么:1、首先宜宾的教育投入是全省的前几名,而教育成果却是不佳。2、多年的落后状况为什么没有得到有效改善。3、宜宾主管教育的部门为什么没有作出公开解释和承诺﹖ 我认为宜宾的教育人才流动机制太死了,一个城市在21世纪了居然还存在如此畸型的人才制度,教育落后就不奇怪了。宜宾教育要振兴,首先应改革人才制度,其次提高教育主体的素质和信心才行。 看了绵阳教育,很感人,我有以下感想:1、宜宾教育思想保守,均衡发展,未形成拳头产品式学校。2、人才政策有问题,绵阳可以要三无教师,宜宾各县老师却不能到宜宾市的学校工作。 原先觉得宜宾教育不好,但不知道这么差,宜宾老师十分爱打麻将,宜宾老师的水平太差,应该引进竞争,提高教师素质,办公室的几个同事的孩子都送到成都、绵阳读书去了。 一位读者发来电子邮件说:我们是否真正像绵阳那样,做到了领导重视教育?社会各届支持、关心教育?绵阳的市委市府领导可以为一个学校的一个具体问题,坐下来现场办公,倾力相助。宜宾教育的现状可能首要责任要从领导找起,建议市人大可就教育问题进行专题评议。 (以下观点摘自“宜宾泡菜坛”)
我一直都在想以五粮液的资金和实力为什么就不肯投资1、2个亿办一所一流的学校呢﹖(网友 店小二)
我认为绵阳的成功有以下原因:1、绵阳市委、政府把教育真正作为产业来搞,大力改善教育生态环境,全力打造绵中、南山这样的航空母舰,带动其他学校发展。打造名校的后果大量是吸引外地教育资源--名师、优生、“钱学生”,每年的教育消费达10个亿,就是对绵阳人民的最好回报。2、真正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有人事、财政的实权,不象宜宾是假打,无用的人当官的硬塞进来,教师奖励拉不开差距,且注重个人而忽视集体。3、各级行政官员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就是创造一个教育发展的环境,探索形成一套好的激励机制。对比绵阳,我们宜宾差得太远,特别是在机制、环境方面,的确应该反思。(网友 袁家洞)
这个咋说呢?应该说我们市的教育工作者每年是在按规定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顶多也就是在尽力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绵阳的教育工作者们是在拼了自己的老命的这样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所以,差别就这样出来了吧!
(网友 aska) 编后
《绵阳为什么》引起的强烈反响,让人感到教育业界人士和普通市民都对宜宾教育有太多的话要说。作为新闻报道,我们可以反映社会生活中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问题、现象,而不可能以一篇报道给问题开出一剂药方,把问题给解决了。
对于这篇报道的初衷,我们希望通过对绵阳教育的启示,给宜宾教育多一点借鉴。
如果我们大家都少一些牢骚,多一些建议和意见,只要我们宜宾人都来想办法,出主意,我们有理由相信宜宾教育一定可以重振雄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