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引用那伤,请走开!在2009-6-9 21:27:21的发言: 国家连黄金都开放了,为什么蚕茧不开放呢? 蚕茧没黄金那么管钱撒 !!!!!
国家放宽不放宽,那是国家的事。但是这两者根本不能混为一谈。
相对于农业其他经济作物(如烟、棉、麻),其他经济动物(如马、牛、羊),其他产品(如烟叶、水果、禽畜),而言,蚕桑业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一是产品经济价值高,不耐贮藏(与黄金相比,谁更耐储藏??)。鲜蚕茧是千家万户农民劳动的结晶和最终收获物,饱含了农民极大的投人和汗水。一般情况下,这个劳动产品成为商品之后,与粮食的比价高达1:10左右,与其他常见的经济作物的比价至少在3~5倍。而且,蚕茧是鲜活产品,既不能堆码,更不可存放,至多也只能摊放一天半日,然后加热干燥成干茧。不出卖,产品很快成为废物一堆,“皇帝的女儿”一天两天后便一文不值,成为破烂。这是同其他农副产品用途广,可食用、耐贮存的特性完全不同的,甚至根本就是鲜蚕茧独一无二的特性;二是产品消耗单一的特点。蚕茧只供缫丝使用,少有食用,对于农户而言,只能用于出售,少有自用。就是说,农民生产的蚕茧,最终只能销售给缫丝厂缫丝,经营蚕茧的部门和个人越多、渠道越乱,带来的中间环节费用也就越多,农民和工厂应得的利益就越少。此外,收购经营蚕茧的部门和个人增多必然形成众人抢茧的恶性态势,产出没有保障,既没有哪家单位愿意投入资金抓蚕桑生产发展、抓蚕茧质量的提高,也会导致蚕农养蚕不顾质量,蚕茧质量下降必然造成后工序环节生丝和绸缎质量的下降,产品质量的下降必然是失去市场。更为甚者,由于没有产出保障,那些唯利是图、不愿承担社会责任的“游商”在行情好时拚命抢茧、行情疲软时甚至可能不收购,最后必将导致蚕农“卖茧难”,进而出现砍桑毁园,而最终的结果是导致能给蚕农带来9000多万元收益、可提供1500多个就业机会、可出口创汇200多万美元的蚕桑业遭受“灭顶之灾”。同时,倘若真出现无人收茧、蚕农“卖茧难”的问题,必将形成农村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
,茧丝绸行业由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生产流程涉及农工贸多环节的特殊性,现在仍属于国家重点监管的四个特殊行业之一。因此可以说,正是基于丝绸行业的这种特殊性,对丝绸行业的管理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从业不易,毁之甚易,行业管理如果不注意到丝绸行业这种特殊性,一旦管理失控所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其他行业,放弃管理的决策者就会成丝绸行业毁灭的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