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连二赶三 于 2016-2-23 09:59 编辑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一种精神、一种企求、一种寄托、一种祝福,是华夏民族勤劳、勇敢、奋进、坚毅、拼搏精神的象征。中国是舞龙运动的发源地。在中国的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上下数千年,龙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千百年来,象征着吉祥喜庆、欢乐幸福的舞龙运动已经成为我国广大城乡喜庆佳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在高县,只要一说起耍龙灯,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天花坳”龙灯,特别是在那些古稀老人的口中,会津津乐道的给你讲出许多关于“天花坳”龙灯的故事。 历史缘由400年 “天花坳”位于乌蒙余脉兜字山下(又称豆子山),高县落润乡大楠村田坎上组,自明朝中期以来,该地就有了耍龙灯的习俗,至经已传承了400多年历史,“天花坳”龙灯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已经在当地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别是每年正月十五“烧龙灯”的热闹场面,更是吸引了十里八乡的群众前来观看,引得省、市、县诸多媒体争相报道。 相传公元1386年,正值明朝中期,四川地区发生大面积瘟疫,大量人口因疫死亡,造成十户人家九户空,人烟稀少的悲惨场面,位于川南地区的高县也未能幸免。面对良田沃土无人耕种,遍地芒芜的景象,明朝政府采取了从湖南、广东等地移民入川的举措,历经100余年的繁衍生息,川南高县地区人丁兴旺、人民安居乐业,高县落润乡田坎上组也从此开始了人类居住史。1615年的某一天中午,午后的天空突然出现一道彩呈祥光,随即一条真龙在田坎上组上空飞舞,当地民众纷纷目睹了这一景象。为了纪念这一时刻,当地民众自发捐钱捐物在当地一处叫李通湾的地方修建了庙宇,取名宏开寺,寓意国远大开,太平盛世、真龙常在的意思。从此之后的每年春节,当地百姓均以舞龙的形式来庆祝这一太平盛世。 1665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清军入关,南方张献忠迫于清政府的镇压退入四川,四川境内战祸连连,而高县境内却幸免于难,并无战事,当地民众认为这是“真龙”的保佑,遂把宏开寺更名民“毋庸寺”,寓意消灾免难,避免战乱。1765年,正值清朝盛世,当地知名人士曾焕飞等民众对“毋庸寺”进行修缮改建后更名为“文昌宫”,寓意文昌圣人管天下才能天下太平。1865年,清同治四年,当地群众张起忠、王正都、张起清、蒲永安、刘焕章等又从李通弯将文昌宫迁到距离李通湾几百米之外的天花坳进行了重建,自制了锣鼓等响器,从此天花坳文昌宫名号由此产生,并延用至今。
久负盛名广流传 从同治年间起,天花坳民众每年春节都会以舞龙的形式来纪念这一太平盛世,以舞龙的形式来纪念和传承龙的精神,祈求神龙保佑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从此以后,天花坳文昌宫龙灯远近闻名,十里八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相传兜字山下天星桥王家大地主当时是高县首富,每年都要专门下请柬邀请天花坳龙灯前去舞龙,且好茶好酒款待,专门设置舞台,还用各种烟花、火炮、“铁水花”、“竹筒花”等进行“烧龙灯”。王家为增加“竹筒花”的效果,还将腊肉皮加在“竹筒花”中用作添加剂,虽然焰火会更加漂亮,但如果落到人的肉体上,就会被烫伤起泡,所以其他龙灯都不敢登台表演,只有天花坳文昌宫的舞龙人精神旺盛,毫发无损。因此,天花坳的龙灯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当地民众、商界、政界知名人士的欢迎。 1945年,由当地名众钟文顺、周上宽、罗本利、黄民清、陈承会、周上伍、罗传炉等重新购置了钟鼓响器,每年春节都要组织舞龙人走乡串户朝贺乡邻民众,恭祝乡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当地民间还流传“送龙宝”、龙王收“干儿干女”、向龙王许愿等习俗,因此天花坳龙灯的干儿干女也遍及周边乡镇。每年正月十六是“送龙神”的日子,龙的干儿干女都会到天花坳拜祭龙神,并将龙神送回龙王庙,这一传统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原高县县委书记杨忠煌只要听说天花坳的龙灯进城,都要亲自主持接待工作。在高县的各类龙灯比赛中当然也少不了“天花坳龙灯”的身影,“天花坳”舞龙人以团结、勇敢的精神和一流的舞龙技术技压群龙,多次获得优秀名次,深受观众和评委的好评。特别是在罗场新街落成庆典上和柳湖公园的烟花晚会上,其他龙灯被烟花和焰火“烧”得不敢上场的情况下,天花坳龙灯的舞龙人依然精神抖擞,毫不畏惧,在“龙衣”被烟花烧得片甲不留的情况下,依然穿梭、奔跑于烟花之中,迎得了观众的喝彩声和呐喊声,天花坳龙灯由此更加名声大振。 1960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特别是在1960年-1963年期间,天花坳舞龙人只能啃树皮、吃草根,在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的情况下,实在没有力气舞龙,这流传百年的习俗不得不暂停。至到1964年,生活刚刚有所好转,天花坳的龙灯又再次在春节期间出现在乡亲们的眼前,为大家带来了节日的热闹。1966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天花坳文昌宫受到人为破坏,也没人敢提舞龙之事,在这十年间,周边乡邻因见不到天花坳龙灯而少了许多乐趣。 1978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了神洲大地,饱受十年动乱之苦的人们终于可以吃上了饱饭,人们为了庆贺只要有“大米、玉米两餐饭、麦草盖房一辈子”就是美好楚想的日子。天花坳的舞龙人又将“神龙”请出,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为周边乡邻送上祝福,在那时候,乡村田野都是舞龙人的足迹、街头巷尾都有天花坳龙灯的身影。特别是受改革开放影响,率先走上致富道路的人们,每年春节过后就会早早准备好烟花火炮,盼着天花坳龙灯的到来,且还要焚香烧纸举行隆重的接龙仪式,以此祈求能得到神龙的保佑。1980年,生产责任制下放时,田坎上组村民一直要求将原生产队的公房晒坝保留,作为耍龙灯的公共场所,天花坳龙灯也从此有了自己的舞龙场。自1988年—2004年间,在当地舞龙人周银高、钟全香、周培高、周均高、陈永会等人的带领下,先后三次对舞龙场地进行了修建。2013—2014年间,当地村民先后募集资金4.5万余元,对舞龙场进行了硬化,2015年春节,又募集资金2万余元,对文昌客龙王庙进行了修楫,恢复了“龙王”、“龙神”之位,再次提升了天花坳龙灯的知名度和观光度,每到民俗节日,前来上香朝拜的人们络绎不绝。 社会各界齐关注 长期以来,天花坳龙灯都受到了当地从商、从政、从军等各界知名人士的关注,每年都会捐资捐物支持灯会,亲自指导烟花晚会,只要是天花坳龙灯进城舞龙,大家都要出面接待。近年来,当地支部、村委也对天花坳龙灯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很好意见和建议,落润乡党委、政府也对天花坳龙灯进行了包装宣传,立足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进行了品牌打造。在2015年和2016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天花坳龙灯在舞龙场举行了文艺演出和焰火晚会,迎来了周边乡邻、社会各界人士前来观看,也引起了省、市、县新闻媒休的关注,华西都市报、宜宾晚报、宜宾新闻网等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各类网站纷纷进行了转载,那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场面让读者朋友和网友们无不惊叹。 文化底蕴百年传 天花坳龙灯是高县境内唯一有据可查且流传数百年的龙灯,自创办已来已经有很多的神奇故事和传奇故事在民间流传。当地舞龙人在地处偏远山区,平时没有业余时间培训的情况下,将舞龙习俗百年流传,他们追求的不是一流的舞技和舞艺、也不是金钱和名誉,而是让百年的文化得到传承、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就是现在的每年春节,当地村民都会主动的捐钱捐物支持办龙灯,舞龙人也从不需要任何报酬,舞龙所得收入均全部用于举办焰火晚会。让大家开开心心过春节、欢欢喜喜闹元宵,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长期以来,当地人民勤劳勇敢、民风朴实,安居乐业,风调雨顺,一批批的优秀人才和有志之士迈出山区,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成为了工、农、医、商、学军各界的精英,大家都相信这是得益于“神龙”的保佑。近年来,大楠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交通设施得到根本改善,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率先走了了脱贫致富的道路,2015年,大楠村被列入了市级“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与之相邻的振伍村也在精准扶贫工作上获得了省级领导高度重视,省、市领导多次光临指导。这让天花坳舞龙人更加精神鼓舞,士气高涨,相信“天花坳龙灯”的百年文化将会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舞出时代风采,舞出龙的神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