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纳印象》中提到,在参观一个少数民族的民居时,那家女孩子巧妙运用销售心理,用朴实诚恳的解说打动了所有游客,几乎每个人都慷慨地掏了腰包,购买她的那些叫做沙金的手镯、手链等商品。 在会心一笑中,我想起了去年夏天去云南旅游,做客傣家民居的情景。那天一大早从西双版纳州府景洪市出发,穿越市区,过谰沧江大桥往东,半小时功夫来到一个傣族村落。迎接我们的是一个苗条的傣族女子,不施粉黛,淡雅的衣裙。我注意观察了她的腰,有一串钥匙。在车上时导游就解说了,腰间挂了钥匙的“稍多尼”是结了婚的,没挂钥匙的自然是非婚女子了。 眼前这位女主人,面带微笑,落落大方,一边介绍杆栏式的木屋,一边把我们让进二楼的客厅。接受过客厅中央吉祥柱的祝福(每一个来宾都摸一摸它)后,我们围着女主人席地而坐,在她面前的小桌上盖着玫瑰色金丝绒布,来不及细想,女主人已经麻利地递上早已准备好的糯米香茶。导游给我们讲过,傣族尊老爱幼,婚俗是男到女家,干三年苦力后就享福了。女主人说她的那个他已经苦去甘来,从奴隶到将军了。但是三年苦力什么都得干,什么都干过,种庄稼,割橡胶,还要去淘金。她还说当年戴眼镜的知青把傣族儿女带进小康,留下来的都当官官了,眼睛不时地瞟着我们当中那个戴眼镜的小伙子(后来离开时她还对他说:留下来支援边疆吧,不用做苦力,教我们的孩子学文化)。 并不纯正的普通话,略带点乡音,却那么动听,娓娓道来,就象在唱歌一样。她给我们看她身上的首饰,说都是用男人们做苦力时淘来的沙金自己加工制作的,他们附近的村寨都有一些类似的首饰,今天知道家里有客人来,就都集中到这里来了。 说话间,只见她揭开小桌上的玫瑰色金丝绒布,琳琅满目的各类金银首饰一下子呈现在我们眼前。大家不约而同的惊呼,是对女主人此前所有铺垫的最好肯定,而最好的奖赏就是选购它们。虽然价格不匪,我还是捧了个场,选了三个白金手镯,孩子要了个银碗银勺。 这些东西凝聚着多少血汗,都是那个傣家女子给灌输的,而且真的感动了。当时很珍视它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放在自己认为最安全的行囊里。返回之后却搁置在某个角落,一放就是一整年。说实话,这些东西工艺上并不精致,但作为一个纪念,它们还会继续睡大觉,说不定若干年后成为古董了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2 11:19:1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