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刘允嘉散文诗的独立审美
——读散文诗集《三月的洞箫》
初春的太阳雨光波飘逸,温柔得清亮醉人。我在书房的阳台上,捧着《三月的洞箫》,读洒在书上的阳光和美丽的诗语。忽然想到,读诗在现代生活里已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我们的灵魂在忙碌的行色中总是与诗擦肩而过。诗是灵魂的独唱。读诗人刘允嘉先生这本令我愉情而共鸣的散文诗集,透过清雅灵秀的或长或短的文字,我聆听到诗人灵魂深处的颤音。这是成熟的灵魂穿越五十年文学创作的风雨在用心和血独自韵吟,象夜莺将荆棘扎入胸膛,带着胸口的殷殷血迹在夜色中歌唱。这是诗人走过矜持不苟的一段漫长人生,内心忍受不甘伏枥的精神煎熬,在苦涩生活和复杂感情难以挽留青春,期翼希望的过程中,折射出一个时代和个人思考的美丽诗情。
刘允嘉先生是一个执著的诗者。他的诗歌风格、创作水平,早已获得诗坛和评论界的高度评价。我与允嘉先生交谈他的作品感受到:允嘉先生一生沉缅诗与散文诗的欣赏与创作之中,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自觉行为,是一种与生俱来、与生俱去的本能。所以长期以来,诗歌是唯一给他生活带来快乐和快感的精神慰籍。也许是允嘉先生少小离家,从西蜀成都去渤海之滨的天津海校读书,随后十年时间当海军与大海相伴。这段独特的经历,使他常常面对浩瀚的大海,视野和胸怀变得宽阔而深远。从此,允嘉先生有了不同于常人的凝神观察、倾听和想象的领悟力,有了一发不可收的抒情天份的流露和淋漓尽致的诗意的表现。这也就难怪,允嘉先生的诗一出手就不同凡俗,成就了一生诗意化的追求。
散文诗和诗一样,是一种非常自我的个人体验,但又传达给别人,感动别人。有自我才有个人独特的性格和风格。我认为一个诗人写出几首好诗不足为奇,要写出上百首整体语言风格相似的诗,且构成深刻的意境,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那真得刮目相看了。允嘉先生已出版诗歌、散文和散文诗集七部,其中散文诗作品不仅数量大,内容丰富。而且,以诗语优美、诗风清丽、诗意隽永、诗境雅致,形成自己的一套意象群和一种冷静节制的叙事抒情风格。如果问中国有多少知名诗人,无疑谁都说不清楚。就是问诗歌大省的四川有多少知名诗人,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如果问中国有多少知名散文诗人,或许是可以计数的。刘允嘉以优秀的作品饮誉散文诗坛,在四川乃至全国知名度甚高,是当仁不让无可争论地位于中国著名散文诗家之列的。
横空出世的散文诗,不仅仅是从诗歌变化而来,也不是由散文浓缩而成。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具有自己的语言符号特征。与诗比较,散文诗摒弃了诗的韵脚、节奏、音节、行数、排列等音乐美、排列美的形式羁绊。语言和篇章力求自然而独具特性,缺少诗的大幅度跳跃。和散文相比,散文诗的语言符号表现的情感含量、美感含量远远大于散文,即散文诗语言有着散文缺少的丰富性、弹性美和不确定性。散文诗的抒情功能决定了散文诗的语言是表现流动的抒情美的艺术形象语言。读允嘉先生的散文诗是一种享受。他对诗的内容和语言的追求极为强烈的,我在他的诗中感受到诗的语境是精致的表现了他立足生活,又走出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他以诗人睿智的目光从醒来的春天翻开三月的微笑,从远方的钟声倾听爱的圣唱,在秋天的季节厮守落叶与红豆,在银桦长廊拨响知音的瑶琴。诗人通过捕捉三月雨、风车儿、情人草、船娘、纤夫、村姑、繁星、桨声、掌纹、南桥、风帆等意象孕育的丰富内涵,朴素地对理想、精神、生活、情谊、哲学等命题进行个人化的阐释和理解。从美学意义上来讲,刘允嘉对诗境的抵达以及对诗自身的把握,趋向于在平淡乏味中发现新意和美感,在燥动中寻找平衡与协调,在意象的营造上追求典雅与精致,在语言处理与选择上追求干净精确。
《三月的洞箫》,典雅别致的书名如诗人的创作理念充盈着朴实自然的芬芳。我的目光走过一行行诗句,感情随诗语激荡,思想在哲理中穿行。我从书中检索出三个关键词:一,丰富的人生哲理;二,深邃的情感意识;三,高雅的语言智能。诗人从自然之景中发现了诗意,诗作承载了对生活的认识和记忆,包容了人生温暖的点滴。通过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关注,使困窘的时光和生活绽放温馨唯美的诗情,这是生命琴弦上响起的风雨声,是生活散文中抽出的诗。
一、丰富的人生哲理。
诗人是一个时代最敏感的触须。允嘉先生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深邃的思想和艺术的储备,决定了他的散文诗作品蕴含对人性和生活的反思,流露从容的审美内涵和冷峻的哲理。我读《一片云》,分明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拷问:
我记得一片钟声,被一片云吹远。
——那是南方的夏日哟,草原上有多种的爱恋。
我们在草原上闲闲地走,并且背诵一首祝福的诗。
有花香袭身了,但花香也被一片云吹远。
我们,为什么要为岁月去找寻它的花朵呢?
又是忧伤又是欢乐的钟声,离开了蓝蓝的天空,蓝蓝的凝视,蓝蓝的风景。
绕过一片云又一片云,草原上的路若隐若现。
——这难道是一种暗示吗?
告诉早来的秋风吧,轻轻把梦剪断,草原尽头有很多含苞待放的眼睛……
全诗情韵流动,美不胜收。一片钟声、一片云,草原上闲闲地走,花香袭身了;早来的秋风,轻轻把梦剪断。这是多么美的诗质,多么丰富的张力,多么黏人的意境,多么婉约的情思。诗人的眼里的一事一景,既是时段性的生活风景,又是理性感受中的思维形象。一片云振动着诗人向诗空高飞的翅膀,引动路上若隐若现的思考。这不仅仅是渲染一种情调,而是透过具象的景物,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感受,把现时自己的真切感觉与过去刻骨铭心的记忆揉合在一起,表达出人生的过程不会是一段空白,也不会是一段虚无存在的时空。因为人生路上尚未走完的尽头是绿色的草原,而且有很多含苞待放的眼睛在看着你。这是多么美得迷人而凝重的蕴籍。特别是诗中“我们,为什么要为岁月去找寻它的花朵呢?”是从诗意上真正暗示和深化了人生如一片云一样飘逸的内蕴,并在指向生活的同时也指向了人性,使全诗富有了深远的寓意哲思,有了探幽烛微的情操意义。
再如《雪的记忆》:
原始的野性的绿已经消失。
一条在封冻的远方的河,正静静向我移近。
仿佛只有等一场大雪降临,我才能从艰难的跋涉中苏醒。
于是,我盖上雨的眼帘,挽着雪的记忆——
记得一片灿烂的钟声,在一片雪地上滚落。
一群野孩子追赶着雪花卷起的风;然后堆积一个在阳光下展露笑容的雪人。
我站在那个雪人面前,裹紧围巾,又伸出手,让一片最轻的雪花飘入我心中的往事。
唉,人生的许多往事,我都想遗忘……
难道,掩在雪下面的渴望,已经睡去了吗?
也许沉重的人生之旅,正期待着一场轻盈的瑞雪的纷飞……
诗人笔下的原野、远方的河、灿烂的钟声、一群野孩子、轻盈的雪花、含笑的雪人、裹着围巾的我,如此的清悠、秀丽、透明,这幅感人的雪的画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表现,蕴涵着一种深层次的睿智哲思。那就是“难道,掩在雪下面的渴望,已经睡去了吗?”这是诗意的凝聚,诗意的想象,显然不同于哲学把大自然的规律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诗人以敏感的情致,透过雪的洁白形象和雪善于遮掩而又最终消融的现象,提示我们的渴望不会冻僵不会睡去不会溶化。鼓励和鞭策我们在沉重的人生之旅上,继续迎接着纷飞雪花的洗礼。这首诗的妙处在于以雪牵出记忆,而流露人生的渴望和对雪这一象征着心中情感的期待。从挽着雪的忘记,雪花飘入心中往事的诗句中,不难发现,雪花在诗人眼里是有着思想和感情的一种生命意象。诗人说只有等一场大雪降临,自己才能从艰难的跋涉中苏醒。这应该是一种雪花繁华落尽归于平淡的真淳之美,更是对生命本色的志趣和情韵哲理的思考。其实,全诗还不至这点意境。由于诗人具有浑厚的造诣和丰富的想象,诗中的雪,或许是诗人心中一份美好而纯洁的天使形象,或许是诗人努力追寻一种境界的一条心路轨迹。只要认真感受语言表现的张力,就能够感受到哲理的提纯与思辩和更多的人生真谛。
允嘉先生散文诗的魅力是以表现力极强的诗意内涵,悄悄散发出丰富的人生哲理。一句“一把铜壶煮熟了黄龙溪水”。“铜壶”显现出古镇的古意古味,而一个“煮”字、一个“熟”字,可谓惊心动魄却又合情合理。我在书中随手捡出的一句“青春很野”、一句“诗飞了化着飘洒的花雨”、一句“给我一个燃烧的早晨”、一句“让我的眼睛蓄满阳光”……这无数美得醉人的诗语,不知不觉让我化着了诗人的灵魂和思想,或与之共鸣,或流露个人独到的体验观察与思考。
二、深邃的情感意识
诗人是最富于情感的艺术表现者,诗是情感与哲理的结晶。诗人情感的浓度决定着诗的感染力。允嘉先生是一位对生活心存感激、恬淡从容、冷暖自知而情感丰富、血性饱满的诗人。我清晰的感受到他的每一首诗都传递出感情的明媚,闪烁着真诚透明的光芒。
我读《记忆》一诗,读懂了诗人追寻逝去的花期里的感情:
我始终有这样的记忆——
那最先开放在你发髻上的春花,那最先飘在你窗前的春雨。
你说:那有什么用呢?你终归是来迟了,以致耽误了珍贵的花期。
我无法向你解释。
我只能静静地这样说:如果可能,我将像蜜蜂那样,把忏悔的苦涩,一丝丝酿成甜蜜……
读这首诗,我似乎感应到了某种潮动,或是某种启慧。这是诗人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心结,分明隐藏着一个凄美而幽雅、动人而伤感的故事。在这里我是把《记忆》作为情诗来赏析的,这也许违反了诗人的本意。但应该不要紧,“诗无达诂”。走近和走进诗人的意境发现新的主题和再创造,是阅读者的诚挚,是诗人的欣慰。
诗人难以忘怀的“你”是谁?没有明说。但从“发髻”一词可以判断出是一个女子,是始终开放在诗人心中的“春花”,而诗人自喻是最先飘落女子窗前的“春雨”。这段抒情语言极其节省,但情感的表现力极强,表明了诗人和女子是恋人关系。但又不难发现,诗人和女子之间含蓄的情感,似乎忍受着一种窒息、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女子对诗人的忧怨:你终究是来迟了,耽误了珍贵的花期,诗人却无法对迟到作出解释,这是两人感情痛苦演变必然分手的无奈结局。但诗人心中始终有着痛失美好爱情的一种深刻忏悔的苦涩,面对现实只剩下的记忆是最耐咀嚼回味的自我慰藉,只好把记忆酿成甜蜜,这只是诗人懊悔不尽而拯救自己的精神寄托和情感释放罢了。诗中没有写出诗人与女子分手的原因,但诗语的情感浓度已力透纸背,让我感受到了诗人的一幕爱情悲剧而被吸引被感动。
生活中每个人的心灵都会有过受伤与留痕的印记,每个人都会有一两朵玫瑰为自己所钟情或所痛苦。所以,爱情是永远最难破解的一道试题。诗人允嘉捕捉的是记忆里的爱情,但整首诗里没有出现一个“思”字,也没有出现一个“情”字,而诗句的背后又分明充盈着深思与沉思,深情与厚情,让人很容易体味到诗人营造的情感氛围。这正是高明诗人的妙笔生花之处。尤其是诗人把记忆酿成甜蜜的心境,是化忧郁为舒朗,让自己痛苦忏悔的心情变得透明、亮丽、纯净,这就又让我有了不断琢磨和揣测诗人情感未尽的余味。
允嘉先生散文诗的感情色彩沉蕴而鲜明,往往是寥寥数语就尽得风流。《登楼》一诗是离开爱的另一种情感倾叙:
今夜我登上层楼,是因为我缅怀青春。
对岸灯火荧荧,唤起我对亘古不断的色彩的想象。
和风是有的,但不是从江上吹来的;
星星是有的,但不是从天河移来的。
夜,正静。
眼底只有脉脉的暖气,遥遥的记忆——
我想起了故人。望断天涯路,那儿想必也有荧荧的灯火,微微暖气。
我想送去一缕和风,故人想必会还我一丝细雨。
我们都不会相失相忘。
哦,让我远远离开爱,然后慢慢接近。
这应该是一首思念故人的友情诗。诗人在有着星星的夜色里,登上层楼,望断天涯路,想为远方的故人送去一缕和风,也渴望故人送还一丝细雨。但如果仅仅勾勒出这个思念的画面,未免就太单调了。这首诗的妙处,是诗人“缅怀青春”的感情,流淌在亘古不断的灯火色彩中的想象,以及诗人与故人“不会相失相忘”继续慢慢接近的缠绵情谊的渲泄与释放。诗人登楼远眺中,想得很多想得很远想得很深,他甚至从珍惜友情的高度审视世间的沧桑,而不惜把友情置于爱情之上,以充分伸延拓深自己怀念青春和思念故人的诗的内涵。这无疑让诗意的空间和情感的世界给予阅读者更多的联想与启迪。
从某种意义上讲,诗歌创作是诗人感情的策略与阐释。诗人只有把真性真情真感融入诗意中,才真正从诗的本质上升华诗的质量。允嘉先生散文诗情感的浓度、体验与表达方式的超越,产生一种宏阔、灼热、感人的诗美力量。当我在《三月的洞箫》中读到:“烛光摇曳着你浓浓的思念吗?”“三月雨挂在我灵魂的窗户”。“希望风里能有一段亲情”。“我不再用陈旧的声音去朗诵阳光”……这无数饱浸感情的美妙诗句,能不感动陶醉和叫好吗?
三、高雅的语言智能
散文诗汲取了散文和诗的最佳美学特点,有其独特韵味的“语言流”。形象地说,如果诗的语言是悬泉飞瀑,是意象飞溅跳跃的语言;那么,散文的语言则是平静的湖水,是几乎没有涟漪没有意象的语言;而散文诗的语言就是微波起伏、行云流水、舒缓而不失跳跃、意象稀疏的语言。允嘉先生散文诗的语言本质,有着诗的构思、诗的想象、诗的意境、诗的象征,也有着散文飘逸、朴素、细腻、微妙、率真、优雅的内核。
《登上高原》,这是一篇厚重的散文诗:
登上高原,借天风的手臂撞响沉郁已久的渴望。
岁月隆隆辗过,热烈而狂放的太阳滚滚而来。
涌向太阳,把冷寂贫瘠的苦恼的时空抛在身后,让遥远的年代,遥远的童话,在脚下凝固成路。
路,正向远方延伸——
当黎明的太阳与高原人的信念一道升起,那无数只举起刚毅之花的仙人掌,那滔滔流动的从洱海引来的圣水,那一颗颗炽热潮湃的心跳,也同时升腾了起来。
登上高原,是望不尽的群山。沉沉的钟声,把我的心壁敲开一段记忆,一段历史。
登上高原,我第一次听到奋击风涛的铁翅在放歌,并且有一只鹰闪电般在我的崇拜里掠过。
岁月虽然老了,而鹰正年轻。它总是高高扬起它的头颅注视那轮丽日从天宇滚动而来。
傲视苍范的极富想象力的鹰呵,你的翼下既是一片热土,一条金江,你就不能没有飞翔,不能没有畅想!
这首诗写得很有沧桑感,很有语言的穿透力。我感受到诗人登上高原,把自己驾驭诗歌的翅膀象鹰一样有力地展开,在阳光里、在洱海上、在苍山间诗意地翱翔。诗人写出了高原的粗犷和凄美,把自己沉郁已久的渴望和高原人的信念与黎明的太阳一道升起,炽热的心跳伴着年轻的鹰在飞翔中有了畅想。整篇是象征和意境的铺写,闪烁出诗人华丽的铭言警句的火花:“让这遥远的年代、遥远的童话,在脚下凝固成路。”这是借物象以表现意象的语言结晶,是诗人生命的艺术表现。“沉沉的钟声,把我的心壁敲开一段记忆,一段历史”。一个“心壁”、一个“敲开”,让记忆活了,让历史活了,在诗的语言焦点上获得了含隐蓄秀的意境。“我第一次听到奋击风涛的铁翅在放歌,并且有一只鹰闪电般在我的崇拜里掠过”。这或许是全诗中最精彩最感动人的句子,渗透着诗人感情的颤栗,哲理的惊叹。读来让人惊心动魄,进入另一个深邃的境界。我想象鹰的铁翅在风涛中放歌掠过诗人的崇拜,这是多么大气的构思,多么恢宏的画面。如此灵动的智能诗语、如此出奇的意象组合、如此包含生命意识的情思,这正是诗人允嘉的语言风格。我以为《登上高原》一诗颇能体现出诗人的语言智能及他“诗家语”的特色,这首诗妙语连珠,大有神来之笔。显然,允嘉先生格外注意他的语言在进入诗的语境时,首先就在诗的语境里开始磨励诗句的简约与凝炼,力求少有模糊性,多有张力和弹性。他首先让自己的心灵撞击出情感的火花,让自己在构思的诗句里首先真诚地感动起来,从而让阅读者获得至性、至情、至真、至美,回味无穷的感动。
我还注意到允嘉的《掌纹》一诗:
你最爱辨认掌纹了。
你说,我的手掌是一座翠绿的山峰,海潮般垒起晶莹的自尊;
你说,我的手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起伏着喧啸的风声;
你说,我的手掌是一叶辽阔的海棠,彭荡着黄河、长江的血脉……
但是,朋友,由你这样细细辨认好了;我的掌上,重叠着艰难的人生!
这分明是形而上的命运感叹,更是对自己或生存环境的疑问,或命运空间和人生境界的追问。在我看来这首诗应属是允嘉诗中的即兴小令,诗人睿智的语言表现在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和联想上。但一句“我的掌上,重叠着艰难的人生”,就显现出感情的分量决不是一般的低吟浅唱所能达到的。由此更见允嘉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语言简洁明朗、情纵神驰、变化丰富却又不露雕凿痕迹。读来总是自然酣畅,有着如饮甘醇、恬淡清雅的感觉。
允嘉先生散文诗对语言的重视,证明语言的魔力对他有无穷的诱惑。他对语言有特别的感悟力,在语言的感觉后面,是层层倾诉与层层覆盖。他语言智能的独特看似剑走偏锋,使用了大量“陌生化”、“词语变异”、“夸张”、“怪诞”的语言,但诗意诗情诗境产生了无理而妙的效果。我发现允嘉先生散文诗写作的语言和形式上的探求,似乎不依附任何现成的话语模式,表现出一种诗意的自由,这种自由来源于诗人允嘉专注捕捉心灵与存在隐秘的瞬间对应,尊重自己的直觉和灵感。在感觉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他使主观性让位于客观性,不避讳语言叙事性的描写。我还注意到除了语言本身的意义外,允嘉先生还特别追求语意空间的营造及诗境的重新构建,即诗的形象和内蕴的丰富性,从而使诗作由里及外地闪现出韵味与形式、风景与梦想、沧桑与直率、伤感与畅想,使诗成为需要细细品味慢慢咀嚼的心灵佳句。允嘉先生作为诗人,是用精巧、朴素与意象创造着语言的奇迹,他始终在寻找和发现不朽的词语,他在词语中躬身前行的过程是对散文诗真情的守望。
诗人允嘉先生给我的印象太好了,他谦诚素朴,严谨儒雅,宽容至善,不由我惋叹与允嘉先生相逢迟了。我们的很多感受含蓄而深刻,达到了一种从现实走进内心的境界。我们畅谈一个缺少诗歌的时代注定缺少激情,一个缺少诗意生活的人注定人生平淡而沉重。当允嘉先生由衷希望我能够对他的散文诗集《三月的洞箫》写一篇评论时,我很感动他的信任,我只能欣然从命,这是享受阅读真正有价值作品的一次诗意的快乐。我也非常愿意更贴近和解读诗人允嘉身上流露出的一种独具的诗人格调。实在的,诗人允嘉证明了诗和爱可以超越年龄和时空。他内心蕴藏着淳朴脱俗的一颗充满青春气息和年轻活力的滚烫之心、勤勉之心、透明之心、友善之心。充分显示出思想活跃,努力耕耘的聪慧之智、恒远之志和持久的进取。他那始终坦诚的创作态度所迸发的激情与灵感,以及闪烁不断的人生哲思与笔耕不辍,诗意不衰的追求,显出了别样的风韵。
我一直坚持以为,认识作者和作品,必须以作品说话,以作品的内容和语言质量说话,以作品的思想内涵说话,以作品的情感份量说话。否则,对作品的观光和赏析是无奈而苦涩的。允嘉先生是一个以作品表达自己的文学理想,具备崇高人格与充满人文情怀的散文诗人,他的大量作品以强化散文诗婉丽飘逸细致的文体个性,形成诗人自我存在与寻找的述说风格,从容地走上当代散文诗创作的审美前沿,实现真正的独立和时代大背景的审美参考。或许会有批评说我这篇赏析文章太多溢美之辞。我的回答是:发现美是个人的体验,对美的共识自然存在多与少、深与浅的差异。有人看太阳是红的,有人看太阳是白的。在我眼里,诗人允嘉先生散文诗的价值和意义会是引起文学界关注的经典之作,它的存在,远远超过了散文诗的社会角色,无疑促使散文诗有更高的艺术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