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81|回复: 2

[转帖]无题

[复制链接]

1

主题

25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144 点
金币
100
注册时间
2009-2-27
最后登录
2012-8-9
在线时间
8 小时
听众
4
收听
0
发表于 2010-3-27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题(给赖雨)

     \彩色泪花

 

今年的冬天很漫长

三月了,花儿依旧未开

我站在春天的路口等你

期盼,一场雨

 

群上之上,云海之巅

有人向天空歌唱、呐喊

我把目光投向远方

脚步匆忙,可

始终跟不上你的节拍

 

惊蛰还未到,天空突然咋响

大雨倾盆,一个身影

聚束了所有的目光,你

款款走在通往天堂的路上

步伐轻盈,笑容依然

身后,山花烂漫

------2010.3.21.

 

 赖雨为爱

  

认识赖雨是在搜狐的博客上,那时刚开博,新朋友很多,我到处转悠,在《玲子的世界》里,我认识了赖雨,认识了这个残疾而又坚强、乐观的同病相怜的朋友。我给她留言,她给了我她的手机号码。我希望有一天能和她说说话,感受她内心的世界,感受她的爱。

 

我经常去她的博,但多数情况下都是悄悄地去,悄悄地走,我知道她很忙,她的艰难。她给我的回复大都是她身边的燕子帮忙的,所以我不愿打搅她,更不忍心浪费她的时间。在她的世界,我看到一种爱,更感受到一种无私的大爱,她,玲子,还有一大帮有爱心的朋友,她们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着一个个急需帮助的人,拯救着一个个痛苦的心灵,延长着爱的足迹。李小美、罗永利、王永波、黄双琴、王双女等朋友,他们在Happy day (幸福家园)的帮助下一个个走出低谷,创造出生命的奇迹。我和这些朋友们一起感受着爱的力量,爱的温暖。我起初不太相信,一个小小的博客,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会对这些陌生的朋友伸出援助之手?结果让我惊讶——爱,能创造奇迹。为此,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搜狐上的爱》。

 

由于种种原因我很久没上博客了,前几天偶尔在QQ上看到玲子的QQ号下方的一行字:赖雨…赖雨…!我有种不祥的预感,马上来到《玲子的世界》,才知道赖雨因车祸去世的消息,当时泪流满面。一直期盼和赖雨能有些故事,但由于我的懒惰和疏忽,赖雨的电话号码我给弄丢了,最终没能和赖雨说上一句话,这也成为我今生最大的遗憾。

 

 转 :让人泪水长流的《群山之上》
 
隆重推荐残疾人女作家赖雨的获奖音乐散文《群山之上》,千百次聆听,千百次感动!奥斯特洛夫斯基比之于她,虽双目失明,却有一双灵活的手;张海迪比之于她,虽下肢瘫痪,却有健全的上半个身躯,而因患小儿麻痹症而全身病瘫萎缩的赖雨,身高只有一米,体重三十多公斤。由于高位瘫痪寸步难移,手脚不能动,只能长年蜷缩在床。赖雨的手无力翻动书页,但她用嘴唇和舌尖翻读了万卷书稿。 85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她每写一页稿子要花一个多小时,然而她却完成了六十多本日记和大量的小说、诗歌和散文,其作品堆积起来比她的人还要高。现已完成自传体小说《我心如莲》、散文集《天空依然辽阔》,并出版了诗集《群山之上》,计划出版游记《在爱的翅膀上飞翔》、音乐散文《群山之上》获得中央电视台电视散文大奖赛特别奖。2004年出访欧洲四国,其才华和挑战生命极限的奋斗精神,以及崇高情操和精神境界震惊四座,法国为她升起了五星红旗!与她相比,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生命,活出精彩!如果你爱他(她),就请推荐他(她)聆听《群山之上》,因为他(她)会受益一生!
视频地址:http://v.blog.sohu.com/u/vw/18415

1

主题

25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144 点
金币
100
注册时间
2009-2-27
最后登录
2012-8-9
在线时间
8 小时
听众
4
收听
0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悼念赖雨—— 从拯救与祈使句型之间放飞的鸽子
                   ——关于赖雨诗歌的宗教、诗学随想
                                          蒋蓝
    一九九七年冬季的一天下午,连续下了一周的小雨没有停止的迹象。在富顺县文化馆编辑赵正平的导引下,我双脚沾满肮脏的泥浆,来到赖雨在富达路的地下室住宅。看来,雨给人的也并不都是浪漫飘飞的诗意,雨也有提供压抑和忧心忡忡的时机。屋里黑压压的一遍,一来采光不好,二来许多晃动的头影遮蔽了本就稀薄的光线,原来是在搞采访。闪光灯喀嚓的一声,我看见一位斜躺在床头的女孩,黑毛衣上搁着的脸白垩泥一般反射着光。这就是赖雨,正患着感冒。
   我有些警惕地注视她及室内的一切,就像一个自以为是的侦探。屋里仅有的两个茶杯现在冒着热气正温暖着先来者的滔滔雄辩和手掌,我在等候茶杯和谈话时间像接力棒一般传递过来的时候,反反复复观察赖雨的书架,阅读书名就能知道她的主人。这一千多册书谈不上系统,繁杂得让人惊奇,让人产生兴趣。比如,大部分的古典著作盘踞着书架最大的空间,冷不防几册极前卫的文集和什么影星的说三道四的回忆录又异军突起。显然,从中缺乏任何嬗递的环节和证据。一册中文版的《圣经》引起我的注意,我历来认为中文版与西文版的《圣经》说的是迥然不同的两回事。就像真正的先锋本文不可能指望翻译成汉语语境的先锋并教导我们如何仿造一样。我看见书页中不少阅读的折角和翻阅痕迹,有嘴唇的水痕。一只鸽子站在一大叠赖雨的创作文稿上,肆无忌惮地啄梳羽毛,为防止鸽子可能的进一步失态行为,有人好心地伸手去抓它。赖雨大叫:“不要动!它是飞来避雨的,一直陪了我好些天,我叫它流浪诗人。”她突然提高分贝的嗓音在回音效果极好的地下室鸣响。我看见她的面庞显现红红的光泽。
    我静静翻阅着她的文稿,竭力快速感知,并企图在纷乱的记忆中留下印象。我意识到这已不是纯粹文本的使命了,语言与斜躺在床上的人和这一千多册书为我圈定了领地。我找不到熟悉的词汇来予以阐明。一些缤纷的异象蜂涌而至。
    捧着赣雨的文稿从地下室出来,脚上的泥浆不但没干,还浸透了皮鞋,走着走着脚下一滑,膝盖重重地撞在拐角处的一个木椅上,椅腿安了四个木头轮子,我准备踢它一脚。想起刚刚赖雨讲过的事情,负载她十几年的行走工具,就是这把她父亲亲手制做的轮椅!我忍住了,向它鞠了一躬。
    我决定,为赖雨出一本书。
   这时,寒雨仍在昏暗的天光中发亮……

                        降临的鸽子
 

    《马太福音》第3章16节说,耶稣长大成人后,从加利利到约旦河找约翰要求受洗。这时,天忽然开了,上帝的灵仿佛鸽子一般降下,落在耶稣身上。同时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爱的”。鸽子是与上帝和好获得平安救恩的象征。耶稣献身救世,不是为了惩罚,而是拯救。赖雨不会不熟悉这一典故。
    应该说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宗教气息。有人说我们之所以没有一个足以同异域宗教相颉颃的本土化宗教,在于国深受儒家“重生”的训诫,缺乏形而上的思想和献身精神。殊不知国人国民性中有最为丰厚的宗教坯胎,那就是迷信。一张大字报贴出来,几亿人就狂热了10年,还刹不住车;提倡科学与理性近百年了,几个意识形态的气功师就让几千万人手舞足蹈,准备让医院关门,人人“辟谷”为国家节约粮食。任何持续的激情和技术在加冕的威仪下,其终极状态都可能以宗教面目出现,但如果缺乏理性与反省修为,其分水岭是显而易见的。
    同样是在一个雨夜,我通读完赖雨的这几十首诗,一些灵光闪烁的异象让我迟顿在阅读的判断中,愉悦的温暖,在寒冷的风里飘摇,那些尽力附吸着金属元素的言词呼啸着,积木般地搭卸母语,跌落的声音又迅速盘踞成象形文字,一个身躯,一个不能蹒跚而行,甚至无法转动的身躯,卷缩成一个强力的问号,整合着我的疑虑与环境,而那一缕为我定位的光芒,在黑夜中闪耀,我看见那是赖雨的眼睛……
    我曾在自己的《词锋片断》里写下过诘问:正因为苦海无功,那么回头哪里还有岸?现在我发现这一诘问对赖雨来讲并不适用。按照基督教义,在承认存在看得见的物质同时,也承认世界存在看不见的物质,在看得见的世界日趋黑暗时,冥冥之中的祈祷与永生的回应将一度看不见的世界照彻,那因遗弃一个世界而镀亮另一个时空的孤寂与苦难,开始痛楚得雪亮。全在的爱在虔诚敬献的心空闪耀,厘定了赖雨的方向,这已不是有没有海岸边际的问题,乃是超乎肉体之上的终极关切了。那自始至终的,就是持续的拯救。
在黑夜里的泅渡,赖雨有一条热流的航迹!
    在灵魂与神恩的交流中,连续的“诺言”力口重了文本的负荷,—种奇魄的张力却又内敛着疏松的结构:“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你许下的诺言//我从来也没有奢望过/你将自己的诺言兑现”(《无题》)。“虽然我没有祈求/你把我牵过红地毯/在慈爱的上帝面前/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对我许下/千年不变的诺言”(《我的流浪诗人——写给一只鸽子》)。“你背负着一身的疲惫/你肩挑着一身的沧桑/仅仅为了前生许的一个诺言/仅仅为了今生定下的一个约会”(《天堂的情人——悼念一只鸽子》)。
    这些秘密的诺言如夜露浸淫的玫瑰,狂奔在嘴唇与敬献之间,在心身被苦痛灌得酩酊大醉与神恩君临的等待之间,汹涌的花香烛照秘密,诺言的花瓣开始舒展,我看见我们的女诗人正竭尽全力投入神明离去的黑夜。马丁?布伯指出,敬畏上帝并不是说要害怕上帝,而是说灵魂应颤栗地虔敬上帝。这乃是被造物对黑夜的认识,这种无边的黑夜虽然是精神力量难以把握的,但在这种认识中,神明显示自己。敬畏,成为通往黑夜的门户,欲想进入上帝的神圣光照,就必须通过这道门户。灵魂的自我牺牲和自我奉献所换来的无畏,就成为赖雨黑夜中的诺亚方舟!
    我的朋友诗人尚仲敏曾在影响深远的《祖国》一诗结尾尖锐自问:

如果有朝一日
战火燃烧,大敌当前
我想,我也该趁机子弹上膛
但我首先要干掉的
只能是我自己
我毕竟跟他们的命运相同
既然无力自救
又怎能救你 

   “既然无力自救/我又怎能救你?”是的,一个连自救也无力实施的人,是不可能去拯救一切的。对赖雨来说,在自救的漫漫黑夜里修为,才有可能完成由自为向自在向全在的无限递近的嬗变,自给自足的灵魂唯有与全在的爱意相溶合,那重生的生命,就不必像《天堂的情人——悼念一只鸽子》那样去悼念了,鸽子已经就是主体的一部分,鸽子在灵魂中栖息,她们将会在互为朗现的辉煌中飞翔。
    赖雨即赖羽。她那振动羽毛的姿态和声响,使僵滞的方块字光洁、生动,艰巨的意念在语言之中冲锋陷阵,爱意与言词的炽热直指人心!
    挪亚放出去的鸽子,在贫瘠得只剩下钱的世界上只能衔回一张纸币,毕力口索的鸽子却衔回一枚弹壳,我倒希望鸽子长出一双鹰爪来,在生活极大丰富与物欲猖狂进逼的当下,美好的德性已无路可退,趾爪上角质化的锋芒只会佑护自己的。这同样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救赎!

                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

   《使徒行传》第3章6节说,彼得、约翰同心合意到圣殿祈祷。有一个瘸腿人看见了,求其周济。彼得说:“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我奉拿散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瘸子的脚立即健壮起来,这是彼得第一次行使神迹。
   但上帝也警告说,绝不可想到奇迹就违背神恩。现在,足不能行的赖雨用她写就的近百万字文稿向我们证明了一个奇迹是如何发生的一一“我的思念和情感/如草,柔韧、顽强、锋利地穿透/坚似磐石的暮色。”(《盼》)。我想,当赖雨写下这些文字时,她已经意识到一件异质的事件即将在她体内产生—一“我却无法停止/手中的笔,除非/你不再给我承诺/不再向我馈赠。”(《除非……》)那启动生命的触点,掀起肉身与大脑风暴的,就是艺术!
   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指出,尼采的灵魂负荷过重,但他毕竟换来了一种新的信念:审美主义精神。艺术是最高的境界和出路。只有艺术才肯定人、祝福人。艺术让生命沉醉。由此,艺术已成为一个生命的能指和所指了。
对赖雨来说,唯有写作就是拯救;唯有写作才证明自己的存在;唯有写作才知道自己真正活着!
    当尼采自称为“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之时,前提是上帝死了,这意味着生命的追问已不复存在,把生命的意义问题转换成生命本身的问题,就必然把艺术、审美、写作宗教化,甚至超越既定意义的宗教。本质化的写作取代了生命的意义,它的至美状态就像高飞的鸽子一样,在清醒与梦幻之间飞翔。
这样的转换,这样的由虔诚敬献转入生命本质化的审美写作,使赖雨的笔,触及到记忆中的许多盲点和瞎区。我们的写作无一例外是凭记忆维系的,赖雨的世界外部刺激比起常人自然少得多。与其说世界的信息走向膨胀的多元化,不 如说赖雨寂坐在自己的时空中陷得更深。余华在《我?小说?现实》一文中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返回心灵深处,成为了她的另一种前行历程,她修改了兴奋阈,让封存久远的灵想如山风一般吹来,她弱小病痛的躯体为奔涌的意象象而颤栗,有时,却是为某一缕颤音而默想。
    赖雨曾经对我说,她的许多时光就是在默想中度过的。有时,写着写着,一个默想的念头执拗地中断了写作,拽着她飘飞而去。惊悟过来,发现时间已过去很久了,可自己并没有任何不愉快。
我认为,默想对赖雨来讲,也未尝不是活着的一种方式。默想是私人祈祷的主要式样,也是她写作的某种营养供给。那些神智的事物大概都是在默想中与我们相遇的,而所谓写作,不过是仅仅勾勒了沉默如初守真世界的片断而已!
赖雨的诗歌,如果说给我的终级联想是以上所写的印象,那么,她的诗其语言效果让我想说的还更多。
由于众所周之的原因,赖雨作为一个诗性作家来说固然已十分不易了,但语言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引起自己的重视。她的某些话语几乎是在冒险,那些借自于普希金、雪莱、拜伦的华丽、冲动的词汇组合起来的句式,那些源于白朗宁夫人的堆砌、重复,朦胧诗人的缠绵矫情与粗率的遣词造句相混淆而组构的段落,有湮没赖雨自己话语的危险。任何作家都不可能超越时代,经典作家也是如此,他们是过往历史中灿烂的一部分,移置于另一时空,也许就有堂吉诃德的意味了。何况,她激发语言能指的活力虽然与意愿有着不小的差距。
   但是,赖雨大密集度的祈使句型却像不屈不挠的圣女贞德,从各种表达中冲杀出来,悍卫某种凛然的尊严。按理说,一个行使拯救的魂灵,除去一心一意的虔敬奉献,是不会有什么奢望的。因为她是一个已然完成了自救的人!但是,赖雨有太多太多的期待、愿望、渴求,甚至命令,这些在诗集中俯首即拾的祈使句触痛着我的视线:“我多想亲手做个巢/哪怕用枯枝败叶/仅为收留它们流浪的脚步/和自己驿动的心”(《晨盼》。“我愿意尽情盛开一次/再走人生命的终极/而不愿在混沌中/无望的等待”(《祈求》)。“让歌声响彻云宵/让歌声照亮生命/让我们的艺术生命/永放光芒”(《高歌》)……事实上,这样的祈使有二类,一类是常人们视为极平常的个人权力,诸如恋情、相思以及一些寄托;一类是形而上的祈使,它早早超越了个人恩怨,是为人们,为这一环境而祷告。一个连常人视为正常的个人权力也望不可及的人,长年躺在床头,竟然还在为人们,为一些肢体正常,可心灵残疾的人祈祷、请求、呼吁,企望那灵智的光照,却抚慰去唤醒被利欲与城府腐蚀的灵魂。赖雨并不高亢的祈求,在我看来,对那些商场走卒、政坛掮客以及急于功成名就的文人,不啻是大力棒喝!我们还有必要使用极其苛刻的语言评判标准,让赖雨的诗歌削足适履吗?!
    赖雨的祈使话语已经抵达了目的地!
    金和银赖雨都没有,但她已把所有的爱与心力敬献出来如同歌声,正从旷野飘来,从聆听的耳朵和昏睡者的梦中穿过。摆弄语言的人,都应思考操作过程尤其是操作结果:什么才能打动不义的人?

                荆棘之冠与生命的冠冕
   
    在我即将把赖雨描绘成圣徒的时候,尘世中的赖雨给我打来电话,说这两天下雨,她很高兴,我问原因,她说下雨街上的车少,她请人开的营运三轮车生意就好……我几乎被她的话呛住。这应了本文开头的一段话,雨带给人们的情感是多维的。
   曾几何时,生存就像一块石头,被我们奋力举过头顶。来自于生存、病痛、写作、孤独等等的压力,赖雨的一双手能支撑得了吗?她写过一首很内敛的诗作《界》,传递了她的某种不安。全诗如下:
    
一个圆月夜/一个风雨夜/人生的开始/世界的末日/爱是炼狱/地狱和天堂间/我们找不到距离

    如果我没记错,除了天堂、地狱之外,天主教、东正教等派别,还提出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存在着一个炼狱。炼狱是为那些既不是顽固不化、怙恶不悛的过失者,也不是纯洁无瑕的圣者而设的进一步净化阶段。在炼狱里,将他们的白璧微瑕锤炼净化之后,再进入天堂。
   在我看来,她选择这几组针锋相对的意象不是偶然的,它显示了一种排他性,一种拒绝选择的心态,但她把比生、死更为至上的爱,放置于炼狱,就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契机。生死两茫茫,唯有爱在炼狱中重炼本质,与其说这是一个提纯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等待过程。也许,作者的意图,是想为爱寻找一个更佳的归宿吧!让爱全在地活着,尽情地盛开,像雪地钟声,梅花一般香过来的时候,也许就是爱最好的生死状态吧,无需管什么天堂地狱了。
   《启示录》第2章10节说,约翰在流放期间,耶稣显示异象,救主让约翰写信给士每拿教会的使者,叫他不用怕将要受的苦,坚持信仰,忠心不死,生命的冠冕是属于他的。敢于许诺生命的冠冕的耶稣,是因为在被钉十字架之前还戴过痛苦铭心的荆棘之冠,他明白个中苦痛的份量。
   在由荆棘之冠向生命的冠冕过渡更替仪式中,赖雨凭借的正是她的爱意与诗性写作!写作就是拯救,爱就是祈使。写作就是她全在的爱!爱无休止,幸福亦永无休止。
   这样看来,她西西弗斯般的苦役,她放置在炼狱中的爱,全然是她诗性写作的胚胎和圭臬。对一个写作者而言,没有比凝聚着全部情感的本文更为重要的东西了,生与死均可置之度外。
   我应指出的是,赖雨数量较大的“情诗”,不一定非要将其理解成爱情诗。对爱的对象的倾诉,以及目睹神恩而放声赞美,她的爱呈现出多声部的吟唱。如同纪伯伦和泰戈尔诗歌中对爱的咏叹,大概不必都要视为爱情诗一样。
在最后的审判中,我们的尘世生涯与形而上生活都必将受到甄别。包括写下的每一个字。
    生命的冠冕,生命即意涯味着永生,写作就是赖雨的呼吸,高飞的鸽子.让在你的感召下苏醒的心灵就像冯士德的高声呼喊震动天国一样:“你停一停吧,你真美丽!”
   一个人就是这样飞起来的。


            1998年10月于自流井    

1

主题

25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144 点
金币
100
注册时间
2009-2-27
最后登录
2012-8-9
在线时间
8 小时
听众
4
收听
0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赖雨--见证生命是奇迹中的奇迹
    
                                                                程宝林
    
     3月11日早晨,离上班还有半小时,打开电脑,读到我原供职的单位--四川日报副刊部退休主任伍松乔的电邮,说赖雨因车祸,突然去世了。我的心里一怔,哀伤的意绪立刻弥漫心头。
    我其实并不认识赖雨,此前也没有看过她的照片。但我10多年前,就从伍松乔写赖雨的文章中,得知了这个面对不幸人生,永不屈服,一路抗争的奇女子。我多次想象她躺在床上,用舌头和嘴唇翻动书页,用书籍和写作支撑起人生天空的情景,并深深地为之感动。
     这是人类精神的一种高贵。
    从伍松乔先生简短的信中,我得知,3月8日国际妇女节前,赖雨和朋友们出去踏青。对于身体健全的人来说,到郊外走走,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但对于高位瘫痪,连手指都无法动弹的赖雨来说,却不啻是身心的一场盛宴。可是,他们乘坐的汽车翻车了。全车人都无恙,独独这个体重只有20多公斤、身长只有一米、终身与轮椅为伴的不幸女子,身体骨折,被送进了医院。
    在医院里,赖雨给10多年来,一直父兄般关爱她的伍松乔打了电话,告知自己车祸的消息,并嘱他不要担心。此后又发来两则短信,以宽其心。看来她的骨折并无大碍,伍松乔的心里,一块石头落了下来。
     可是,一两天后,突然接到了赖雨去世的噩耗。
    伍松乔内心的哀痛可以想见。早在1984年,时任富顺县广播电视局局长的伍松乔,得知本县一个高度残疾的女文学青年,坐着轮椅,竟然登上了峨眉山的最高峰金顶。啧啧称奇的伍松乔,很快就去探望了这个住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贫病交加的女孩,从此,锲而不舍地为改变她的生存环境和状况而撰文、呼吁,历20多年而从未中断,两人也由此结下了特殊而感人的友情。
     惊闻赖雨突然去世的消息,伍松乔撰写了一幅挽联,寄托自己的哀思:
     “ 长翅膀的赖羽上天有路
     化春泥的赖雨润物无声”
    生命是脆弱的,有时候,简直薄如蝉翼。但这样薄的翅膀,竟然可以托举起那样沉重的人生,向着太阳飞翔,直到翅膀骤然折断的那一瞬间。
    和赖雨相比,我们时常流露出的苦闷、惆怅、寂寞、孤独、乃至压抑、厌倦、甚至弃世的一瞬之念,统统显得那样矫情和奢侈。我们可以奔跑、攀登,在心灵上,却很少有人比赖雨,抵达更高的山峰。
     如果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场奇迹,那么,赖雨的生命,就是奇迹中的奇迹。
     活着,就要好好地活。
     生命存在的全部价值,就是用每一天来爱。没有爱,就没有美。
     谨以此文,祭奠万里之外,飘然而逝的高贵灵魂。赖雨,魂兮归来!
    
                                              2010年3月11日于美国夏威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