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腻之美ffice ffice" />
——读心雨的诗
源上泉
近日,有闲暇读心雨的诗歌。读着读着,心中产生一种深沉的共鸣——那种女性特有的细腻之美,在思想中闪耀。
读诗,抑或读书,一旦在心中产生共鸣,美感愉悦便产生。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的理念和形象达到和谐统一时,艺术会趋向完美。
说到形象,我不得不想到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等你,在雨中》,开篇他就写到: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火焰,在雨中.”
读起来,多么有形象,是一幅雨中生彩虹的日子,蛙声,蝉声,红莲,组成一幅诗意浓浓的景象。而且诗意都饱含作者心灵的细腻。
而心雨的《三月,春天来了》,不也深深诠释着诗的形象意境:“春从蓓蕾中醒来/细着唇,媚着眼/······一片一片/紫,黄,粉,绿,满眼成诗。”“两只海鸥远去/留我一汪含情凝眸。”(《三亚》),与前一首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只”,“凝眸“,写出美学理论中的细腻和细节。一旦写出来,十分自然。这不是美么?!
细腻的笔调写出新意,是心雨诗歌另一特点。写诗,要有意地打破正常的句子结构,把最能富有诗意的字词有机地融入诗句中,使读者顿觉耳目一新,回味无穷。著名诗人傅天琳有一首著名的诗《思念》,最后有两句诗是:“嚼得烂的是鸡肉,嚼不烂的是思念。”仔细读来,多么惊彩的一句诗!给人一种崭新的震憾。“我沉醉在夜的静谧宏大里/用音乐,文字/将自己反复浸泡。”(《静水深流》)读起来,心里也产生出《思念》中的一种艺术感受。心雨的《呢喃》写得更有新的诗韵:“学树的样子缄默不语/把一份守望/站成执着。”“执着”能“站”便是浓浓的诗罢。同样,“痛苦”缘于太过清醒/拎起樊笼里的灵魂/出逃。”(《感性》)“拎起灵魂”,多么有新意,将抽象的意念变成“实在”的可以 “逃”的形象,难道不叫人浮想?
读诗,是欣赏美的过程。读好的优秀的诗,使人心情愉悦。读心雨的诗,读到一份细腻之美。世界意象派诗人麦克里希在《诗艺》中写到:“一首诗应该具体而缄默,象一只圆圆的果实”正说明诗的“细”和“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