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81|回复: 0

母婴传播阻断宣传知识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7380

积分

新手上路

威望
700 点
金币
700
注册时间
2006-2-18
最后登录
2011-6-28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发表于 2011-6-10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艾滋病母婴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有哪些?

一、宫内感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在妊娠期可通过不同途径将病毒传播给胎儿。

二、产时感染:在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含艾滋病病毒的血液、宫颈和阴道分泌物而被感染。

三、产后感染:产妇乳汁中含有艾滋病病毒,估计在所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儿童中有30%-50%是通过母乳喂养感染,混合喂养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措施有哪些?

一、孕妇在孕期主动进行定期孕检,配合医师进行艾滋病咨询检测、筛查。医务人员对其提供关于生育选择咨询的同时提高服务对象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认识。

二、提供信息和咨询以降低性传播的危险。促进男性参与孕期、新生儿和儿童保健及计划生育等活动;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和咨询,增加防护意识;提高对孕产妇处于不断增加的感染艾滋病危险时,男性性伴有责任实行安全性行为的认识;提高人群对母婴传播危险的认识。

三、加强性传播疾病的管理,对性传播疾病加强孕期筛查和治疗,对高危人群提供预防和治疗性传播疾病的服务。

四、促进安全套的使用。包括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安全套;提供如何同性伴侣协商使用安全套;在计划生育服务中提供各种避孕方法,包括安全套,以减少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机会。

五、加强对吸毒妇女的教育,避免共用注射器。

六、改善妇女营养、预防贫血、预防孕期和产后出血。加强产程管理以降低与分娩相关输血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输血,保证安全用血的供给。

七、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在孕期应规范预防性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安全住院分娩。

八、分娩后避免母乳喂养,对新生儿规范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早期进行抗体检测,定期检查、随访;预防性应用复方新诺明,加强机会性感染的诊断和管理。

 

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产妇能否母乳喂养?应采用什么喂养方式?

一、母乳中可以检测到艾滋病病毒,经母乳喂养艾滋病病毒可以传播给婴儿,长期母乳喂养将大大增加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危险性,目前主张停止母乳喂养。

二、在选择喂养方式之前,应评估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的喂养条件。首选人工喂养,人工喂养可以降低艾滋病病毒通过国母乳传播给婴儿的危险,是预防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可降低传播率50%-67%。

三、人工喂养虽是最安全的选择,但人工喂养必须是可接受的、适宜的、可负担的、可持续的,即当地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可接受人工喂养,不会遭到歧视和非议;能够获得足够的母乳替代品;确保母亲和抚养人掌握喂养方法;母亲能够坚持人工喂养6各月以上。

四、在不能确认婴儿是否被感染之前,应选择人工喂养。

五、无论如何应避免混合喂养,因为混合喂养时,食物和水使婴儿肠道发生过敏和炎性反应,损伤肠粘膜,更易发生肠道感染,使艾滋病病毒易于入侵,加上母乳中的艾滋病病毒可直接传播给婴儿,因此混合喂养在三中方式中病毒传播率最高。

 

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关爱与支持有哪些内容?

一、医疗关怀:为HIV感染孕产妇及其新生儿提供必要的检测、保健等基本医疗服务,机会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以及为HIV/AIDS孕产妇提供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二、生活心理支持和咨询。

三、检测咨询:检测咨询是发现病人的重要手段之一,主动提供检测咨询服务,鼓励婚前及孕期进行检测,并为HIV感染孕产妇的配偶及其子女提供抗体检测前后的咨询和相关服务。

四、提供避孕咨询、指导安全性行为。

五、临终关怀及孤儿关怀。

六、经济支持、教育支持。


 

梅毒母婴传播预防须知

 

一、梅毒的传播途径

梅毒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染的途径有下列四种:

   (1)直接性接触传染:约 95-98%的梅毒病人是通过这种方式被传染上的。

   (2)间接接触传染:与梅毒病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可以接触到病人使用过的内衣、内裤、被褥、毛巾、剃刀、浴巾、浴盆、便器等,由于这些用具上可能会沾有病人损害处排出的梅毒螺旋体,因而产生感染。

(3)胎传梅毒:患梅毒的妇女,未经治疗,怀孕后母亲体内的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胎儿体内,使胎儿感染上梅毒。

(4)血源性传染:如果供血者是潜伏梅毒患者,他(她)所提供的血液中可能带有梅毒螺旋体。一旦输人到受血者的体内,即可产生感染,这样的病人不产生一期梅毒的表现,而直接出现二期梅毒的症状。所以,对供血者进行梅毒血清学筛选检查是十分重要的。

二、梅毒的预防措施

(1)梅毒95%是通过|行为传播的,因此坚持一夫一妻制,加强夫妻间的理解与沟通,增进夫妻感情,坚决抵制吃、喝、嫖、赌不良风气的诱惑,就会使梅毒的患病机会极大地减少。

    (2)虽然梅毒通过接触感染者极少,但在公共浴池也不要洗盆塘,不使用公共厕所的坐式马桶。自己的毛巾、盆具不与别人混用,不互穿内衣。上厕所前记住洗手。

    (3)家中有梅毒患者时,对患者的衣物、毛巾、盆具及时清洗并消毒,所用毛巾、盆具要与家人的分开。患病期间禁止性生活。夫妻一方患病时,其配偶也应该常规到医院接受检查,以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为了避免梅毒的侵袭,人们平日里一定要做好防范措施,不要等到真的患了此病,才追悔莫及。

三、妊娠梅毒的预防

发生在妊娠期的梅毒叫妊娠梅毒,既可以是患者怀孕形成的,也可以是孕妇在妊娠期间感染所致。
    妊娠梅毒危害大:妊娠梅毒不但能给孕妇健康带来影响,更能影响胎儿发育,导致流产、早产、死胎。即使妊娠能维持到分娩,所生婴儿患先天性梅毒的几率也很高。有些胎儿虽然发育正常,但在通过产道时,仍有可能与生殖器病损接触而感染。

育龄妇女应配合医生,抓住几个关键时机,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进行孕前检查。育龄妇女在计划怀孕前应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如果发现自己感染了梅毒,应暂缓怀孕,先进行系统治疗。同时,应对配偶进行检查,并在医生指导下决定怀孕时间。
  2.在妊娠3个月内进行筛查和驱梅治疗。如孕妇被确诊感染了梅毒,最好是选择流产;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充分的驱梅治疗。无论妊娠前是否进行过治疗,为了确保孕妇体内的梅毒螺旋体已无致病性,患者妊娠后均应再次进行充分的治疗。
  3.检查结果可疑阳性时,应定期随诊复查和进行治疗。

4.孕妇在妊娠中后期被发现梅毒时,应在及时治疗的同时,判断胎儿是否受到感染,从而选择是否进行有医学指针的引产术结束妊娠。





 

乙肝母婴传播预防须知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存在于乙肝病人的血液、汗液、唾液、月经、乳汁及泪液等分泌物中。与乙肝急性期和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期时病人的上述体液及分泌物接触后,乙肝病毒进入血液中即可传染上乙型肝炎。

      一、乙肝病毒进入血液的主要途径:

      1、母婴垂直传播:我国现有HBsAg阳性者约1.4亿人,其中85%通过母婴传播。垂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也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

      2、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HBV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乙肝病毒。

      3、医源性传播:被乙肝病毒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乙肝病毒。

      4、家庭内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乙肝病毒感染的可能。乙肝病毒可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

      5、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乙肝病毒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乙肝病毒。

  二、乙肝母婴传播预防措施

      1、孕期主动进行定期孕检,配合医师进行乙肝咨询检测、筛查。

2、预防接种: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对 HBsAg阳性孕妇出生的婴儿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普遍注射乙肝疫苗,乙肝完全可以预防;如果能完全防止母婴传播,就可以使我国乙肝表面抗携带者人数减少1/3。防止母婴传播的最好方法是新生儿出生后马上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然后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各注射1支乙肝疫苗。如果没有乙肝免疫球蛋白,单纯注射乙肝疫苗也可以,方法是在出生时、生后1个月、6个月各注射1支高效价的10ug乙肝疫苗。

3、目前主张对于乙肝“大三阳”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采取以下措施可有效地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

  (1)孕妇于妊娠末3个月(孕7、8、9月),每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一次,每次200iu(国际单位)。

  (2)孕妇生产时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必须专床分娩,并要防止产道损伤及新生儿产伤和羊水吸入;分娩后禁止哺乳,采用人工喂养。

  (3)对新生儿即时进行联合免疫。新生儿在出生后6小时之内肌肉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一剂次,在生后1个月、2个月后再各注射一剂次,使新生儿即刻获得被动免疫;同时,还要在出生后24小时之内、第2个月及6个月各肌肉注射乙肝疫苗10微克。这样,对孩子的保护率将有效提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