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当情感找到了思想,而思想又找到了语言时就产生了诗歌。”我以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一篇诗歌的关键是思想。那么这篇诗歌的思想在哪呢?来自作者思维深处的那把桃花扇,或许可以帮我们找到作者的思想。 在我的《绕不开的桃花扇和紫鹃》一文中,大略介绍了一点《红楼梦》和《桃花扇》的关系,也了解一点紫鹃在《红楼梦》中的角色意义。在我看,作者的一句“我藏下桃花的扇子,藏下了春天里的你,也藏下了隐匿的温柔。”已经启开了作者的思维,同时也可以看出作品中的诗舞主题,可以站立了起来,文字中的那把桃花扇也不至于让人觉得一头雾水。 但是诗舞的红楼主题只是一个文字的方向,关键是文字本身的思想。这还得回到紫鹃的这首诗上,“风月里,惟有粉色的桃花才能丰满单薄的抒情”。是的,一把桃花扇,几多红楼梦?在《风月宝鉴》的折射中,或映出了人世间的那些“隐匿的温柔”?也或唤醒了那些“含蓄的山水”? 从《红楼梦》的又名《风月宝鉴》来看,其意喻确实幽深。《风月宝鉴》实可谓凝聚了曹雪芹的文字匠心!鉴者,镜子也。知道一点《桃花扇》对《红楼梦》的影响,再结合紫鹃的诗作《桃花扇》,“在一把折扇上走了一回”,然后又回到《红楼梦》中比比皆是的风月场面,则《红楼梦》中诸多的隐性滋味和隐喻的人文史观,或就从作者的文字中渐渐地渗透了出来。借《桃花扇》走进历史的深处,也隐喻红楼梦中的那些“含蓄的山水”还有“隐匿的温柔”,我以为,来自作者的一种立体的人文思考,已经出来了! 穿着紫鹃的马甲,摇着一把历尽风尘的桃花扇,去想象红楼梦里的风花雪月,这种思维里的穿越现象,除了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外,诗歌自身所带的若干人文镜像,也以一种具象的形态,展示了一种现代诗歌的抒情方式。 在感受了紫鹃的思维特色之后,我又再一次记起了那首意喻深长的《红楼梦》开篇诗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那么,到底谁解其中味?曹雪芹没有告诉我,则我也是断断回答不了的! 不过下面的文字,倒是可以尝试继续解读作品的若干诗歌特色。 爱恨情仇是抽象的诗歌元素,而山川、河流、玫瑰、刀枪一类的实物,则是具象的诗歌元素。诗歌的基本使命是抒情,以表一种思想或渴求。表达的方式可以是抽象,也可以是具象,现代诗歌多用具象的手法,利用一种所谓的蒙太奇方式,让诗歌用精彩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幅鲜丽多彩、形象生动的画面。“媚人的风骨,我不说,也不说流走于其间的脉脉含情的眼神,我只是轻轻的摇动它,轻轻的将含蓄的山水,唤醒。”这儿的风骨、眼神还有山水,都可谓之抒情的具象元素,作者以蒙太奇的方式衔接诸种意象,以让读者的思想在画面的穿插中产生共鸣。 主题的选择和表达要尽可能合情合理,不悖逻辑。尤其是这种主题舞会,容易跑题。在不跑题的前提下,可以考虑“诗庄词媚”。庄者,我的理解就是诗的主体议论要富于理性,要能表现思维的适当深度。而“媚”者,是说诗歌的文字也需要漂漂亮亮一点,这是指诗歌感性的一面。充满感性的语言总会带来阅读上的情趣。应该说,来自诗歌的诗意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体,过于理性会丧失文字的柔美,而过于感性又会使文字肤浅而致缺少思维扩张的力度,甚至会流失掉文字的质感。 所谓的诗情画意其实就是一种感性的诗歌元素,而安静、宽容和智慧,甚至思想里的“反骨”,则都是理性的诗歌元素。过于理性的诗歌在抒情写意上是较为节制的,故而,散文的语言常常被引入诗歌中。还是以“媚人的风骨,我不说,也不说流走于其间的脉脉含情的眼神,我只是轻轻的摇动它,轻轻的将含蓄的山水,唤醒。”一句为例,这句话的前半句极富散文意味,而后半句则以抒情来抒发一腔情怀,诗情画意流淌在诗行中,读来极美的感觉。 这首诗歌是冷静且偏于理性的。冷静而理性的叙述,可以表现在和人对话,和草木花鸟对话,和山川河流对话,和月亮太阳星星对话,和故纸堆里的人文历史对话,甚至也和死人对话。对话中感觉有点散文化,但又确实是诗歌。这点,在这次的诗舞作品中屡见不鲜。“我在一把折扇上走了一回”,这句话虽然散文化,但诗意浓厚,可读出作者全心地投入到了和那把桃花扇的对话中。诗歌中融入必要的散文语言是无妨的,但要把握度,一当成了划行的散文,那又何来诗意? 对作品本身的文字特色,再说点我的感觉。也就教作者和其他朋友。 首先、在主题构思和文字运用上,这首作品表现较为别致。把一个具象的红楼主题,不动声色地融入到一个抽象的诗歌主题中,这不仅需要想象,还需要素材支持。作者的另一个聪明就在于对“桃花扇”概念的处理比较讲究,尽可能打开一个比较有限的思维空间,而不去任意发散思维。 一把桃花扇,几多红楼梦?文字自始至终,读出的都是作者用心灵和历史的对话。“我藏下桃花的扇子,藏下了春天里的你,也藏下了隐匿的温柔,与日夜里不曾离开的心。”一部《红楼梦》,几多柔情几多爱?而“隐匿的温柔”中又有多少还待解开的疑团?由此可读出这篇字的思维起点,其高度也值得称道。“我只是轻轻的摇动它,轻轻的将含蓄的山水唤醒。”红楼主题正在悄悄打开,而且就在那一把小小的桃花扇上。在我看来,这儿的两个“轻轻的”读来诗意盎然!且极好地呵护了文字隐喻的主题,犹如从喧嚣的尘世中,作者又回到了百年难尽的红楼梦中。 作者的思绪唤醒了“含蓄的山水”,“惊扰了烟雨楼台”,“我在一把折扇上走了一回,风月里,惟有粉色的桃花才能丰满单薄的抒情。”作者的文字极安静,甚至安静得有点闲适,这种闲适的文字气氛也迎合了一个厚重的历史主题。来自历史深处的那把桃花扇是需要安静的!容易感觉,主题也在悄然展现,文字仍然采用隐喻的手法,企图从那把风月无边的桃花扇中,去寻找一种丰满的历史情怀。 作者做得到吗?“妖娆的景致,搬运着柳絮般的轻柔”,作者的思绪这刻已经进入了高潮,正在殷殷也切切地期待着什么。“我的视线里,它不是沉默的,它在喊我,要把一个你,也写进我的光阴……”这是一个颇具引力的结尾,一把沉寂在历史中的桃花扇,那一刻在作者极富想象的构思中跃然而动,跳入了时空,其不止于走出了沉默,而且也还惦记着看空了尘世的“我”,也或“紫鹃”。这样的一种情怀,看似着笔于一个“我”或我理解的紫鹃,惟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史观,是可以在时空中发散的。而发散的那点东西,恐怕就是这篇字的主题了! 其次,在诗歌文字构造上,这篇作品比较精致,没有赘语,不见语言逻辑上的明显瑕疵,语言的节奏感很好。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这首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较大。缺少想象空间的诗歌,其内涵的容量是必然有限的。读后也是会乏味的。当然,过于晦涩的语言和艰涩的文字,也会破坏阅读情绪。眼前的这首诗歌,诗意的语言在自然中流淌;文字的主题在自然中铺开;再加上华而不腻,艰而不涩的文字,其诗歌的质感便慢慢体现了出来。 诗歌和散文不一样,抽象的元素可以多点无妨,典故和概念的合理使用,可以更多也更充分地展现文采。由于这首诗歌重于抒情写意,只在表达一种人文思考,而且篇幅有限,故而作者免于了陷于更多的叙事情节中,那当然不涉太多的典故和概念,即使如此,这篇字也不乏文采,只是我觉得,文采这件事就不是这儿要说的主要东西了。 最后说到,这首诗歌规模不大,四小段,感觉字字皆精神,句句含意境。采用恰当偏小的诗歌篇幅是一种聪明的做法,尤其适于竞赛作品。其可以让阅读者尽快地进入和作者可能的同步思维状态,太大的篇幅难免产生阅读疲劳,甚至漫出抵触情绪,而组织方是不可能从本质上约束评委如何看字打分的。当然,倘作为投稿给纸媒的作品,则篇幅不可太过单薄,内容适当丰富可以容纳更多的文字内涵。一般,纸媒的编辑是有足够的时间看稿的,故而“草芥人命”的可能性不大。 行文有点匆忙,对作者文字的某些细枝末节的欠缺无暇说及。特别说到,对于我文中的错漏,欢迎不吝指正!(远山于泰同山庄20111201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