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宾新闻网4月29日讯(姚甜 实习记者 方勇 文/图)“大田栽秧行对行,一对秧鸡来歇凉;秧鸡要找秧鸡伴,唱歌要找唱歌郎。”4月29日,高县蕉村镇巩固村的70岁老人曾富明在田地里插秧时唱起了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高县山歌。 ![]()
据了解,高县山歌种类较多,多为徵调式。下滑音及喉颤音等的普遍运用,构成了高县山歌在旋法、调式等方面的特点。焦村镇文治村村民唱的落魂腔、薅秧歌,属于山歌中的田秧山歌,主要常用于插秧、车水劳动中,是为了鼓舞劳动者的情绪,提高劳动功效,期盼好的收成。《落魂腔》、《薅秧歌》已于2007年列入高县县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目录。 ![]() 在高县的春耕现场,春耕生产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人们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同时,也不忘时不时地哼上两句悠扬山歌。 “劳动的时候再苦再累,只要嘴里哼着山歌,疲惫的身心就能得到舒缓。”正在田地里插秧的柯于富告诉记者,他希望高县山歌能继续传承下去。 目前,高县十分重视高县山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文化部门正在着手高县山歌的收集和整理,为下一步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准备。 (编辑 方河玉 责任编辑 蓝荣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