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许是价值取向,对笔者所发诸人文自然知识探索帖感兴趣者不多,因此此类帖也常发不久便下滑远去。题不迎众让笔者羞,但自视也真没张长李短的习惯。此帖之发,勉为其难。不适坐茶馆而要坐,只能是一种痛苦。以下文。)
如果你买菜,农民或许会向你说,他的是小土南瓜,罗卜等,小土种的菜好吃。我们地方,农民把土质分为小土、大土,冷砂土,假小土……等。用心分辨,我们会发现高县地区能见到六种不同颜色、质地的岩土:一、丹霞地貌岩质土(如胜天、可久红岩山红色土);二、大土(如罗场、符江、来复、沙河、大窝、可久等镇所在地的一种棕红色风化岩);三、小土(如符江小靖村、二龙村,及复兴,陈村、月江等镇所在地的一种棕紫色风化岩);四、大山土(又称冷沙土,如符江观音坡、火葬场山上、文江金线岭、来复鸡爪山,月江汉王山等一种黄色岩,不易风化,产油炭);五、石灰岩(如文江、贾村、四烈等镇所在地的一种灰白色岩,属古洋底沉积物);六、褐色岩(如焦村、腾龙,怀远、黄沙所在地的一种半风化岩,产大炭——块煤。)这其中丹霞地貌岩质土除外,它们都同呈带状分布,相挤相挨,在大地延伸,各带宽几百公尺几公里不等,长度上百或几百公里无法估计。(如符江大土带,宽数公里,南伸可久到云南,东递沙河入长宁)。经观察,笔者发现,这五种土带横切面都奇怪地可分成两个组各呈对称形排列。比如第一组以大土为中心,两边各夹小土,再两边再夹大山土的对称岩质及岩相排列。(比如符江、罗场、来复地貌——拿符江说,则是中间是镇所在地大土带,大土带两边各夹小靖村,二龙村等小土带,小土带再两边则夹观音坡、火葬场山的大山土带。而且不可思议的是,对称岩带组两边岩层不但岩相——岩层走势对称,其岩色、岩质基本都能一一遥相对应,如似一本被从中划破开,各翻倒向两边的大书,如大书向内翻倒拖拢,两边各岩层都能书页似地各自依次对上号。比如符江镇以西两公里西江寺下面小土带上有可修桥的硬石头,和此脉对应的镇东南两公里五岔河过去的农机局处小土带也有。石门子有猪儿石,和此脉对应的西江寺下面两公里的扁担桥小土带处也有。观音坡的大山土带有石英砂矿石,和它对应的另一脉火葬场山上也有。)越过此组,则是相邻的第二组以褐色岩为中心的两边夹石灰岩的岩相排列。比如文江,贾村、双河地貌。拿文江说,则是以文江镇所在地与黄水口所在地间的褐色岩为中心,两边紧贴黄水口,文江镇所在地的石灰岩。(以上两种对称组序并非唯一组序,大山土带也可组入第二组序。)更奇怪的是:若以第一组序为A,第二组序为B,那么它们的组序排列是交替的。也就是A过了是B,B过了是A ,一直排下去。比如我们从双河开始,它属B组;来到来复,又是A组;到贾村,又是B组;到符江,又是A组;到文江,是B组;到罗场,是A组;到筠连镇,又是B组…。可以看出,假如这A、B两个组合为一大组C,这个大组C会在大地上克隆似地不断有序地排列下去,即CCCC……
这奇怪现象用“褶皱说”解释是行不通的,因为五种出露岩带分成了奇怪的两个对称组。从岩相和岩层压叠状况看,如以岩层褶皱排,根本排不出各对称组中五种岩带相互之间怎样牵连,及合理的上下层关系。比如根据A组呈现的向斜岩向,B组的背斜岩向,(可能有的人不懂向斜、背斜,简单说,就是两边岩层梭梭板似地面对面倾斜叠压,状如V字的,就是向斜岩向——如符江、来复对称形岩相;反之,两边岩层各以梭梭板背面状,背对背倾斜叠压,状如八字的,就是背斜岩向——如文江,贾村对称形岩相。新发现的贾村煤矿就处此背斜岩相中)。从A组大土岩平铺的岩层,带两边边沿翘起,斜压在两边小土岩上,小土岩又斜压在大山土岩上,大山土岩又斜压向背斜组的石灰岩,石灰岩又斜压向褐色岩,似该定大土为五种岩土中最上层。但褐色土岩在其对称组中却是轴心,而且是压在两边石灰岩之上,似乎同样也该处上层。因此无法决定谁为上。但地球上任何岩层都是来自叠加,是该有早晚——下上的。两对称岩组的轴心岩带都表示着它们在其组中为最上层,但五种岩最上层却只该有一种。笔者经长期观察,思考,终于确定了五种土中褐色土该为最上层,并找到了根据。
比如四烈镇所在地是座落在坦露,岩层平铺的石灰岩上。它的两头不远——凤仪方向和贾村、黄沙方向,便是产大炭的褐色岩带。很明显,四烈镇所在地原来是有褐色岩的,它是处凤仪——贾村、黄沙褐色岩带上。没有了褐色岩,是因为长久被雨水冲蚀,褐色岩在此段消失,裸露出别的岩层来。此状况呈给我们一些可贵信息:一、石灰岩一般我们只在褐色岩两边发现,现在四烈段由于褐色岩流失,显现出石灰岩底板,这告诉我们:各地可见的褐色岩两边的石灰岩(如文江、黄水口石灰岩),其实是相连的一片岩——它们暗自在褐色岩下手牵手。二、两种岩中,褐色岩是上层,石灰岩是下层;三、石灰岩带中间部份岩层大都呈平铺状,说明挤压力来自两边,而非下部,其岩层原始状没受大扰动。四、褐色岩带两边石灰岩呈现的岩层向内倾斜的背斜岩相,说明岩带受两边岩层挤压,至岩层变形,向中心的褐色岩倾扑。这种受两边岩带挤压,岩层向中心倾扑的现象同样显现于轴心岩带褐色岩。比如文江镇和黄水口间的褐色岩,贾村白岩和贾村间的褐色岩,都是岩带岩层下端受两边石灰岩层等挤压变形,各作向山体中心倾扑状。而岩层上端,因受挤压小,岩层原始状没有改变,仍保持了水平状铺展。有兴趣者坐车路过时可以观察。(芙蓉山也是此状况)。而我们在兴文县,不但可以看出褐色岩和石灰岩的上下层关系,更可以看出大山土岩是在石灰岩的下层。比如在兴文石海玩,我们见到的是平铺的石灰岩层(天坑四周可明显观察到)。若不嫌烦再往山上走,便可看见叠压在石灰岩上面的产煤炭的褐色岩了——比如仙峰山一带。而我们沿出山公路下到石海下边山体岩脚,又能发现当石灰岩完了后,它的下面铺垫的又是和我们观音坡岩相似的大山土。因此,起码,五种土中,我们可以确定三种土的上下层关系。有了这基础,其余两种土的定位应该好办了。它们的分两对称组排列现象,也就有了想象的空间,可以找到突破口了。
依现实中见到的五种土的相挨及叠压状,既然已经决定了三种土的上下关系,笔者认为,大山土的下层当然只能是小土,小土下面便是大土了。但大土怎么跑到地表上来了,并覆盖倾压两边小土带了?(——小土带又倾压两边大山土带,大山土带又倾压两边石灰岩带,石灰岩带又倾压包裹中间褐色岩带了?)笔者认为应该是这样:
从来,地球岩层不断生成,铺漫,叠压。这五种土中,大土应是最古老,当然也是处最下一层土,然后上面是小土、大山土、石灰岩、褐色岩。(全国各处可见的石灰岩,揭示了大半个中国一段沧海桑田的变迁——石灰岩是当时水中微尘坠落海底积聚所至。)再后,地球由于地幔的巨烈活动,地壳产生了一次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于挤压,岩层变形、翻复、裂断,至一些岩层上升,一些下降。大土因处诸岩层之下,因强大压力,及易脆松软的岩质,及地心热力,使其呈流质或半流质状。当积压在上面的四种土翻倾、开裂,大土受强大压迫,从薄弱处突破裂隙挤上,并撑扩裂口,挤压、掀翻原来平铺在上面的两边诸岩层,突出地表,铺漫开来。有多少条突破口,就有多少处大土的挤上和铺漫,以至形成今天我们看见的五种土带的相挤相挨排列,和它们的不同状岩相,和以大土为中心,以褐色土为中心的两对称组现象。(如根据大土带两边边沿斜压小土之上,以为大土是外来后来叠压土,那它是无法解释两对称组现象的。要解释此现象,只能是大土从下挤上,分隔、嵌入上层四种土岩中。)
说大土受地心热力影响,笔者有疑似依据。比如:一、大土的棕红,性燥,显示其曾经火的洗礼;二、岩层中许多地方能见的岩土集聚状结核现象——瘤状结块,结块灰白、质硬、不风化、中空——应是高温下如铁水融化后的某种物质析聚。空洞表明当时高温产生的“煮稀饭效应”,析聚块里充满了空气;三、有的岩层夹石灰石状、重硬、不风化、破碎岩块。岩块间夹腐殖质状、细腻、松软、质轻、黑东西。笔者疑为岩浆喷出物及火山灰。
大土覆盖地表之后还应有过一次岩层铺漫叠加过程,比如丹霞地貌——红岩山——便是。我们在眼能所见的丹霞地貌处走走,几乎无一列外地发现它们都座落在大土岩上,比如可久红岩山,胜天红岩山,横江石城山,江安,长宁的——上半截是丹霞地貌,下半截是大土岩。仔细观察,可发现它们之间岩层的相贴都是平接——下面的岩层是平生的,上面的岩层也是平生的。这说明大土覆盖之初地表基本是平的。而且从以上几处看,当时大土带表面所处地势相当高,甚至高过其周围的大山土山梁。
丹霞地貌之后还有没有岩层叠加,不知道了。总之,我们眼能所见的丹霞地貌便是最上一层了。而且从表象可以判断丹霞地貌是属冲积土,因为其属砂性堆积,有的地方夹卵石。再后,丹霞地貌又经历了长期的雨水剥蚀流失期。到现在已经所剩无几。全国各地眼能所见也是东一处,西一处,相互独立,较少连成片了。比如宜宾几个县,都能见其踪迹。唯坐火车从宜宾北上几十公里见到的那片算是较大的了。能有这样几十、上百公里宽一片,是因其地处低矮,雨水剥蚀较慢的缘故。我们高县地区地势高,水土流失快,能见到的红岩山都只剩下独立的不大的一块了。
如果不相信以前的红岩山很大,远古成岩时更是覆盖全国各地的一大片,笔者以可久红岩山边留下的一点迹象证明。比如我们要爬红岩山半边寺,从刘家村下车,刚上坡,便可见一片占地好几十公尺宽的红岩山岩土。这块岩土从哪里来?周围并没有这种土呀?说是原生,是原来红岩山的一部份,只是后来被雨水冲断分隔,它的地势又那么矮,和红岩山怎能连一体?说是从红岩山垮山而来,它又距离红岩山十多里,爬也要爬个多两个小时嘛,垮山能垮到这里来?但不垮山又不是原生,怎么又有红岩山的岩土在这里?笔者说,它只该是垮山留下的,只不过当时的红岩山离它很近——也就是说体积很大,当时垮山留下了它,再后山体继续垮,红岩山也就往中间缩——变小了,这样这处垮石就和红岩山拉开距离了。当然,当时它应是很庞大的一堆,而且垮山也不止一处,只是这处最大,到我们看见还没流失完罢了。如果承认几十、几百万年前的红岩山很大,那么远古它们不是在全国很大片区域连成一片吗?全国各处的丹霞地貌不是同一时期产物吗?不连成一片,不是同一时期产物,难道全国会不同时期独个生成丹霞地貌?
笔者最后还想讲讲对山形成的个人理解。我们对山的形成,有的地质学家说是地壳隆起的结果。笔者对此说不完全赞成。因为,地壳运动大都是大面积的。我们把孤零零的一座山,一条脉说成是地壳隆起的结果,这说不去。因为地球之力要在下面顶起地壳某处,不是只伸出一个指头,而是会伸出拳头,托起双手,拱起背脊。比如如果我们把相邻的几座山说成是地球爷爷各伸出几个手指头在下面顶的结果,这就很可笑了,因为地球爷爷不会有这种耐心和细腻。对上千公里牵延的山脉,我们应该把它看作地壳褶皱中的隆起部份吗?笔者以为也有问题。比如拿我们符江观音坡这条山梁说,如说是地壳褶皱,而使它几百公里地条状隆起,形成山脉,那同样的另四条土带,为什么不跟着它一起隆起,而地壳隆力要跟着这大山土带走,单单隆起这细长的一条?造山运动干吗会认土性,不会从五种土带中间穿过,让隆起的一条山脉有若干种土性?而只让山脉一种土性贯穿下去?地壳运动是一种物理现象,怎么变成了化学现象,专隆一种土性了?“隆起说”能说服人吗?但不承认“隆起说”,那山脉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笔者认为,从见到的山脉看,其成因很大部份都该是:地壳岩层因强烈挤压,各自翻侧裂断变形,各种岩石出露。容易风化、易被水冲刷流失的,地貌因失去这些土便成了沟、洼。不易风化的硬石便挺了下来,成了山。脉的产生是因为地壳活动对岩层的倾侧、翻转、裂断,大多是一种力的贯性的延伸。这延伸也就造成了作用力一路下去的岩层的改变——不同岩质出露——岩带出现。使原来单一平铺的岩层,变成倾斜的,多种岩质,多种岩土出露的岩带。同质地的岩带,剥蚀系数相同,因此五种岩土中,易风化剥蚀者便成了浅脉、小丘,不易风化流失的便高耸,依其带状岩板牵延,成了山脉。此说法才可以解释为什么山脉都是一种土性到底的问题。也就解释了像观音坡这样的山脉为什么会比相邻土带高,牵连不断的耸立。
了解了以上岩土的生成、叠压关系,对找矿是有帮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