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南古镇:高县罗场镇ffice ffice" />
高县罗场镇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纯厚的民俗风情,是文坛巨匠阳翰笙的故乡,自古以来为古南方丝绸之路必经要道。位于川滇两省筠连、高县、盐津三县结合部,与云南盐津县兴隆乡、筠连县海瀛乡、高县蕉村镇、加乐镇、落润乡、可久镇、羊田乡接壤。川云中路纵贯全境,距高县县城14公里,离筠连县城ffice:smarttags" />15公里,有高县“南”大门之美誉,是临近乡镇商贸物资集散中心。
全镇幅员面积73.16平方公里,辖18个村,1个社区,127个村民组,3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3万人,场镇人口1万余人,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20元。
一、悠久的历史沿革
据县志记载:晋代前,这里曾设僰人德安州(今罗场西郊宋江河西岸寨子上至镇中心一带近1平方公里,为州城旧址),于明代洪武27年被战乱焚毁,成为无人区。明清两代湖广移民在宋江河东岸一山坳入定居,逐渐形成村落,即罗家坳;清代雍正八年(即公元1731年,经孟主案下核准罗家坳为场,逢二、五、八场期,名曰归化乡河东右三甲)随历史流逝,后名为四维乡至解放初期。1950年8月四维乡分划四维乡、安乐乡光明镇。至1956年2月光明镇安乐乡并回四维乡。1958年10月随罗场撤区被批准为卫星人民公社,1959年2月更名为宋江人民公社,8月24日更名为罗场人民公社(原四维乡辖区)。1959年9月19日撤大公社恢复区公所,1969年11月16日“文革”成立罗场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11月5日,县革委宣布撤区并社,1981年3月28日,县委宣布恢复罗场区,1984年4月,罗场公社更名为罗场乡(原四维乡辖区)。1992年9月14日,辖区建镇,罗场乡与陈村乡合并为罗场镇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