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草芥 于 2011-11-16 23:36 编辑
如果我们说从前南广河地势很高,比现在南广河河床高三、四十公尺,你应该相信,因为庆符气象站、鹅卵坝、东升小学等地很厚一层河床冲积土及卵石层说明它们曾是远古南广河河床底(当然越往前推,年代越古,之前河床会更高,只是我们看不见了)。这种铺积我们在五岔河东岸山坡上也能看到。气象站等河床土距现在南广河有一公里远,五岔河东岸河床土距现在南广河有几百米。这些冲积土和现今南广河间距离及高度,说明了南广河的不断下切和改道状况。五岔河中坝从何而来?我们可以从五岔河东岸河床土设想。可以想象得出,远古南广河从柳公岩到今农机局边河道杀出后,在五岔河这里原来是作了向东北方向的折流的。为什么折流?是因为河水从农机局边河道出来,在五岔河河口处河水遇上了挡道的山,越不过,只能折向东北面低处过。由于水流从来都喜欢直闯,当然直流遇山阻挡,河水便会对阻其直闯的山体冲刷。由于挡道的山处河道弯背处,于是水流直淘山脚。待山脚淘空,于是上面坡上的土石便会存不住垮塌下来。这样不断淘冲弯背处,不断垮塌,于是河道也便一年年向西扩展。等多年后河道展得很宽,而从柳公岩到今农机局这几公里狭窄直河道,因洪水夹的沙石在这段涨水便汹涌澎湃的河道中停不住,而一到五岔河宽河道,河水流速突然放缓,于是挟带的沙石便在这段河心堆积起来,久之渐成河心岛。现在我们站五岔河河边看,河水从农机局河边出来,直冲西岸的冲淘现象还存在。如果承认五岔河中坝是淤积的,可能有人要问:岛中间部份地势那么高,涨大水都淹不到,怎么淤积?笔者说,一般洪水淹不到,但超大洪水还是淹得到的。就算上百年难得一次,但上千上万年就会有多次淹上去了,对岛的淤积作用也就有了。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也要考虑到,那就是水流对河道的下切作用。我们可以这样看:现在河心岛这样高,是因为河道的逐年下切,把河心岛显高起来了。据岛上农民讲,岛中间部份挖地挖深下去,都是河沙及卵石,这是河心岛成因的最好说明。从规律讲,但凡河心岛,几乎都是河水夹沙土卵石堆淤而成,很难会是河水突然会把河岸冲开一条道,跑了一段,到下面又回到原河道里来,中间夹出个岛子。这种现象只能出现于黄河下游这样的悬河段,不可能出现于两岸高峙,而且是石质岩层的像南广河这样的河道。而且这种原因形成的岛应是石质岛,不会是沙土淤积岛。是沙土淤积岛,就说明是上游来沙石堆积而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