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探秘
红岩,顾名思义。岩是红色的,土是红色,山是红色的。从地质上属于丹霞地貌。川南高州,有一南一北两处红岩山,又称可久红岩山和胜天红岩山,两山相隔百余华里。两处红岩山均有佛教文化,且都较有名气,两处红岩山又各有特点,南红岩以其雄奇峻险扬名,北红岩以其神秘清幽著称。
雄奇峻险南红岩
高州南二十里,有山名红岩。丹霞绝壁,高耸云霄。山高只能仰视,红岩堪比丹霞。雄奇峻险,连绵数十山峰,或狮或豹,或熊或犬,有如袒胸圣女,有如川南汉子,诸般异像,顿生浮想联翩。晨光微曦,轻雾薄岚里,隐约有木鱼多多传来,或有钟磐之声缭绕,绝壁磐音神往,仙界凡间咫尺。
自古高山名川多有庙宇,这也许与佛家的清净和禅道有关吧。南红岩也不例外,山巅崖上有寺,名曰:半边。寺前即是悬崖,绝壁之上,寸草不生;寺后亦是奇峰,如舟在海,白云波涛。该寺最早建于清乾隆57年即1792年,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嘉庆15年即1810年、光绪27年即1901曾两度修葺着色。由于南红岩山势险峻,山上几无平地,在红色峭壁上凿孔固定木梁而建,寺庙较窄,仿佛山一半寺一半,故名“半边寺”。建在悬崖,浮在云端,半边寺自古即充满传奇色彩,成为川南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儿时伙伴嬉戏,有人被罚,余皆幸灾乐祸,拍手唱起儿歌:“红岩白岩,捡得挨(白挨)”。那时就知道远方那座最高的山,是红岩。夏夜月亮下,兄妹围坐院坝,母亲遥指月色下隐约的红岩,讲述一些神仙妖魔的故事。长大后,第一次去南红岩时,上山的小路都荒芜了,只得从茅草丛中爬上去,快到山顶时,却没有了路,必须要手脚并用,从一个岩壁爬上去,那个岩壁的地名也很形象生动:“狗爬岩”。
夏初之时,微雨初晴,太阳的温度渐渐灼热起来。天空碧蓝得让人心动,突然就有了念头去南红岩看看。
巍峨高耸的红岩山,在阳光下泛着金光,一如大山汉子的雄性阳刚。山下的佛光湖畔,垂柳依依,微风拂过,如伊人长发飘飘,波光粼粼,一如江南水乡之婉约。视觉的强烈反差,情感的剧烈撞击,构成南红岩一幅独特的山水共生画面。
南红岩海拔高约千米,以红岩凿石筑成千步石级,似一根红色的绸带蜿蜒飘向山巅,忽隐忽现,到得山脚,一种冥冥的召唤让人顿生敬畏之心,总有念想要去膜拜。
从山脚到山腰,处处皆可见人工凿成的石洞,或在红色的岩壁上,或在一整块上百吨重的巨石上,原来这是南广河流域崖墓群,在南红岩山一带比较集中,达40多处。崖墓上雕刻有很精致的花鸟虫鱼图案,更有渔猎农耕场景。墓室内一般高约七八十公分,宽窄不一,有的是单室,有的是双室,有精巧的排水系统,非常科学,反映了古人的智慧。
据传说,崖墓的主人是僰人,也有说是僚人。和悬棺一样,崖墓是古人的一种墓葬方式。僰人是这里的原住民,是我们脚下这块土地真正的主人,他们以农耕为主,世代居住在这莽莽群山之中。西周初年,因协助周武王建立周王朝有功,被封为僰侯国。但骁勇独立的这个民族,因反抗封建王朝的欺压,终招致灭族之灾,这个民族在明万历年间在屠戮下消亡。
在这些崖墓之上的半边寺,供奉着普渡众生的释迦牟尼等一众菩萨。声声佛号,日日诵经,普渡的是前世还是今生,或者来生?对佛家我没有研究,但善恶因果却是人类代代相传的劝谕,无论古今中外,每一个寺庙,都传递着“放下”的禅道梵音。有些情感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始终是亘古不变的,在我们的心底深处,轻轻触动,便洇湿了一部千年的历史。
半边寺在千层石级之上,登山是需要毅力的,拜佛亦然,一个又一个希望支撑下,才可以历经折磨,虔诚地匍匐在菩萨脚下,这时的心底,最是澄澈明净。
昔日辉煌的寺庙如今早已被毁,仅存石窟摩岩造像12尊及台阶石级,佛龛高约3米,12尊菩萨历经劫难基本完好无损,已属难得,更让惊叹的是诸路菩萨仍栩栩如生,庄严肃穆,显示当年雕刻艺术的精湛。从现存遗迹可以辨识出当年的庙址长约20米,宽不足10米。遗址旁,今人新雕刻观世音菩萨金身,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还有一尊刚完工的千手观音像,线条粗旷古朴,两尊菩萨像对比鲜明。
背依菩萨,远观群山,气势宏大开阔,俯瞰山脚,阡陌纵横,农舍炊烟,万物宁静。忽觉在自然面前,人之渺小如尘,世间种种烦扰,其实都是自寻,其实不过一柱香烛,终归宁静。
一丛芦苇,从秋天的诗意而来,穿越季节的霜寒雨露,坚守在寺前的绝壁上,微风里,已然没有了苇花,但它仍在守望,下一个秋天的到来。
神秘清幽北红岩
戎州之南,高州以北,有一片丹霞峭壁,如上苍遗失的云霞,掉落在万顷绿海碧波里。这就是高州北红岩山。山在古庆符祭天坝旁,自古为高州鱼米之乡,意为祭祀上天的地方。山北有寺,名“流米”,佛号声声从崖边响起;山南有“海”,长“桫椤”,山风沙沙如梵音空灵。山幽林静,一片桫椤就把红尘滚滚阻隔在时光之外。 一直以来有个心愿,在北红岩山上住一晚,感受亿万年上古的召唤。春末的一天终于得偿心愿。上的山来,先寻一农家乐住下。屋后皆平地,唯该处突兀长出一巨大红岩石,当地人称“天生一石”,石旁有一泉眼,从未干涸过,主人掘地为池,养上金鱼。池畔李果累累,压满枝头。 夜宿红岩,沿景区公路漫步,无月无星,偶尔几只犬吠,在草木的清新里,嗅到熟悉的泥土气息。夜,安静得让人怀想,好多年前的儿时记忆。这样的夜,这样的群山之中,我似乎只是一个农人,简单而辛勤劳作,回归人类最初的本真。这一夜,风雨来袭,我睡得很香甜。 红岩流米寺,号为川南首,香烟数百年,劝善古今人。洞窟流米传说神奇,僧人贪心凿洞断流,佛家俗世一脉相承,自古即警世人戒贪。更有三教合于一寺之罕见,山西悬空寺外尚未所闻。43尊摩岩石刻,1500余年祭拜历史,儒道佛合于一统,折射二千余年思想文化之演变,彰显中华文明兼容并蓄之包容。寺前九龙柱,建于清末,连年大旱,民众设坛祭天,祈求苍天福佑,万物葳蕤。寺中流米戒贪,寺前龙柱祭天。一戒一求,掩面而叹,肃然起敬。 流米古寺更蹊跷,入寺却需绕门行。门外六级浮屠塔,彰显昔日高僧德。当年坐化地,今日向善处。流米全寺,依山而建,四合院落,气势恢弘,威仪肃穆,飞檐高悬,雄伟大方。木鱼铜钟,清幽山间回响,香烟袅袅,仙界人间恍惚。寺后有山,刀削斧劈,无路可寻,古人石壁凿窠,方可攀缘而上,今人已筑石栏,护佑游人安全。红色石壁,青绿苔藓,似有佛性谒语,又像地图纵横。山顶有一塔,可焚香可祭祀。塔旁有空地,僧人遍植桃李花卉。俯瞰群山,炊烟阡陌,星罗棋布,未尝有几许豪气,却萌生思幽之情。 红岩景区逾40平方公里,山、云、湖、瀑,溪、泉、花、树,丹霞地貌,上古造化,佛寺访静,桫椤寻幽。一入桫椤深似海,踏遍沟壑不忍离。一丛丛、一片片,如海,似涛,阔大的桫椤叶仿佛一柄蒲扇,扇去红尘纷繁,宛如跌入人间的仙子,不着一丝世俗。名桫椤,名树蕨,名蕨树,三亿年前白垩纪,历经变迁却生存。比恐龙更古老,叹生命之坚韧,唯一木本蕨类植物,堪称植物学界活化石 。可考古、可科研,却不如可寻幽。 这里的山山岭岭生长着近十万株桫椤,株高三四米,或甚七八米,像椰子树冠,如巨伞华盖,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叶如凤尾,仿佛长袖轻舞。有桫椤的地方,必须具备雨、泉的要素,常年雨雾笼罩,湿度温度适宜。穿行在桫椤海里,常遇突如其来的细雨。随处可见溪泉飞瀑,放眼即是桫椤丛生。即使盛夏之时,也有浓荫蔽日之凉爽,绝无酷暑难耐的烦扰。置身桫椤海里,可以忘却一切,似乎你就是一株历尽劫难的桫椤,安静平和地立在溪畔崖边,前世今生都不重要,此刻,你就仅仅是一株淡看云起云散的桫椤。世外之桃源,人间之仙境,思古之幽地,忘忧之乐土。 传说中月亮里的那株树,不是桂花,是桫椤,树旁的那人不是吴刚,而是嫦娥,桫椤长成了一道家门,亿万年来,她一直倚门守望,凡尘间的那份牵挂。在桫椤海中央的桫椤门前,我聆听着这美丽的故事,沉浸在这无边无际的绿意里。 桫椤海里除了桫椤,还有古树参天,藤蕨丛生,翠竹青葱,上万种的植物构成一个天然的植物王国,铁树、银杏、红豆、桢楠、菩提、水杉等珍稀树种随处可见,枯死的古树间杂其间,尽管他们都比桫椤更高达挺拔,但他们也仅历数百年短暂风雨,淡薄的心境原来可以抵挡岁月的沧桑。 桫椤常绿,从不凋谢;桫椤喜雨,性情温和;桫椤远离尘世,只为一份淡淡的幽雅。桫椤的梦想,就是这份红尘之外的宁静。这是春末最后的微雨,踩着白垩纪的记忆,穿越,在桫椤之海。取舍与得失,有时梦想就是那么简单,惊艳或朴素都不重要,只要绽放过。把自己就当做一枚蕨苔吧,无论你看见或没有看见,我来过,每一天都呼吸着最纯粹的空气。 暮色苍茫,不忍离去,回望之时,我的灵魂已迷失在这片汪洋一般的桫椤海里。
2013.0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