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山水行人 于 2013-12-7 10:25 编辑
可久丹霞 何卡林 国人喜欢红色,红色惹眼。而奇异的红色山体与翠绿的丛林相互映衬,总能把山河打扮得美轮美奂。我们居住的这个蓝色的星球上,就有一种红色的砂岩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侵蚀形成的丹霞地貌。这种地貌山崖陡峭,奇峰突起,风光奇特,易让人产生去看一看的冲动。 在四川,人们又把有丹霞特征的山崖叫红岩,且分布很广,仅在宜宾就有十数个,其中蜀南竹海即是一个大大的红岩山,高县就有胜天红岩和可久红岩。我到过世界自然遗产地广东的丹霞山和贵州赤水的四洞沟,蜀南竹海和胜天红岩更是去过多次,其景美不胜收自不必说,而可久红岩却是早有耳闻,但未能一游。前不久县作协召开笔会,终于有机会随朋友们攀登上了这个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红色山崖,体会了一把可久丹霞特有的峻美。 上山的台阶沿陡峭的山体而凿,没有几多弯拐,其中有两处在六七十度上下,像天梯一般,要手脚并用才能上去,还真有一点华山的韵味。难怪在出发时有朋友告诫说:“山路很陡,慢慢爬。”一到便知,果然如此。好在这天梯不长,只有千余级,但在凉意渐浓的初冬,还是出了一身汗才上到山腰的半边寺。稍事休息,缓过气来,山风吹拂,顿觉神清气爽。环顾四周,这里的红色丹崖巍峨险峻,奇峰峥嵘,好生了得;探首下望,危岩绝壁,刀砍斧劈,人站在通透的栏杆前,犹如悬在半空一般。一香客说:“现在的路好走多了,才修过的,以前我们要上山烧香朝佛,就必须攀登悬崖峭壁,通过三道山门才能上来。” 听介绍,昔日的半边寺紧贴这红色的峭壁危崖依山而建,木质结构,飞檐斗拱,古朴神奇。为何叫“半边寺”?一说因寺院一半悬空,故名;另一说是因这丹岩仅一面滴水,故而叫半边寺。这一提醒,我果然从山崖缝隙中找到一小股清泉来,喝上一口,清冽甘甜,说不定寺名正是由此而来。寺院当年的规模如何,不得而知,但从保荐下来的遗址看,应该气度不凡。可惜寺院昔日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只有悬崖中硬行开凿出来的若干方孔和三个石龛尚存。石龛内有12尊基本完好的摩岩造像,其中一龛中的三尊分别是代表“过去”的燃灯佛,代表“现在”的释迦牟尼佛和代表“未来”的弥勒佛。石像惟妙惟肖,极具艺术价值,有大足石刻的神韵,堪为石雕精品;千百年来,此“三圣佛”坐阵山崖,俯瞰人间沧桑巨变,接受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佑护着芸芸众生的心灵,使之安然。 受半边寺美景的感染,爱好诗歌的智泉兄不尽诗兴大发,随口呤诵诗歌一首,其中有两句是:“一条匍匐的山路,悬在不可再悬的崖畔,朝圣者说:这路,一边通地狱,一边通天堂。”我好生不解,这圣洁之地,怎能是地狱?他笑着说:“此处丹壁仙风,云蒸雾绕,何不似天堂?这寺悬挂半空,下临万丈深渊,一不小心摔了下去,粉身碎骨,且不成了地狱?”听后,大家开心一笑,连称言之有理。正值此时,一位虔诚的香客手持清香,在“三圣佛”前长跪不起,口中念念有词,不知她在忏悔过去,祝福现在,还是祈祷未来。 眼前的香客虽虔诚恭敬,但却眉头紧锁,好像有许多心事放之不下去的样子。我端详其间,也在猜想这“过去佛”能帮助她悟到什么呢?冥冥中,不远处的小盒子里飘来悠扬的佛学经文声:“最大幸福是放得下,过去的事就过去吧……。”经文与梵音的相伴,在寂静空旷的山谷回荡,传得好远好远。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是啊,人生百态,苦辣酸甜,过去的什么荣与辱,兴与衰,贫与富,恩与仇不知纠缠着多少人,让人背上沉重的包袱,步履维艰,饱受煎熬。就说当下,日子好过了,但牢骚反而更多:“我当年如何了得……?”我当年何等威武……!”“我当年帮过谁谁谁的忙,而他却不思回报”等等。怨言像一座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灵魂背负着沉重的包袱生活,快乐何来?!其实,把过去的一切放下不就完了。要知,这“放下”是开心果,是解烦丹,是欢喜禅。只要你心无牵挂,什么都看得开、放得下,何愁没有快乐的春莺啼鸣,溪泉歌唱,鲜花绽放?天下事,乐之,忧之全在人心,“世间本无物,何处染尘埃。”是的,过去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放下吧,快乐就在眼前。 继续前行,只见山崖间的一小房子里一位老者安坐其间,花白的头发,古铜色的脸膛面带微笑,神采奕奕。他双目眺望远方,旁边清茶一杯,乐滋滋地吸着香烟,身后货架上矿泉水、方便面什么的你买与不买好像都与他并无关系,沐浴山风,好不轻松自在,饴然自得。同行者见状,不觉脱口而出:“好超然,好淡定。”随口蹦出的一个字“淡”字,一下使我为之一震,这不就是我刚才在“现在佛”前寻觅的“今生”做人的答案吗?慢慢地,这个“淡”字由模糊变得清晰进来。你看祖先在造字时多么智慧,火给人以温暖,水给人以清凉。“水”浸润万物,温柔而顽强,获“上善若水”的极高评价。“火”热情奔放,势不可挡,给以能量,是人类祖先的图腾。水与火本相生相克,互相排斥,但最终却彼此包容,融为一体,达到儒家思想最高层次的“中庸”境界,这是何等的意蕴深邃,神妙莫测。这“淡”字诠释了做人的道理:人一生在做事上要有火一样的有热情,不断努力,不断地奋进,这样,事业就能取得成功;在做人上,“淡”字又规劝大家凡事要淡定淡然,宠辱不惊。求名逐利,本是人之天性,无法也不必断绝,但又要记住白居易的诗句“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的劝导,把握好分寸。这样才会游刃有余,朋友遍天下。如此人生,且不美哉! 大家边走边聊,顺着山势继续往上攀登。不远处一道长长的险要山梁出现在眼前。山梁中间一条窄窄的小路,两边长满齐腰深的翠竹,再往前走,一个红色的陡峭山石顺着山体展现在眼前,没有攀登的路,只有几个浅浅的坑印,要想上去,需抓住旁边少许的竹根树根手脚并用才行。畏于艰险,前面一行人中有几位已折了回来。我等几位凭着相互鼓励,居然都爬了上去。这光秃秃圆溜溜石头只有一米来宽,十来米长,像一条弯弯的牛脊背,一边下临深渊,只有几根摇摇欲坠的木桩相护,很是考验人的胆量,半边寺就在这悬崖的下面。人说“无限风光在险峰”,站在这高高的峰颠,沐浴着清柔的山风,极目远眺,山下白色的小楼,绿色的小洲,形状各异的池塘和弯弯曲曲的梯田在薄雾间时隐时现,变幻莫测,美不胜收,风光果然无限。我想,此山此景似乎就在向人们渗透对待“未来”的道理:生活不就像攀登眼前的山峰吗?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功,只有不畏艰险,不断攀登,战胜自己,战胜困难,才能极目千里,欣赏到美好的风光,取得更大的成绩。人生苦旅,诱惑太多,陷阱不少,如果在生活中走累了,烦恼了,疲倦了,就来这清新纯洁,一尘不染的大山来走走,这里没有喧闹,没有嘈杂,随便地坐一坐,歇一歇,躺一躺,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接受山风的抚摸,使心灵净化,使头脑清醒,于是,调整心态,振奋精神,以大山一样的胸怀包容万物,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如此“未来”之路,且有不美之理。 下山再次途经“三圣佛”,不觉悟出几句来: 奇峰断壁雾飘崖,绛赤山色艳如葩。 古寺沧桑佛无语,禅理深邃清似茶。 过去苦被浮名累,今世方知淡然嘉。 未来若能放眼看,自有清风伴彩霞
2013-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