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15|回复: 6

川南姊妹“红岩山”

[复制链接]

27

主题

52

帖子

1953

积分

金牌会员

威望
397 点
金币
100
注册时间
2009-6-2
最后登录
2018-6-22
在线时间
43 小时
听众
8
收听
1
发表于 2014-12-22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过眼烟云 于 2014-12-22 23:38 编辑

川南姊妹“红岩山”
落木潇潇
    地处西南边陲的四川高县,在中华辽阔的疆土上实在小之又小,偏之又偏。正是这个极其偏远的地方,却孕育了中国革命先驱李硕勋、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阳翰笙和红军骁将张锡龙以及共和国第四任总理、全国人大第九届委员长李鹏,使四川高县这个地方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史上,有了响当当的名字。这正应证了晋代大文豪刘禹锡的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个偏小却又神圣的土地上,有两座姊妹山在川南一带很是有名。一曰可久镇的红岩山,人称“南红岩”;另曰胜天镇的红岩山,人称“北红岩”。南北两座“红岩山”遥相呼应,巍然挺立,红得刺眼,统称“红岩山”。既像熊熊燃烧点亮苍穹的两把火炬,又像艳得惊人正要怒放的两朵大红花儿,更像质朴善良的人们从温热胸腔里掏出来双手供奉给上天的两颗赤诚的心脏在大地上跳动。在我的意象中,它们就是这般热烈、这般灿烂、这般深情而壮美。
    先说说“北红岩”。在人们的眼中,胜天“红岩山”的名气可能要大很多。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三:
    其一,独特的地理位置。胜天镇红岩山比邻宜宾市区,与长宁、江安等区县相隔较近,周边区域人口甚众。对于长年在城镇里倦缩的老老少少、俊男丽女们来说,无论是春、夏、秋、冬,只要选一个晴和的日子,邀三、两人家,约四、五好友,到山上小聚一番,排谴心身困乏,提升一下生活的品味与品质,这也不仅仅是达官显贵、商海巨贾、社会名流、文人墨客所独拥之事。
    其二,佛、道、儒皆融的寺庙文化。胜天红岩山位于胜天镇流米村,山势于广袤田畴中突兀而起,山颠状如牛头,山形如犀牛望月,气势雄浑,牛头山因而得名。山上有寺曰“牛鼻寺”,现称“流米寺”。据光绪《庆符县志》记:“牛鼻寺,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有石横生其旁,平列二孔,状如牛鼻,固以名寺。其孔皆高三(十)尺,宽七八尺,左孔壁上列诸佛像,刻关圣秉独待旦像,容貌如生,旁书“流米洞”三字,笔力遒劲,惜未著姓名。”从牛鼻洞的佛像特征来看,属道教、佛教、儒教,三教合一。大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戎州(宜宾市)余氏首建流米寺,寺庙紧靠牛鼻洞山岩,在悬崖陡壁之间,上方将岩石凿洞,建成一个半边寺庙。另据《永垂万古补修》碑记,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流米寺失火,道光元年(1821年),又兴土木,建成较为规范的寺庙。2003年,流米寺经大规模维修和扩建,重塑佛像金身。宜宾市著名画家,书法家唐献瑞亲为寺庙山门题书对联:“悟梵音觉涅盘无色无相幻化仙牛出虹岩大鹏流谷米彼奥秘亘古难解(上联);小衲拂贝叶此禅机今世费猜凭莲台眺群峰若隐若现灵虚菩提入胜境(下联)”。
    历经几百年风雨流年,“牛鼻寺”演绎为“流米寺”且香火日盛,享有“川南第一寺”的美誉,因缘于两个美丽的传说。一曰很久以前,庆符县(现属高县)时逢百年大旱,颗粒不收,百姓流离,上天闻之,怜天下饥民,佐使告民曰:“红岩牛鼻山有一仙洞,饥民至,可流米解饥度灾”。一财主得知,扮饥民求米,得米数升。后贪念又起,想流米之洞甚小,若凿大,岂不多得,何愁粮仓不满。次日,便带家丁至流米洞处,猛敲狂凿,洞越凿越大,流出的大米活埋了财主和家丁。至此,流米洞被毁,贪欲化为荒郊野草千年遗恨。二曰很早以前,红岩山的寺庙里有一个天然“流米洞”,每日流米,僧人多,流米也多,但只够僧众膳食,不多不少。后来,一贪心和尚将石窟凿大,意想多流一些米,不料洞毁后米竟不流了,就流秕壳,最后糠壳也不流了。当然,这两个传说不可能是真的,但弃恶从善,淡泊宁静的思想和文化,却成了这座寺庙的精神传承,不仅昭示了佛、道、儒三教所倡,更是彰显了人性美的永恒光华,我辈能在浮光掠影、物欲横流的时空里去寻找一丝心境的宁静和灵魂的洗礼,这实在是一个绝好的去处。
    其三,初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胜天红岩山除“流米寺”奇观外,还有大宝寺(据清《庆符县志》记载:明隆庆三年[1569年]由僧人恢明建,后屡次重修。”)、水口庙等古刹,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有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与恐龙同时代的活化石——原始桫椤海,有桫椤数量多达近10万株,让人产生远古神秘孔龙时代历史的悠悠怀想,因而胜天镇有“桫椤之乡”之美誉。还有像“仙女晒鞋”,“水帘道洞”众多自然景观美不胜收。红岩山周围已有上百年李花栽种历史,再加上近年来政府的悉心引导,并成功的举办了好几届“李花节”,凭添了不少人气和韵致。红岩初春,千亩菜花如铺锦绣,万树李花竞相开放,浩如花海,风光如画,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众多游人香客慕名而至,赏花,观寺,游人如织,车辆穿梭,十分热闹。“端阳”过后,胜天红岩的“流米李”像美妙姑娘经过青春的苦涩,由青绿发育出淡金黄的韵味,丰腴至极,清脆香甜,不知醉了多少男人女人的心。当地村民不失时机的筑起了小洋房、修了“小鱼塘”、办起了“农家乐”,当地人做的农家菜,讲究荦、素、土、洋搭配,色、香、味、形俱全,很是懂得生活。无论什么时节,无论到哪一家去,或餐饮、或垂钓、或棋牌、或什么也不做,均有享受乡村田园、远离红尘凡杂的无尚趣味。
    胜天“红岩山”可观山、可观寺、可赏花、可品果,可以将城里人油腻的胃肠和浮燥的心洗得干干净净。但两相比较,我总是喜欢可久“红岩山”这个幺妹子,喜欢她那天然去雕饰纤纤玉手出芙蓉的神韵,喜欢她那可亲、可敬、可赏、可仰而不可亵渎的秀色仙姿,喜欢她那淡泊宁情而深邃的历史情怀和历史幽思,喜欢她总如一缕轻梦在月明星朗时浸入我多情而孤寂的梦乡……
    如果说胜天的“红岩山”是喜欢热闹的城市女子,可久的红岩山就是躲在山野、远离繁花锦绣的美姑娘。尽管她地处四川和云南两省三县(高县、筠边县、盐津县)交界地带,距高县县城庆符镇有十多公里,羞涩地躲避着世人偷窥的目光,但她姣好的面容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间飘入我的眼帘。曾多少次,我徜徉于悠然流淌的南广河畔,眺望可久的“红岩山”,那若隐若现的一抹红晕真如姑娘欲说还羞的脸蛋,那绵绵二三十公里的青树与翠竹,依山而长,随风而舞,正是她逸动的秀发飘飘,这种像“飞天”样的神韵,是胜天的红岩山所不曾有的。特别是在阳光晴朗的日子,她那么远,看起来却是那么的近,就像静静地偎依在我身旁。我多想温柔地、深情地抚一抚她的秀发,但我知道,这只是一个轻狂男子在圣女仙姑面前稍纵即逝的痴心妄想。在那些崇尚地理风水的“地理学家”们眼里,可久的红岩山却是另一番神韵。他们讲,高县的自然风水起源于芙蓉山。“芙蓉十八丫,丫丫能开花。芙蓉临空舞,庆符结果果。”您看,芙蓉山逶迤数十里,而最终气势磅礴地驻足到了高县县城庆符镇。万里长江的第一支流南广河如“绿韵玉黛”环绕县城腰际,而可久“红岩山”却是摆在桌按前的一颗“金印”。“庆符(原庆符县县城,现高县县城庆符镇),集天地之灵气,晗日月之光华,出伟人之圣地也。”“风水”先生们的话虽不可信,但川南之山,在世人眼中有何者能如此的大气、霸气和神气?
    我每次陪友人出高县县城往可久红岩山方向前行,都感到其不同凡响。可久的“红岩山”不仅仅是一座山。山与山之间,群山环拱,众山相连。山与山之间,山横交错,田畴广远。清初高县县令李洪楷曾题诗盛赞红岩山区夕阳西下、牧童暮归的情景。诗云:“牧童收队未还家,短笛横吹弄晚霞。一递林中飞鸟乱,数声山外夕阳斜。高骑牛背寻归路,纷出蚕丛数落花。蓑笠荷来风力倦,村外处处饭胡麻。”“红岩牧笛”成了古时高县的八景之一,几百年成了描写可久红岩山田园生活的经典图画,至今仍被高县人广为传颂。可久的红岩山,山与山之间,山与水之间,田与田之间,真可谓藏峰纳秀、田园飘香,野花杂树,流水潺潺,四时之景不同,绝不像胜天镇红岩山的看上去平地而起红彤彤的一大砣,再有气势也未免单调了些。
    当你沿着山体上那些掩映在野树山花下的红色蟒形崖边的乡村道路向红岩山主峰爬行的时候,一种亲切感、崇敬感油然而生,不得不惊叹于山势的“险”、“峻”、“雄”、“奇”的气势和魅力。我对山的感悟,不是看她的名气有多大,她的物产有多丰,她的哪一座石头哪一颗树像什么,有什么美丽的传说,而是看她的神,她的魂、她的气韵能给我带来多大的感动。
    当您历经千辛万苦匍伏于可久红岩山的主峰脚下的时候,那种震憾、那种心灵深处的颤动,让您不得身体发软,灵魂被掏空,情不自禁地跪拜在她的膝下。只要您有心向善、有心向道向佛,有心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自我超脱,您便会不知不觉的发现,那由一瓣又一瓣红岩巨石连接而耸入云端的山峰,竟像道、佛、儒大仙高高托起的峨带帽羽,更像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时的彩色莲台临空欲动,飘然而飞。面对样的圣山,面对这样的圣境,您没有不敬之理。不管您信不信道、信不信佛、信不信教,要说心中没有一点虔诚之意,那是不可能的,除非您自己就是玉皇大帝或观世音菩萨。胜天的“红岩山”只因道路太顺畅,人们舒舒服服地坐车一下子就到了寺庙的山门脚下,站在山门口抬眼一望,反倒轻轻松松的“一览众山小”,让本来很渺小的人儿莫名其妙地滋长妄自尊大的感觉,对山、对神、对寺、对佛、对传统的宗教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情怀着实淡化不少。
可久“红岩山”太险,攀登绝非易事。由山脚伸上山巅的1089步石阶(也许更多一些),就像悬挂在山上的云梯,一直晃晃悠悠地伸入天际,每攀沿一步,都考验着人性的平和、坚忍与执着,就像一个人的人生,每一步都必须扎实、稳健。如果想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地一口气爬上山顶,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原来上山之路更险,无论您从下看上去,还是爬上山顶后看下来,山路真像一根弯弯纽纽在风中晃动的“绳子”,让人不寒而栗。
    攀爬“红岩山”的记忆有几次意象特别深刻,至今难以忘怀,如同昨日。一次是二十多年前带学生们春游红岩。其时,年少轻狂的我和我的学生们,总认为“红岩山”就是那么一个小小的“土山梁子”,想怎样爬就怎样爬。大家一大清早出庆符镇,顺着红岩山势沿山脊一路向上攀登,不知越过了多少个绽放着多彩野花和嫩绿野草的山坡,终于到达了一个后来很久以后知道叫“手爬岩”(也被称着“狗爬岩”)的地方。山势之陡,我本不想让学生们上去。但还来不及阻止,就有几个胆大妄为者已经沿着那只有脚掌宽窄的红石脚印子向上不停攀爬。我只好和大家一道,扯着两旁的野藤杂树艰难爬上山岭。极目四望,群山环拱,云雾翻腾,铺陈天际,如大海波涛汹涌而至。红岩山主峰近在咫尺,却是遥遥不可相及,而沿着红岩山山梁子根本无路可走,于是我们才知道走了一条不能顺利到达主峰之道,空留一丝悠悠的惆怅。只好顺着“手爬岩”原路返回,一个个根本不敢往下看,脚朝下头朝上手脚并用,匍伏在地上胆战心惊的一步一步往下缩。下得“手爬岩”,满身泥土全身湿透,不少女生男生禁不住放生痛哭。第二次深的印象是初夏时节陪朋友登可久红岩山,这次总算找对最直近的上山之路。我们从山脚池塘边的“红岩山庄”出发,在经过一条长长的泥泞小道后抵达石砌的上山阶梯,顺着阶梯往上爬,山路虽然陡峻,每行走一步都气喘嘘噓,毕竟称得上是路。那时“半边寺”的山门前还没有修好“石梯子”,与现在的极不一样,真是峰回路转,险相环生,悬崖绝壁,直刺天际。我们只好顺着巨型岩石脊背上凿出的石印,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上得“半边寺”,目之所及众山皆在脚下了,但山巅上的“姊妹峰”却还高高在上,这时已经精疲力竭,很多人都不愿也不敢也再往上攀,真是一大遗憾!第三次深刻的印象就是在一个晴和的秋日,由“半边寺”到达山巅“姊妹峰”的情景。我们从“半边寺”侧畔而上,几个人就像几条小小蚯蚓沿耸入云端的山脊往上蠕动,每蠕动一步都感到山在颤动,似乎不堪我等之重负将随时崩塌。等到爬上“姊妹峰”中底峰的平台处,极目四眺,深沟险壑,山峦涌翠,云海江涛,尽收眼帘,胸怀轰然顿开,仿佛将自己的热血与生命融入浩瀚宇宙。然而,这种澎湃的激情还没有持续到半分种,我就双腿发软、四肢打颤、眼冒金花、虚汗淋漓,心脏狂跳,不得不贴在地上,以免跌下山崖粉身碎骨。直到现在,山巅“姊妹峰”中那个高一点的山峰,仍不敢攀登,恐怕要成为我一生的遗憾!
    可久红岩山的神韵,在于她旷世而立的邈邈风姿,在于她拔地而起的巍巍峻险,还在于她让人思索让人怀想的悠悠历史情怀。
由山脚上山攀登途中,可见分布较广的南河流域岩墓群。这些岩墓依山而凿,排列错落有致,内部造型精美,所雕花鸟虫鱼、飞禽走兽、耕作狩猎,尽皆栩栩如生,幽幽地述说僰人这个消亡民族的凄美故事。“僰人”这个民族在西周时期就比较成型了,他们曾参加著名的“牧野之战”。宋、元、明时期,主要生活在川南和川西南一带。他们勤于生产、能歌善舞、喜好酿造和饮酒,是一个能征善战、热爱生活、充满智慧和魅力的民族。他们的墓葬方式,主要有地下墓宫(俗称生基)、岩墓(俗称蛮洞)、悬棺等。据一些专家学者初步推断和民间流传的故事来看,他们的墓葬方式,早期应当以地宫为主,在川南一带的大大小小的山包里随处可见,其设计之匠心,构筑之巧妙,不逊于那些王侯将相的地下宫阙。而后,才多种方式相合。岩墓这种墓葬方式主要在川南一带。而悬棺这种丧葬方式分布就比较广了,有川南一带南广河流域,有川西南一带的碧峰峡等地,更有远在云南一带的硃堤峡一带,可见“僰”这个民族的生活区域之广阔。而今,面对可久红岩山南广河流域这个庞大的岩墓群,僰人何在?
    近日,从《朱明王朝剿灭“僰人”的罪恶行径》等文知道,僰人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朝廷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强制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地方封疆大吏和地主豪绅为了建功立业,蓄意制造阴谋残杀僰人首领,恶意挑起事端激起民变,动员朝廷数十万大军三次大规模围剿直致斩草除根所至。据史料所记,明朝对僰人的杀戮,大规模的有三次:第一次明成化四年兵部尚书程信等率十八万之众进剿,以失败告终。第二次明正德十一年,四川巡抚都宪马吴等出兵万余,俘斩僰人三千众。第三次是四川巡抚曾省吾,统兵十四万,进行的大规模长时间的围剿,将川南一带僰人逼退至兴文县凌霄山九丝城,用计将其全部剿杀,尸横遍野,恶臭冲天,其情其景惨不忍睹。四川巡抚曾省吾在剿灭僰人后途经高县的石门雄关时故作谦虚之态欣狂题词:“勒愧燕然”,以彰其功。以贤相能臣著称的明代宰辅张居正,在得知僰人悉数被灭的消息后,竟欢喜得手舞足蹈,连称“盛哉!”“喜哉!”“妙哉!”
    应当说,僰人的灭绝,一个富于创造和智慧的民族的灭亡,是专制的政治体制下执政者为强化政治统治,肆意贱踏民意不惜生灵涂炭斩尽杀绝的恶果。这是历史的悲哀,制度的悲哀,民族的悲哀,更是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本质属性的人性的悲哀。这与二千多年前孟子提倡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禝次之”的人本执政理论相去甚远,让我们至今不得不反思。透过历史的天空,我们仿佛看到僰人的鲜血喷涌而出染红山崖,仿佛看到他们刚毅的躯体在屠刀下倒下腐烂成厚厚的泥土,仿佛看到他们一个个悲壮而不屈的灵魂在剧烈的惨痛后飞升九天!
    再说清朝乾隆年间在可久红岩山上修筑的“半边寺”,至今有近二百来年的历史。该庙凿岩为龛,依岩建寺,大半悬空,雕梁画栋,巧夺天工,如断崖上临空欲飞的山鹰,是古代寺庙建筑的经典之作。当地流传:“半边寺,寺半边,半山半水半中间”的赞语,有“绝壁梵音”之美誉。
    经过“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的风雨,“半边寺”被作贱得面目全非,庙宇荡然无存。值得庆幸的是三龛十二躯佛教摩崖造像,完好无损。这已经奇了,更神奇的是,我能辩识出的九尊造像,三佛二弟子四大道场菩萨,那样齐整,代表着正统的佛教精神,这是川南一带的其它庙宇里没有见到的。三座古佛,是婆娑世界的现在世佛释迦牟尼佛,琉璃世界的过去世佛燃灯古佛,还有极乐世界的未来世佛弥勒佛。这个弥勒佛,大肚无所不容,开口便笑,笑得那么深邃和慈爱。造像还有中国佛教四大道场的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尊菩萨。在可久“半边寺”的摩崖造像中有释迦牟尼的两大弟子,阿难和迦叶,川南一带,除了西林禅院外其它寺院里是没有的。可久镇在唐朝时建柯巴县,元朝时在庆符县置的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辖囤之一,叫么九色,那么,六百年前还是蛮荒之地的可久,为什么在清朝乾隆五十七年建半边寺时,竟会有那么高级的佛教文化,这不得不说是“半边寺”留给我们的一个文化瑰宝,让世人在感叹与惋惜之余多了几分欣喜!
    然而,遗憾毕竟是遗憾!事至今日,“半边寺”已经不复存在,那些折射出传统文化光芒的宗教文化,已在历史的动荡中损耗待尽,只留下残垣断壁和空谷传响,将一份神圣与庄严永远驻足于世人的心中供我们景仰和怀想!这是历史的悲哀还是人类理性的悲哀?甚而,是人性扭曲而丑恶的悲哀?这恐怕不是我们这一代甚至今后的几代人所能弥补的事情。
    于我而言,“南红岩”与“北红岩”相比,总是多了那么几分庄重、清纯、深沉与幽思。其实,不论对哪座山,哪处景,只要用心感受,都会体味出不一样的美!


50

主题

1112

帖子

9176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4244 点
金币
100
注册时间
2011-5-4
最后登录
2024-5-15
在线时间
706 小时
听众
14
收听
1
发表于 2014-12-23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今天是现实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0

帖子

57

积分

注册会员

威望
57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14-11-22
最后登录
2015-3-28
在线时间
8 小时
听众
4
收听
0
发表于 2014-12-23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长知识了,生在红岩山下,玩在红岩山中,却不知道这些,惭愧.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035

帖子

4063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4061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13-3-21
最后登录
2022-10-20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8
收听
0
发表于 2014-12-22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赞一个

20

主题

92

帖子

6852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562 点
金币
100
注册时间
2007-8-19
最后登录
2017-3-25
在线时间
115 小时
听众
4
收听
0
发表于 2014-12-31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采~~~~~有关本土文化的有价值的文章,值得细细赏读~~~~~

0

主题

3192

帖子

3192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3192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13-10-9
最后登录
2022-10-20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4
收听
0
发表于 2014-12-31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白一个 顶一下

0

主题

1660

帖子

1660

积分

金牌会员

威望
1660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14-12-12
最后登录
2022-10-18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5
收听
0
发表于 2015-1-6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帮顶 嘿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